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瑛
【摘要】原始巖畫稚拙、率真、符號化的特點與現(xiàn)代兒童繪畫注重的創(chuàng)造性、表現(xiàn)性、夸張性和個人感受性有某種契合處,筆者旨在通過認識和學習原始巖畫的藝術特點,把巖畫藝術的特點應用到現(xiàn)代兒童美術教學中來,嘗試研究出一種新的美術教學方法。
【關鍵詞】原始巖畫現(xiàn)代兒童繪畫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7-0211-01 巖畫是古代描繪或摩刻在崖壁石塊上的圖畫,被稱為是古代先民們記錄在石頭上形和象的史書。大多數(shù)巖畫分布在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具有原始美術的特點和稚拙、率真的藝術魅力。這種稚拙、率真的藝術魅力吸引我從中找到與現(xiàn)代兒童美術教育的契合。接下來我對兩者特征進行深入挖掘和比較,并在實踐中找到新的教學方法。
一、原始巖畫的特征
1.原始巖畫藝術特征
首先是原始稚拙性,原始人只是憑借著天然的畫材在天然的繪畫空間——巖石上,開始了他們充滿敬畏、感覺神秘的創(chuàng)作。如果從創(chuàng)作上講,還很難把這樣的作品稱之為藝術品。因為它們不是出于審美考慮為了藝術而藝術,原始社會的生產狀況使這樣的“藝術”活動,帶有天然的功利性——記錄生活和巫術崇拜。但是,我們卻不得不承認原始藝術那獨具的魅力,那些原始的線條、色彩、圖案、形象,在稚拙的模仿自然的似與不似間,合物象的寫實與情節(jié)的想象于一體,傳達著人類讓自然為自己的服務的美好愿望,也傳達了人類早期的智慧閃光。
其次是圖像的符號象征性,例如烏蘭察布的巖刻,以表現(xiàn)畜牧為主,見于畫面的動物,有馬、駱駝等,其中以山羊最多。巖刻的制作,取平面敲鑿的方法,猶如剪影畫。圖像除一部份較寫實外,有的則將若干圖形連綴在一起,或簡化變形,或上下壓疊,組成各種樣式的圖案,充分發(fā)揮了作者的創(chuàng)造性和想象力。典型的畫面是由許多動物排列而成的裝飾圖案,具有明顯的草原風格。它以幾種抽象的紋樣為基礎,有時一個符號就表示了一個動物,再進行極其豐富的變化組合,類似我們在北方草原民族的青銅器、特別是在銅牌上看到的那樣。
2.原始巖畫風格特征
巖畫在制作手法上大體上可分為刻、繪兩種。北方巖畫大都是刻制的,其手法有磨刻、敲鑿、線刻三種,南方巖畫的制作大都以紅色涂繪,顏料經取樣化驗,證明內含較多的鐵質,以赤鐵粉調合牛血等調合料較為可能。色彩穩(wěn)定,經久不變。有用手指蘸著顏料繪制的,某些較大的圖形也可能是使用羽毛或其他工具涂刷的。表現(xiàn)手法古拙獨特,畫人物大都不表現(xiàn)五官,只通過四肢位置以表現(xiàn)動作、體態(tài)和感情。畫動物亦僅重點刻畫出角、尾、耳等特征部位,即可辨認出是何種動物。
二、現(xiàn)代兒童繪畫特征
1.兒童繪畫的象征性
兒童畫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是他們直覺的象征畫。他們所畫的圖式與真實物象相差較大。兒童創(chuàng)造象征符號表達對外界事物的認識和感受,他們喜歡用繪畫發(fā)泄情感,兒童還擅長用符號表現(xiàn)感覺,如亮光、速度、聲音。這與原始巖畫的繪畫目的是一樣的。
2.兒童繪畫的夸張變形性
夸張變形是造型的一種表現(xiàn)手段,把對象的物質形態(tài)的正常結構、體積、比例、全部或局部地加以放大或縮小,增加或減少,或是把物像顏色等全部解體后加以組合。兒童繪畫是因為受自我中心思維方式的影響,繪畫時依靠直覺知覺表現(xiàn)主觀意念,他們根據(jù)要說明的問題,對形象進行夸張變形,從另一方面說,兒童畫變形也是受技術能力的限制,他們還不能如實再現(xiàn)物象的緣故.可以說,兒童是變形的天然大師。這與原始巖畫的特點一致,說明兒童的繪畫正是人類最初的藝術表達。
3.兒童繪畫藝術更具創(chuàng)造性和表現(xiàn)性
兒童藝術更具創(chuàng)造性和表現(xiàn)性,注重個人感受。兒童天性充滿熱情,能主動、自由地表現(xiàn)畫面,兒童看世界有他們自己的獨特眼光,他看起人來,只看到一個人的一個大頭,頭上的兩只眼睛,一個鼻子,一張嘴巴,什么耳朵、頭發(fā)、眉毛,他都沒有看見,所以他不畫一個人的身體,他看得不重要,只畫一條線來表示。這些入眼的觀察對象在兒童的心目中形象分外鮮明。
兒童是畫其所想而非畫其所見,因此兒童畫出的作品往往想象豐富,用色大膽,富有生氣,有更多的靈性。西方現(xiàn)代派藝術中,反叛傳統(tǒng),追求單純和質樸無華是其共同的目的和重要特征,因此,現(xiàn)代藝術家們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了兒童藝術,而且給予兒童藝術以高度的評價,甚至對兒童的藝術狀態(tài)和兒童的藝術作品崇拜不已,現(xiàn)代藝術家從兒童繪畫中找到人類最原始的本質,這與原始巖畫也是一致的。
三、原始巖畫特征與現(xiàn)代兒童美術教育的契合點
1.兒童畫與原始巖畫都是依靠直覺、知覺。他們運用色彩是生理的本能的,有時也是兒童個性和氣質的表現(xiàn)。他們用色彩發(fā)泄感情、用色作游戲,盡情盡興,根本不考慮物象實際的固有顏色。不受任何規(guī)律和束縛,用強烈的線條和色彩表達內心的情緒。
2.兒童繪畫與原始巖畫在創(chuàng)造象征符號時都充分發(fā)揮了線、形、色這些最基本的形式因素。即抽象為線的符號,用幾何圖形表現(xiàn)的符號——兒童創(chuàng)造符號是受知覺影響,幾何化的圖形是他們記住的形象。
因此,兒童繪畫與原始巖畫在夸張、變形、表現(xiàn)主觀意念方面確有異曲同工之處。
四、巖畫主題教學新方法
巖畫的教學中,展示如何繪畫,讓孩子們學習史前美術,學習史前巖畫的歷史,理解巖畫中的繪畫理論,知道為什么存在巖畫,并動手用陶泥,木炭、石灰?guī)r,以及其他的材料,繪制他們自己的圖畫,創(chuàng)作他們自己的巖畫。
我對不同年齡的孩子嘗試應用不同的制作方法,對于低年級的孩子我更強調本能性的嘗試,比如制作一個巖石墻面,在上面繪畫,我要求他們可以在手上涂上顏色直接畫在墻上或拓印在墻上。對于高年級的同學我會對他們介紹原始巖畫的造型符號和如何應用線條。
教學過程記錄:
巖畫嘗試課:首先選好顏色,包括紅色、黃色綠色以及白色,在做好的巖畫墻面上分組制作,我要求他們首先用黑色蠟筆輕輕的勾勒出所繪形象的大致輪廓,然后用土色把輪廓涂滿,再告訴他們在哪些區(qū)域需要加重力量,哪些的地方用金色或黃色提亮,哪些地方需要適度用力。
五、總結
現(xiàn)代兒童美術教育,是不以培養(yǎng)少數(shù)畫家為目的,而是對兒童進行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的教育,是人的素質教育,旨在讓兒童通過繪畫把自己腦海中的意象、心緒以及對周圍事物的認識表達出來,借繪畫舒展自己內在的意欲和情感,從而培養(yǎng)兒童美的情操和陶治他們完美的人格。史前巖畫的教學嘗試正是順應了兒童與生俱來的不同美術創(chuàng)作類型的潛能,進行了順應式的指導,使兒童通過巖畫制作嘗試發(fā)揮潛能,促進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統(tǒng)整發(fā)展,在開發(fā)兒童創(chuàng)造潛能的方面有獨特的功效。
參考文獻:
李穎;小學一年級美術教學方法初探[J];中國教師;2011年S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