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華
【摘要】合唱作為音樂的一條重要分支,在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也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不僅如此,在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審美趣味、集體意識的培養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教師要適應學生,積極靈活的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本文主要闡述了合唱教學中的缺點以及從發聲、歌曲的選擇等角度提出來改進課堂的策略。
【關鍵詞】合唱教學人音版因材施教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7-0227-01 聲樂是一門集聚多種音色集體演唱的一種藝術形式。合唱作為音樂藝術中的重要一部分,在小學的素質教學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合唱以其獨特的藝術特色和形象的藝術感知贏得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合唱水平的提高能夠有效的帶動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對學生而言,要學習好合唱不僅要有興趣做動力,還要有堅持的毅力。而對于教師來說,就要及時的靈活轉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因材施教,有針對性的對每個學生進行教學。因此,如何提高學生的合唱水平,更好的進行合唱教學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
一、現行合唱教學中的現狀
1.學生意識淡薄
意識是一切事物進行有效運行的前提,沒有意識就相當于失去了心臟。在小學的課程建設中,音樂并不是被看重的一門科目,因此合唱教學也得不到重視。在一些小學甚至會出現將學音樂的課讓給其他文化課程,這使得學生的音樂素養得不到提高,制約著綜合素質的提高。
2.對于合唱的錯誤認識
學生將生活中的群眾性歌詠認為是合唱,而這種形式往往不具備藝術性和審美性,因此不能供人欣賞甚至進行表演,缺乏合唱中的藝術魅力。
3.藝術技巧和配合程度參差不齊
由于合唱中的人數較多,因此在同一音準和音調以及音域的劃分上會有一些偏差,因此在正式的進行合唱時,常常會出現極個別的學生會不在同一的隊伍中。另一方面,由于每個人的演唱方式和技巧不同,會使得上述問題顯得更為嚴重,要如何進行整齊、完美的合唱,以下為教師進行教學方式的正確改進提出了意見。
二、關于合唱教學的可行性策略
1.對音樂作品進行適當的選擇
由于小學生的感知能力和藝術欣賞能力尚處于發展階段,因此在理解歌曲的含義以及對歌曲的音調進行把握時往往會出現問題,因此教師要注意結合學生的心理、興趣、愛好進行歌曲的適當選擇。例如對于低年級的學生,可以選擇朗朗上口、輕松愉快的《勞動最光榮》《龍冬鏘》等歌曲,使學生在進行歌曲演唱時不僅能夠感受到快樂,通過對歌曲知識的擴充,還能使學生學習到更多的文化。而對于中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讓學生演唱一些具有表現力的歌曲,例如《剪羊毛》《柳樹姑娘》等,讓學生在演唱的過程中添加一些表演,使整體看上去更具有表現力,同時,有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歌曲的內涵。每個人的先天條件不同,因此在音色、音調等基本因素方面也會具有很大的差異。將女生全部劃分為高聲部,將男生全部劃分為低聲部這樣的做法是不科學的,聲部的合理的劃分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區分。高亢嘹亮的聲音是高音,而低沉厚實的聲音則為低音區。
2.科學練聲,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科學的發聲練習是提高音樂素養的重要基礎。小學生由于語言系統尚未發展完善,因此在對個別字詞的發音時會有所偏差,因此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先進行個別字詞的發音練習,在掌握正確的發聲之后教師可以將歌曲中的字詞拖長音來帶領學生進行練習,這樣既可以使學生更加清楚發音的過程,還能使學生進行更準確的模仿。例如在人音版小學教材第二冊的《數鴨子》是以單個字進行發音演唱的,具有表現力和趣味性,不僅使學生能夠準確的掌握節奏,在吐字歸音上避免學生由于語速過快連接不上的失誤,有利于學生正確的矯正在歌唱中的發音缺點。在吐字歸音的訓練之中,教師還要注意因材施教,結合不同同學的自身情況來進行訓練。在演唱中,統一的音準和節奏是演出是否成功的關鍵,因此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集體的訓練。
3.對歌曲適當的處理
由于不同的歌曲表達的內容不同,因此在進行合唱以及表現時就要注意對歌曲思想感情的正確理解和歌曲類比的劃分。教師要充分了解歌曲的創作背景,利用這些背景在課堂上設置有趣的引導問題,以此來啟發學生作品的感受。例如《彩橋架到臺灣島》這首歌曲,教師可以先向學生講解這首歌的歷史背景,將臺灣島的歷史進行講解,然后在啟發之下讓學生能夠體會到歌曲中所要的表達的期盼大陸與臺灣統一的強烈愿望。對歌曲感情的準確把握能夠培養起學生敏銳的感情感知力,豐富滋潤學生的內心世界。教師與學生的體會相結合,對演唱作品進行二次創作,使學生能夠充分的展示歌曲的美。
4.適當的進行試聽練耳
通常來說,曲子的難易程度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具有很大的影響,對于那些簡單的曲子,練習三四遍便可以自己哼唱,在不斷的學習和收獲中學生變得越來越愛學習,而那些難度較大的曲子,練習五六遍也不見任何起色,學生會產生不耐煩的情緒,這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降。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情緒的正確引導,可以讓學生先進行簡單的試唱練習,使學生初步的對歌曲有認識,然后再進行二聲部的練習,以此類推,以達到扎實的合唱效果,由此可見難度適當的歌曲是一首歌是否能夠順利表演的關鍵。例如在學習《陽光下的孩子》時,教師可以先讓一個人進行演唱,然后其他人跟著依次融入第一學生所創造的意境當中,使學生能夠盡量的融入到這首歌的情感之中,體會對祖國下一代的期待和希冀。在試聽過程中,教師要有為學生建立良好的視覺和聽覺的意識,教師可以彈一段音樂,讓學生進行跟唱,在練習的過程中要適當的將歌曲的難度進行增加,使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得到豐富。
合唱作為提高小學生音樂素養的一條重要途徑,在增強學生的合作能力和歌唱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在與集體的共同合唱中,會使學生發現自己在歌唱方面的不足。合唱作為一門高雅的藝術,是音符和文字碰撞在一起產生的美妙火花,因此合唱能力的高低也代表著一個人文學水平和音樂水平的高低。教導學生在合唱中感受美、增加美的素養,感受集體的真實,使學生在與不斷的學習和訓練中充實自己。此外,合唱作為音樂藝術中的一門實踐課,有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使學生對于感情的感知更為敏感。
參考文獻:
[1]沈燕.兒童視唱練耳教學的研究與思考[D]. 西安音樂學院 2009
[2]楊嫏.論小學班級合唱訓練與教學[D]. 湖南師范大學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