舒志彪
內容提要本文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對國家糧食安全問題的強調出發,引出了對經濟學研究方法和視角的討論。接著,文章提出了“經濟上養活”和“物質上養活”兩個概念,通過用這兩個概念對市場經濟本質的闡述,指出切合現實、貼近現實是經濟學研究必須堅持的一個基本原則。然后,文章通過對經濟學理論發展歷程的回顧,論證了市場機制不是一種“自然秩序”。本文結論認為,中國糧食安全問題的解決必須主要依靠自給,而不能依靠國際市場。
關鍵詞經濟上養活物質上養活經濟學研究方法
〔中圖分類號〕F0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47-662X(2014)06-0048-05
2013年12月10~13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中國2014年經濟工作的六大主要任務,其中第一個就是要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會議指出:“必須實施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要依靠自己保口糧,集中國內資源保重點,做到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人民日報》2013年12月14日,第1版。稍后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進一步指出:“要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一個國家只有立足糧食基本自給,才能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進而才能掌控經濟社會發展這個大局。要進一步明確糧食安全的工作重點,合理配置資源,集中力量首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人民日報》2013年12月25日,第1版。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糧食問題定調為全年經濟工作的第一任務,這是近十年來的第一次,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對糧食安全問題的如此強調,更是凸顯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極端重要性。同時,這也是中國最高決策層對糧食安全問題爭論的一個回應。
對于糧食安全問題的解決,經濟學界一直有不同的聲音。一種觀點認為,糧食安全極端重要,糧食主動權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中,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保障糧食安全。姜長云、李顯戈、董歡:《關于我國糧食安全與糧食政策問題的思考——基于谷物自給率與日、韓相關經驗的借鑒》,《宏觀經濟研究》2014年第3期。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中國可以用市場的辦法解決糧食問題,一旦發生糧食供給不足的情況,中國可以從國際市場上獲得。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市場能夠合理地配置資源, 滿足人們的需要, 保證不會出現嚴重的供應危機。人們只要有錢,就永遠可以以合理的價格買到所要的商品”,“只要市場在, 就不愁買不到糧食”。《再駁“糧食危機論”》,《中國證券報》2004年3月29日,第2版。
上述兩種觀點的根本區別,就在于對市場機制能否在國際糧食市場起作用的看法不一致。第一種觀點認為,單純依靠市場機制不能解決好國家的糧食安全問題,對市場機制的過度依賴,可能會使中國的糧食安全面臨很大的風險。第二種觀點則認為,可以用市場機制的辦法解決國家糧食安全問題,只要糧食價格漲上去,自然會有更多的人種糧食賣給中國,因此中國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用合理的價格買到所需的糧食。簡單地說,前者認為市場機制會受到國際政治和利益格局等因素的影響,在國際糧食市場會出現失靈,后者認為市場機制仍然適應于國際糧食市場。因此,兩種觀點爭論的本質,就是對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條件認識不一。而市場機制作為一只“看不見的手”,一直是經濟學研究最為核心的問題。因此,上述爭論實際上反映了兩種觀點在經濟學研究方法和視角上的根本不同。
在討論經濟學研究的方法和視角之前,本文先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出發,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對市場經濟的本質進行剖析。
2014年第6期
經濟上養活還是物質上養活?
一、市場經濟的本質——經濟上養活與
物質上養活的分離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促進人自身的全面發展。而經濟活動的本質,則是為了更好地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上的需求。這種需求的滿足,必須依賴于各種實實在在的物質產品或者相關服務,其具體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靠自己生產,比如說生產自己吃的糧食、自己穿的衣服,等等;另一種是靠交換,即不靠自己生產所需的產品或服務,只要賺到足夠的錢,能夠買得到生活所需要的產品或服務就可以了。
從上述兩種需求滿足方式出發,本文提出“經濟上養活”和“物質上養活”兩個概念。經濟上養活是指,人們不一定要自己生產所消費的產品,而是可以通過參與社會分工,用自己的勞動產品從其他人那里換取自己需要的產品。在貨幣誕生之前,這種交換是直接的物物交換,在貨幣誕生之后,貨幣就成為這種交換的媒介,即一個人用自己勞動所得的貨幣在市場上購買自己需要的產品。經濟上養活的核心要義是,充分運用市場經濟的原則和方法獲得滿足物質和精神需求的產品和服務。物質上養活是指,不論人們所消費的產品是自己生產的,還是通過交換取得的,從整個社會來看,總需要一定的產品才能使相應的需求得到滿足。沒有產品,相應的需求就得不到滿足。物質上養活的核心要義是,不管獲得相關產品或服務的方式是什么,總需要實實在在的產品或者服務才能滿足人們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從對兩個概念的基本界定可以看出,對于任意特定的群體而言,物質上養活是比經濟上養活更嚴格的一個概念:如果做到了物質上養活,一定做到了經濟上養活;但僅僅做到了經濟上養活的話,不一定做到了物質上養活,因為不一定能夠用相應的勞動所得交換到所需要的產品。
基于上述兩個概念,可以從一個新的角度來認識市場經濟的本質。從歷史來看,人類經歷了自然經濟、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等階段。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條件下,人們自己生產所需消費的全部產品,既做到了經濟上養活,也做到了物質上養活。而在后來發展起來的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的環境下,對于單個的人而言,只是做到了經濟上養活,而沒有做到物質上養活。
從個體的角度來看,人們需求的滿足是一個不斷從物質上養活轉變為經濟上養活的過程。人類最開始的時候,既是經濟上養活,也是物質上養活,一個家庭,或者說一個小的部落,要生產出自己需要的全部產品。在漫長的農業社會,大部分家庭仍然是男耕女織,人們生活需要的大部分產品,都是靠自己來生產,只有很少量的產品,比如說鹽和部分生產工具等,需要通過交換從其他人那里獲取。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分工不斷細化。生產分工的一個必然結果就是經濟上養活和物質上養活的分離。一個人不可能再生產出自己生活所需要的大部分產品,每一個人都只從事很特定的一部分工作,并以貨幣的形式用自己的勞動所得去交換其他人的勞動所得。這種情況下,人們就只是在經濟上養活自己,而不是在物質上養活自己。
隨著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和效率的不斷提升,每一個人、每一個群體、每一個國家,都出現了經濟上養活和物質上養活的分離。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每一個單獨的群體,都只是在經濟上養活自己,而不是在物質上養活自己。市場經濟越發達,這種分離就越明顯。正是從這個角度出發,本文認為,市場經濟的本質就是經濟上養活與物質上養活的分離。而只有從整個世界的角度來看,人類社會才做到了經濟上養活和物質上養活的統一:從整體上看,整個人類就像一個人,他需要的產品必須由他自己生產,他生產的產品也全部供自己消費。
既然經濟上養活和物質上養活的分離是市場經濟的一個本質特征,那么,在進行經濟學相關研究的時候,就必須將這一因素考慮進去。經濟學界有一種觀點認為,隨著生產方式從狩獵業、游牧業、農業到工業的轉變和生產效率的不斷提升,單位面積上養活的人口會越來越多。徐旺生:《論中國傳統農業的“效率空間”及相關問題》,《中國農史》2002年第4期。比如說在狩獵時代,需要很大的一片土地才能提供足以養活一個人的食物。但在農業時代,養活一個人所需的土地面積就小多了。到了工業化時代之后,一個很小的工廠或者辦公室,就能夠養活一大批人。雖然單位面積上養活的人口不斷增加這一判斷沒有問題,比如說在狩獵時代,確實要很大的土地面積才能養活一個人,但這種養活,是經濟上養活和物質上養活的統一。而在工業化時代和后工業化時代,非農業人口工作所占用的空間面積確實非常小,表面上他們確實只需要依靠很少的面積就能養活自己,但這種養活,只是經濟上的養活,而不是物質上的養活。從整個社會來看,他們生存所必需的糧食、衣服等,始終離不開農業的大力支撐。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只是辦公所占用的那一點點面積遠遠不夠養活他們,除辦公面積外,還有大得多的一塊土地面積在真正地承擔著“養活”他們的責任。
上述分析犯了一個基本的錯誤,就是將經濟上養活等同于物質上養活,用經濟上養活來代替經濟上養活與物質上養活的統一。這種錯誤的本質實際上是對市場經濟基本特征的忽視。簡單地說,市場經濟主要包括兩個環節,一是將自己生產的產品賣出去,換回相應的貨幣,即馬克思所說的“驚人的一躍”;二是用所得的貨幣,交換想要的產品。這兩個環節只要有一個發生問題,市場就會失效。認為經濟上養活等同于物質上養活的觀點,實際上是認為上述兩個環節的實現都沒有問題,而認為經濟上養活不同于物質上養活的觀點,實際上是承認上述兩個環節可能會發生問題。而從實際的情況來看,特別是將國家作為經濟分析主體的情況下,上述兩個環節是可能發生問題的,尤其是第二個環節,即我們手上持有貨幣,但不一定可以交換到自己所需的產品,或者說,必須要以一個比正常情況高很多的價格才能換得到自己想要的產品。實際上,用貨幣換取到需要的產品,也是驚人的一躍。對于資本家而言,從商品到貨幣的驚人一躍是最重要的。但對于要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廣大人民和國家而言,從貨幣到商品的驚人一躍更為重要。因此,實際的經濟活動中,必須考慮到用貨幣交換到產品的現實可能性。因此,經濟學的分析必須考慮到市場行為的實際情況,任何忽視市場實際行為的經濟學研究,都可能隱含著一些根本性的錯誤。如果以此制定相應的政策,就可能在一些基礎性的事情上犯較大的錯誤。
因此,將經濟上養活與物質上養活放在一個統一的視角下進行考慮,是經濟學研究和分析必須堅持的一個基本原則。這一原則的基本要義就是,在經濟學研究和分析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僅僅從理論的角度考慮問題,還必須從現實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經濟學研究必須緊跟歷史與現實的發展,必須滿足時代與社會發展的需要。邱海平:《中國政治經濟學研究的主要缺陷與出路》,《馬克思主義研究》2010年第6期。而經濟學理論的實際發展過程本身也在說明,經濟學研究是一個不斷切合現實、貼近現實的過程。
二、經濟學的發展史就是一個經濟學的
研究不斷切合現實、貼近現實的歷史經濟學的奠基人亞當?斯密在其《國富論》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看不見的手”的思想。他這樣寫道:“各個人都不斷地努力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資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固然,他所考慮的不是社會的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但對他自身有利的研究自然會或者毋寧說必然會引導他選定一個最有利于社會的用途。……在這場合,像在其它許多場合一樣,他受著一只看不見的手指導,去盡力達到一個并非本意要達到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況下更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利益。”[英]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亞南譯,商務印書館,1972年,第25-27頁。
斯密“看不見的手”是對市場機制的最佳概括,其最核心的意思就是,趨利性使得每一個經濟人都能夠做出最有利于社會的選擇。在斯密看來,市場機制就像萬有引力一樣,是一種自然秩序,它自發地引導著每一個人的行為。正因為它是一種自然秩序,所以市場的作用在任何時候都是有效的,政府需要做的事情僅僅是承擔“守夜人”的角色。
“看不見的手”是經濟學研究貫穿至今的基本命題。新的經濟學理論的誕生,都是某種程度上對“看不見的手”的進一步闡釋或者修正。經濟學領域重要理論或分支的誕生,都是從某一個角度更好地闡釋了市場機制發生作用的基礎和條件,這些研究的共同特點,就是更加注重從現實情況出發來開展經濟學的研究。從方法論的角度來看,就是不僅僅通過演繹、抽象的辦法來進行理論層面的研究,而是將社會、歷史、文化、利益格局等各種被理論研究所抽象掉的現實因素納入到經濟學研究的視野中來。下面僅舉幾個典型例子來闡述這一觀點。
一是新制度學派的發展。新制度學派認為,正統經濟學將經濟因素與非經濟因素截然分開的作法使得經濟學的研究范圍過于狹窄,從而使得經濟學成為一門“封閉”的學科。他們認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不能只限于經濟問題,還應該包括不斷變化的經濟制度以及與經濟有關的一切事物,應該將經濟學研究的著眼點從傳統經濟學的個人和企業,轉移到包括制度等因素在內的社會總體。③④⑤尹伯成:《西方經濟學說史——從市場經濟視角的考察》,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327、342-349、389-393、313頁。相應地,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應該是演進的,而不是靜態的、抽象的。只有這樣,經濟學理論才能更加符合實際。
二是新制度經濟學的誕生。其代表人物科斯認為,正統經濟學關注的是市場上發生的事情,但現實生活中大量經濟現象發生在市場之外的企業之中。在一定程度上說,企業是市場的一種替代性安排,市場上一系列討價還價的過程可以被企業內部的一系列行政命令所代替。這種替代是否發生以及發生的程度,取決于二者交易成本的高低。而在不同的制度條件下,交易成本是不一樣的,因而,制度安排就成為影響經濟運行效率的一個重要因素。③新制度經濟學正是以此出發,打破了傳統經濟學零交易費用的假定,開創了經濟學研究的新境界,使得經濟學的研究更加貼近現實。
三是信息經濟學的發展。正統經濟學在研究個人和企業的決策行為時,假定決策者擁有完全信息,從而做出理性的判斷。但現實情況是,個人和企業在決策的時候,對相關的信息了解并不完全,因而就不能做出理論上能夠得出的理性決策。另外,在不同的行為主體之間還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此時,個人和企業的行為選擇就不同于完全信息情況下的行為選擇,一個行為主體在進行決策的時候,必須考慮到其他行為主體的決策。④信息經濟學正是從這些角度入手,來研究非對稱信息條件下的決策問題,從而使經濟學研究更加符合實際。
四是新凱恩斯主義的出現。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曾風靡一時,但在20世紀70年代遭遇了嚴重的挑戰,這種挑戰主要來自于它在現實問題前的無能為力和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家等對它的嚴厲批評。⑤對此,新凱恩斯主義者在肯定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基本要義的基礎上,致力于為其宏觀經濟理論提供嚴密的微觀經濟基礎,提出了非市場出清假設、工資和價格黏性理論等,[美]魯迪格?多恩布什、斯坦利?費希爾、理查德?斯塔茲:《宏觀經濟學》,王志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14頁。從而使得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建立在一個更加堅實的基礎之上。因此,新凱恩斯主義的出現,是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更加關注現實、貼近現實的一個自然結果。
上面是當代經濟學發展過程中幾個具有代表性的理論。雖然沒有面面俱到,但這些理論已足以說明當代經濟學研究的一個基本特征,那就是研究視角更加關注現實、貼近現實,研究方法更加動態、更加具體,而研究方法的變革是為了讓研究的主題離現實更近。張東輝:《經濟學研究方法的變革與現代經濟學發展》,《東岳論叢》2004年第1期。
經濟學理論的發展過程表明,市場作用的發揮是有條件的,市場機制不是一種“自然秩序”,而是一種“社會秩序”。經濟發展過程是具體的、獨特的,它要受到歷史、文化傳統、制度、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經濟學研究必須關注現實,將這些因素納入進來。正如馬歇爾所言:“社會情況每有變化,經濟學說就需要有新的發展。”[美]馬歇爾:《經濟學原理》上卷,朱志泰等譯,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57頁。從國家層面來看,適應于一個國家的作法,不一定適應于其他國家。就中國而言,中國必須從自身特有的歷史、文化等基本國情出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三、結論與啟示
本文首先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對糧食安全問題的強調,引出了對經濟學研究的方法和視角的討論。接下來,文章提出了“經濟上養活”和“物質上養活”這兩個概念,并運用這兩個概念對市場經濟的本質進行了闡述。文章指出,經濟上養活和物質上養活的分離是市場經濟的一個基本特征,但在進行經濟學研究的時候,不能將經濟上養活等同于物質上養活,用經濟上養活來代替經濟上養活與物質上養活的統一,否則就可能犯基本的錯誤。經濟學研究不能僅僅從理論的角度考慮問題,還必須從現實的角度考慮問題。然后,文章通過對經濟學理論發展歷程的回顧,論證了市場機制不是一種“自然秩序”,而是一種“社會秩序”,經濟學研究必須關注歷史、文化、社會、制度等方方面面的現實因素,切合現實、貼近現實是經濟學研究必須堅持的一個基本原則。
從本文的論述可以看出,經濟學理論的發展史,就是經濟學研究不斷關注現實、貼近現實的歷史。對經濟學理論所依賴的現實條件進行分析和考察,是經濟學研究自始至終都要堅持的一個基本原則。經濟學理論的每一個重要進展,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從一個新的角度彌補了以往理論對實際情況和條件的忽視,使得經濟學理論建立在一個更加堅實的基礎之上。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的話,這也就使得忽視現實基礎的、只是從理論層面上所做的經濟學分析,越來越站不住腳。但這種只顧理論而忽視現實的傾向,在經濟學界一直是存在的,本文開頭提到的對糧食安全問題的錯誤分析,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例子。
現在回頭再看本文剛開始提到的糧食安全問題,就能夠更好地理解中央的決策了。認為用市場辦法可以解決國家糧食問題的觀點,其錯誤的根源就在于忽視了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條件和基礎。在國際領域,市場機制作用的發揮,必然要受到地緣政治和國際利益格局等因素的影響,中國的經濟決策,除了要從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出發外,還必須考慮到各種各樣的現實因素。任何忽視這些因素的研究和決策,必將是背離現實的。而從實際來看,國家的管理者必須關注糧食安全問題,立足于口糧高度自給,必須使整個國家在糧食這一核心領域實現經濟上養活與物質上養活的統一。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
責任編輯:牛澤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