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建華
摘要:新型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必由之路。本文提出新型城鎮化的一般概念和遵循的基本原則,分析新型城鎮化在統籌城鄉發展、轉變發展方式等方面的作用和意義,淺析了如何科學理解新型城鎮化。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 概念 意義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又召開了城鎮化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目標。推進新型城鎮化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包括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農村人口市民化、城鎮化布局和形態優化、城市持續發展能力、城鄉發展一體化、城鎮化體制機制完善等核心內容的六大目標。新型城鎮化以城鄉統籌、產業互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與新農村協調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的城鎮化。更是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城鎮化發展模式。
一、新型城鎮化的本質是用科學發展觀來統籌規劃城鎮化建設。
需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 新型城鎮化不是簡單的拆舊村建新村,而是保留城鄉優秀文化特色,在資源環境承載力和等級規模規律作用下的智能、低碳發展。在區域規劃和空間布局上,更加符合市場、交通原則,共同構成一個智能型、信息化的區域綜合體,并符合綠色消費和低碳出行原則。
2 新型城鎮化不是消滅農村,而是城鄉統籌發展。在一個地域內,城市與農村的空間結構是一個有序的體系。城市與小城鎮的城鎮關系,城市和農村之間的城鄉關系,必須如實的看做是一組結構有序、功能互補、具有統一基礎的復雜系統。從基本公共服務來看,新型城鎮化要為城鎮居民和農村在醫療、教育、交通、居住等領域提供均等化的服務,并保障滿足基本人權所賦予的“機會平等”。
3 新型城鎮化不是外延擴張,而是資源集約,倡導尊重自然、順應自然。長期以來,某些地方盲目攀比,在不該建設的地方搞建設,在不該開發的地方搞開發,亂占耕地大搞房地產開發、大造空城,造成資源的浪費和生態環境的破壞。
二、主要建議
1 科學制定規劃,保持城鎮空間增長與人口集聚和產業規模協調。加強空間規劃引導,確保城鄉發展相協調,形成合理的城鄉發展格局和農業發展格局。轉變城鎮發展方式,統籌規劃老城區、新城區和新社區,實現從外延擴張、粗放發展向內涵集約為主,通過結構優化實現集約發展。合理確定城鎮發展的速度和節奏,積極落實人均城鎮建設用地控制標準和單位GDP能耗降低指標,嚴格管控新增建設用地,確保土地集約高效利用,走土地城鎮化與人口城鎮化相協調、工業化與城鎮化相互促進的發展模式。
2 改革戶籍制度,推動具有市民標準的農民有序進城。中小城市和城鎮要對有穩定工作、有獨立住所、有市民文化素養的離土進城農民,放開戶籍限制,積極賦予市民身份。
3 加強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征地補償標準,建立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代際補償關系的征地補償機制。賦予農民承包土地的使用權、宅基地的使用權、農民在基地上所蓋的房屋的房產權,并頒發三證。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中的比重。
4 劃定城鄉發展邊界,確保發展空間和生存空間。要以土地的適宜性為依據,在綜合考慮糧食安全和城鄉發展空間的前提下,科學劃定不同時期的城鎮發展邊界、農村發展邊界和耕地保護邊界。
5 科學控制撤村并鎮程度,嚴格把握拆遷規模。要從便于提供基本公共服務、方便城鄉居民出行和生產角度,科學確定行政村、鄉鎮、社區與街道的數量和規模。堅持以人為本,在保障城鄉居民發展權和提高城鄉居民生活質量的前提下,加強棚戶區和危舊房改造力度,嚴格保護風景名勝區,嚴格把握拆遷的規模,確保人際關系的和諧。
6 強化基本公共服務,著力改善民生。以民生改善為根本目的,加強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制度供給,推進醫療、教育、生育及社保等方面配套政策改革,改善民生,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口城鎮化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