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恒
摘 要:《文心雕龍》是中國古代文論著作體系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在《文心雕龍》中,“轡”字的不僅使用頻率比較高,并且“轡”字代表的文論內涵也比較豐富。“轡”字的使用,其實已經超越了它的本義,而具有更深的比喻義和引申義。“轡”字,在《文心雕龍》中主要為我們呈現出四個方面的文論內涵。
關鍵詞:《文心雕龍》;“轡”;文論內涵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0-0-02
《文心雕龍》是中國古代文論著作體系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在中國古代文論史上,像《文心雕龍》這樣體大慮周并且論述透徹的文論著作,也是不多見的。同時,在《文心雕龍》中,一些重要的字句和概念會高頻率出現。比如,通過電子檢索,“文”字出現了500多次,“心”字出現了100多次,“情”字出現了150次,“道”字出現了50次,“自然”出現了9次,“神理”出現了7次等等。以上所舉出的例子,都是《文心雕龍》非常重要的字句和概念,這些都是已經被前人和專家學者反復研究和討論的文論內涵。
同時,通過檢索和閱讀,我們發現在《文心雕龍》中,“轡”字的不僅使用頻率比較高,并且“轡”字代表的文論內涵也比較豐富,但很少受到讀者和學者的關注。在《文心雕龍》中,“轡”字出現的頻率為11次,相比于“文”、“心”、“情”等這些字出現的頻率并不算太高。但是,相對于“自然”“神理”等這些同樣也非常重要的概念,“轡”字的頻率就算高了。可見,在《文心雕龍》中,劉勰很重視對“轡”字的使用。
在《文心雕龍》中,“轡”字分別在《辨騷》、《明詩》《諧隱》《章表》《通變》《定勢》《情采》《附會》《序志》等9篇中出現了11次。又因為,“轡”字在許慎的《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轡,馬鞭也”。在《文心雕龍》中,“轡”字的使用,其實已經超越了它的本義,而具有更深的比喻義和引申義。通過分析這些關于“轡”字的比喻義和引申義,我們發現“轡”字,在《文心雕龍》中,顯示出了非常豐富的文論內涵。“轡”字所要傳達的文論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在文學創作上,強調要講究謀篇布局。“轡”字在《文心雕龍》50個篇目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是在《附會》篇。“轡”字,在文心雕龍中,總共出現了11次,而在《附會》一篇中就出現了3次。可見,“轡”字的深層次內涵與《附會》篇的內容主旨具有很大的相關性。
在《附會》篇中,含“轡”字的相關語句表述是以下三句:“是以駟牡異力,而六轡如琴;馭文之法,有似于此。”;“去留隨心,修短在手,齊其步驟,總轡而已。”;“若夫絕筆斷章,譬乘舟之振楫;會詞切理,如引轡以揮鞭。”。第一句是說,盡管駕車用的四匹馬在氣力方面存在著差異,但是在馬韁繩的控制下,使駕馭馬像調和琴弦那樣和諧,并且,駕馭文章的方法和馭馬的方法是一樣的。第二句,表明只要抓住文章總的“韁繩”,就能使文章調和。第三句,就是說,如果使文章的文辭切合情理,那么創作文章就會像拿著馬鞭駕馭馬那樣得心應手。總觀這三句帶有“轡”字的語句,“轡”字都已經超越了其“馬鞭”的本義,而帶有了與文章創作中的謀篇布局相關的比喻義和引申義,并且它們的主旨和《附會》篇要表達的內涵存在著一致性。
在《附會》篇中,對“附會”的內涵的解釋和概括是這樣的:“何謂‘附會?謂總文理,統首尾,定與奪,合涯際,彌綸一篇,使雜而不越者也。”。由此可見,附會主要包括兩個內涵:一個是“彌綸一篇”,另一個是“雜而不越”。“彌綸一篇”講的是,在創作時要從總體上把握住文章要表達的主旨,要從總體上把文章的首尾、章節、段落組織配合好。關于“雜而不越”,王元化先生解釋得很好,就是:“從單一中現出復雜,從雜多中現出和諧,從而迫使各種不一致的成分趨于一致的目標。”而“彌綸一篇”在總體上把握文章的要求,就和“六轡如琴”和“總轡而已”在總體上把握住文章的主旨方向從而使文章調和的要求達成了一致性。“雜而不越”在單一和雜多的關系以及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方面的要求,其實就和“六轡如琴”講究文章的調和作用存在共通性。同時,“會詞切理,如引轡以揮鞭”的講究文辭要配合情理以及要附詞會義這方面的調和要求就和“雜而不越”對于整體與部分以及雜多與單一的內涵有了相關性。
總之,在《附會》篇中的三個“轡”字都共同強調了在文學創作時謀篇布局的重要性,同時這種謀篇布局講究兩個方面——“彌綸一篇”和“雜而不越”。即“轡”字在“彌綸一篇”方面強調對文章主旨總方向的把握。并且“轡”在“雜而不越”方面要講究文章各部分、各層次的調和作用,要做到“六轡如琴”。
同時,我們發現《辨騷》篇的“懸轡以馭楚篇,酌奇而不失其真”和《通變》篇的“然后拓衢路,置關鍵,長轡遠馭,從容按節”,其中的“轡”字盡管不出現在《附會》篇,但是“懸轡”和“長轡遠馭”也充分顯示出,在創作謀篇布局時,對把握文章主旨總方向的要求。
第二,在文學的思維方式上,強調要講究不偏不倚,即《文心雕龍.情采》中所說的“唯務折衷”。在《文心雕龍》中,不偏不倚的這種“唯務折衷”的這種中庸式的文學思維方式可以說是貫穿于《文心雕龍》整個文論體系之中。在王運熙先生那里,他提出的“折中”的主要是針對“強調文學的要為政治教化服務”和“注重追求形式的華美”這兩個方面的。然而,我們此處的“唯務折衷”則是從《文心雕龍》的整個文學思維角度來進行討論。從整個文學思維的角度來講,《文心雕龍》在論述相關問題時,當遇見一些存在對立意義的概念,既不過分拔高和推崇某個概念,同時也不過分否定和輕視這個概念的對立概念。同時,劉勰既看到某個概念優點,同時也能發現與這個概念對立的概念的長處,并且將這些對立概念的優點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辯證統一的文學論斷。例如,在《體性》篇中,當談到“數窮八體”中的“典雅”與“新奇”、“遠奧”與“顯附”、“繁縟”與“精約”、“壯麗”與“輕靡”等這四對對立的概念時,劉勰并沒有主觀地評論哪個好哪個壞,不偏不倚,而是把它們都是文體風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把它們歸納于文體風格的統一整體之中。
“轡”字在《文心雕龍》中的內涵就顯示出這種不偏不倚中庸式的“唯務折衷”的文學思維方式。“轡”字體現的這種文學的思維方式,在《文心雕龍》中主要出現在以下三處:其一是《諧隱》篇中的“然而懿文之士,未免枉轡;潘岳丑婦之屬,束晰賣餅之類,尤而效之,蓋以百數。”;其二是《定勢》篇中的“因利騁節,情采自凝;枉轡學步,力止壽陵。”;其三是《情采》篇中的“若擇源于涇渭之流,按轡于邪正之路,亦可以馭文采矣。”。《諧隱》篇的“轡”字主要是講要避免“枉轡”,即不能歪曲的文章要走的中庸和“折衷”的軌道。在分別使用“諧”和“隱”時,既要講求“諧”和“隱”,也不能過分使用它們,要它們各自做到“唯務折衷”式的恰當使用,而不能像宋玉、束晰等人那樣“枉轡”。《定勢》篇中的“轡”字主要也是講要避免“枉轡”,歪曲的文章要走的中庸和“折衷”的軌道。不能各類文章都有屬于各自風格的“勢”,各種“勢”都應該有其存在的條件,寫文時要符合各自條件的“自然之勢”。所以在文情和辭才方面,兩者都不可偏廢,同時在順應“自然之勢”的前提下,做到有機統一。《情采》篇中的“轡”字則強調要“按轡”于“情”與“文”兩者相統一的正確道路上,而不可偏廢其一。
以上所講的三處“轡”字的內涵,分別體現在“諧隱”、“定勢”、“情采”等三個方面。要避免“諧隱”和“定勢”方面的“枉轡”,以及要求“按轡”于“情采”的正確道路,這些都是劉勰《文心雕龍》不偏不倚中庸式的“折衷”的文學思維方式的體現。
第三,強調作家的才氣和才力對于作家創作的重要性。《文心雕龍》中,涉及作家才氣和才力的要求是很多的,其中就明確有《才略》這一篇,評論了作家的才力和才氣,周振甫先生就把《才略》篇概括為:“作家論”,也是很恰當的。才氣和才力是劉勰對于作家的自我創作非常重要的要求。在《文心雕龍》中,就有“才力居中,肇自血氣”、“才由天資,學慎始習”、“才有庸俊,氣有剛柔”、“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驚才風逸,壯志煙高”等等很多語句都涉及到了作家自身的才氣和才力,也表明了對作家才氣和才力的要求。同時,“轡”字在《文心雕龍》中也蘊含著對作家才氣和才力的有所要求的相關內涵。
在《文心雕龍》中,“轡”字跟才氣和才力有關的內涵主要在2處:一處是“文帝陳思,縱轡以騁節,王徐應劉,望路而爭趨”;一處是“應物制巧,隨變生趣,執轡有馀”。第一處是在《明詩》篇中出現,“轡”字主要是講在“五言騰踴”的時代,曹丕曹植等建安文人憑借自己的才氣和才力 ,縱情和縱才地創作五言詩,做到了“慷慨以任氣,磊落以使才”。“縱轡” 二字尤其能顯示出他們縱才以及憑著自己內心的情感來進行創作的特點,從中我們也能看出劉勰對“才”的重視程度。第二處是在《章表》 篇中出現,其中的“按轡有馀”是承接著說曹植“應物制巧,隨變生趣”來說的。“應物制巧”和 “隨變生趣”都是曹植才氣和才力的表現,顯示出曹植運用自己的才智,來掌握文章創作的技巧和文章創作自身的一些規律,來對文章進行駕馭,從而使得“按轡有馀”。不管是“縱轡”還是“按轡有馀”,我們都能看到文章創作中才氣和才力的顯現。
以上是所講的兩處“轡”字的內涵,表明了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對作家創作時對才氣和才力的要求。作家在創作時,應該將才氣和才力與作者的內心真實情感結合,同時通過運用才智來獲得創作的技巧以及掌握寫文章的規律。
第四,強調一種對文學的整體觀照。除了我們以上所講的關于“轡”字的10處外,剩下的1個“轡”字出現在《序志》篇的“按轡文雅之場,環絡藻繪之府”。相對于前面所講的10處而言,此處的“轡”字則是從宏觀的角度強調對文學進行觀照。“轡”字在這里主要表明當文章的各個方面、各個層次都很和諧、很調和的時候,那么就能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呈現出文章的總體風貌,從而就能做到“按轡文雅之場,環絡藻繪之府”。
總的來說,“轡”字在《文心雕龍》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涵。通過對“轡”字內涵的認識,也使得我們對《文心雕龍》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參考文獻:
[1]《文心雕龍今釋》,周振甫著,中華書局,1986年12月第1版。
[2]《說文解字》,(漢)許慎著,(宋)徐鉉定,中華書局影印,1963年12月第1版。
[3]《文心雕龍講疏》,王元化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4]《文心雕龍探索》,王運熙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