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眾產品成為大眾化內容,從國內走向國際,近三年,在央視紀錄頻道的帶動下,中國紀錄片產業要素逐漸凸顯,商業模式逐步成形。
自2014年1月1日起,按照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關于做好2014年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編排和備案工作的通知》要求,電視上星綜合頻道需“按周計算平均每天6:00—次日1:00之間至少播出30分鐘國產紀錄片”——中國紀錄片市場勢必將再次發生深刻變革。
對播出方而言,紀錄片播出體量突然增加,有些臺難免感到捉襟見肘,或者把既有資源盤活,重播,外購,或者在紀實欄目上做文章,或者對政策執行力度持觀望態度。當然,也有一些頻道不會局限于30分鐘的要求,會借此機會激活原有紀錄片隊伍,打造自己的紀錄片品牌,比如湖南衛視打造青春勵志紀錄片,浙江衛視深耕人文歷史紀錄片。
“這時恰恰是衛視梳理定位、規劃未來發展方向,進行專業化提升的好機會。”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副學部長、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蘇六向《綜藝》表示,上星綜合頻道每天至少播出30分鐘,同時又要避免產品同質化,自然會帶來紀錄片題材、風格的多元化,會催生出一批更加符合市場需要、符合衛視氣質定位的類型片。
對于生產方來說,一直以來由于紀錄片的生產與回報不成比例,社會制作公司一般產量不大,缺乏品牌產品,營銷也鮮有成功,因此,目前行業中規模化的紀錄片制作公司鳳毛麟角。而獨立制作人,除了少數幾個浮出水面,并通過長期與買家合作,得以支持個性化作品的生產,很多人依然屬于漂流狀態。
紀錄片從電視“選修課”變成“必修課”,自然會提高業內外對紀錄片市場的關注度,尤其當社會資本進入之后,制作公司有望迎來更多規模化發展的空間,尤其是擅長特定類型紀錄片制作的公司。
政策指向、產業變化,正共同驅動2014年中國紀錄片制播環境發生深刻變化。
政策驅動市場
從2010年的《關于加快紀錄片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到2011年底《關于推薦優秀國產紀錄片的通知》,到2012年對優秀紀錄片及人才的扶持計劃、2013年實行電視紀錄片題材公告制度的通知,再到2014年實行電視上星綜合頻道每日播出30分鐘國產紀錄片的規定,這幾年主管部門一直都在扶持國產紀錄片的生產、傳播、營銷。
與此同時,近幾年國內紀錄片制播環境也在不斷變化,2012年全國主要制作機構紀錄片產量為3000小時左右,主要播出機構首播國產紀錄片總時長約10000小時,均為2010年的3倍多。但,目前國產紀錄片的題材仍大量集中在文獻歷史類,現實類題材比例不高,自然類、動物類、科技類等深受國際市場歡迎的題材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全國范圍內的電視臺,尤其是上星頻道,紀錄片的播出量都不大,播出時段也不好。
缺乏資金是一個重要因素。國內紀錄片的融資渠道一直都非常窄,很少有基金、大企業愿意進入。如今,主管部門從播出刺激生產,對于一向被視作影視行業價值洼地的紀錄片行業,這個時候或許是投入資金、人力的最好時機。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張同道介紹,目前國產紀錄片制作的最高投資達到5萬元/分鐘,投資來自大型企業,不靠發行收回投入,為的是實現公司的文化抱負;一般的大片投資在2萬—3萬元/分鐘,大片的概念是“精細程度高,文化含量高,主題有一定的大眾接受度”,這類片子是支撐紀錄片形象的主要動力;下一個級別的精品紀錄片投資在1萬—1.5萬元/分鐘;普通制作的投資一般是5000—8000元/分鐘;還有2000—3000元/分鐘的低端制作,這類片子通常地域性較強,不具備紀錄片跨時跨地的傳播標準。
34個上星頻道每天30分鐘的紀錄片播出量,一年總計有6000多小時的內容需求。但不是所有的電視臺都有紀錄片自制實力,于是外購、交流就成為實現播出訴求的重要渠道。張同道提倡紀錄片生產的市場化,“中小電視臺與其投入大量資金制作低品質紀錄片,不如拿這些錢去市場上買,讓精品紀錄片賣出它應得的價格。”
預售、承制是紀錄片社會制作公司目前的主要運營模式。承制模式雖風險不高,但利潤有限,有些面向城市臺或地面頻道的紀錄片,不得不采取薄利多銷,以量取勝的方式,或者通過謀求廣告經營來收回成本,難怪有紀錄片人形容自己像“民間書館的說書人”。
由于紀錄片市場的不夠完善,紀錄片營銷存在的風險,以及各種紀錄片人才的缺失,新政所引發的市場能量很難在一夕之間爆發出來。在這種情況下,不少制作公司表示,不會迅速招兵買馬,擴大規模,正如雷禾傳媒機構CEO海天所言,“政策制造的不是市場,而是一個機會,在各方實力和資源不均的情況下,這種機會未必就是平等的。身處其中,既需要一份堅持,也需要一點智慧。”
交易價格仍偏低
2014年1月15日,《舌尖上的中國2》在廣州舉辦首次主創見面會,央視紀錄頻道總監劉文現場透露,在《舌尖上的中國》紅遍大江南北后,《舌尖2》的發行價格已遠超第一部,現在海外很多地區都在爭搶首播權——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海外發行收入超過35萬美元,創造了中國紀錄片單集最好的成績。
像《舌尖》這樣既引發公眾話題,又獲得豐厚回報的紀錄片是個案。目前國產紀錄片最高首播價格只達到1000元/分鐘,大多數都沒有超過500元/分鐘,有的甚至只有幾十元/分鐘,還有一些公司為了獲得廣告經營時段,會免費提供片子給電視臺播出。“這些價格距離紀錄片的真實價格還很遠,紀錄片的首播價格應該達到3000—5000元/分鐘,但市場目前距這個目標很遠。片子實現不了靠發行收回成本,就不是真正的市場化。”張同道說。
如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新政策的出臺刺激了播出平臺的購片需求,紀錄片交易價格有望進一步上升。而要想提高交易價格,除了紀錄片本身品質過硬,還需要配套的營銷策略、銷售渠道。目前優秀國產現實題材紀錄片數量有限,而紀錄片導演又較為分散,產銷渠道不是特別暢通。湖南衛視常務副總監李浩表示,“紀錄片要走出去,走向世界,說到底還是要依靠市場。紀錄片實際上就是一個文化產品,既然是產品,最關鍵的有兩點,第一,國際表達,解決產品國際適用性的問題,第二,渠道,搭建買賣之間的平臺。”
人才荒
中國的紀錄片長期以來偏于文藝創作,大多紀錄片人只關注自我表達,不太關注市場,小作坊生產方式偏多。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副總監唐駿表示,國產紀錄片要想減小與國外紀錄片的差距,就需要學習國外的工業化生產流程,培養出專業領域的專業創作者。
“中國紀錄片的人才太少了,特殊專業、撰稿、攝影、運營、融資、銷售,各種人才都缺。”這是此次記者采訪中,業內對國內紀錄人才現狀的普遍評價。
李浩說,從湖南衛視實際狀況出發,目前最欠缺的人才有兩類,一是會講故事的優秀導演,這是紀錄片有市場、有收視率的保障;二是能有效管理進度和資金的優秀制片人,這是紀錄片拍攝能順利推進,防止出現“爛尾樓”的保障。
唐駿也表示,目前上海紀實頻道熟手不缺,缺的是能運作大項目和精品的人才,“拔尖人才奇缺,優秀的項目經理奇缺。”
“中國紀錄片要想縮小與世界領先水平的差距,就要在戲劇沖突和畫面上多下工夫。“在紀錄片導演范立欣看來,目前國內紀錄片行業,有能力又有經驗、善于捕捉故事的紀錄片攝影師,有編劇思維、電影思維的紀錄片剪輯師都非常欠缺。
而紀錄片人才的培養絕非一朝一夕可達成。2014年,已有播出機構有關紀錄人才的發掘、培訓提上日程。比如湖南衛視會定期組織紀錄片大師講座和優秀紀錄片展映活動,為湖南廣電的紀錄片愛好者提供培訓。
何蘇六表示,紀錄片人才的培養,一是悟性,二是底子,要提高文化素養,去慣性思維,建立通暢的市場機制,只有機制好了,才能激發行業活力,也才能吸引其他行業的人才加入進來。
新媒體力量
傳統電視臺頻道資源有限,而視頻網站由于海量存儲、自主選擇、互動性強等特質,為紀錄片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2009年8月,搜狐視頻推出國內首個高清紀錄頻道,隨后,CNTV、愛奇藝等相繼推出紀錄片頻道。但相對于綜藝節目、原創脫口秀等互聯網自制視頻,適用于互聯網的紀錄片生產仍處于試水階段。何蘇六表示,雖然自2012年以來,新媒體成為越來越多人觀看紀錄片的新渠道,但在“舌尖現象”之后,由于后續作品難以為繼,盈利模式不夠清晰,紀錄片這一兩年來在新媒體的發展并不明顯。
之前很長一段時間,視頻網站上的紀錄片點擊量普遍不高,為網站帶來的流量十分有限,因此不能帶來與投資相匹配的廣告收入——其實這與紀錄片在傳統媒體面臨的困惑類似。目前紀錄片在視頻網站扮演的角色,大多還是增強網站內容線的完整性及未來布局等方面。
但歲末年初,情況開始發生明顯變化。
2013年12月11日,土豆網紀實頻道上線,并隨即推出自制紀錄片《進藏》。與此同時,土豆網與中國紀錄片網實現了戰略合作。2014年1月4日,優酷網開始在網頁頭條推薦紀錄片《悅食中國》。
視頻網站對市場變化的敏高度更高,此次“30分鐘政策”雖然只是針對上星綜合頻道,但其背后是政府對整個紀錄片產業的支持和推動,視頻網站此時借勢出擊,或可探索出新的紀錄片制播模式也未可知。
2014熒屏重點紀錄片欄目/片目
CCTV-9紀錄頻道24小時播出
精品原創:
7集《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預計2月底播出;6集《瓷路》講述中國陶瓷文化在全世界的傳播旅程;4集《牡丹》在中國、日本、法國、荷蘭歷時1年拍攝,采用航空、高速、延時、微距等多種攝影手法,記錄全球數十種牡丹品種;8 集《園林》重新解讀“園林”的美學內涵和文化價值;7集《與全世界做生意》通過一個個商業故事,探究現代商業文明規則,思考我們應該如何實現和世界的有效交流;6集《漢》把視角對準現今存世的2萬多種漢代的“漢畫”;7集《制高點》追蹤當前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學、生物醫藥、信息網絡、空間海洋開發、地質勘探)在基礎研究、市場需求、研發制造等領域的突破性進展;8集《紐帶》以歷代漢學大家為主體,以東西方文明交匯的故事為形態,描摹出漢學產生、發展和變異的大脈絡,展示中國文化和世界交往過程中的互為影響和相互推動的紐帶作用。與安徽臺聯合攝制《大黃山》、與湖北臺聯合攝制《楚國八百年》、與天津臺聯合攝制《五大道》、與山西臺聯合攝制《云岡》。
國際聯合制作:
《隱秘王國》《番茄的勝利》《中國藝術》《野性的終結》《熊貓》《急速獵殺》《生命的力量(第二季)》等。
湖南衛視時段:00:00-00:30
《我的紀錄片》欄目
片目:《與蛇共舞》(兩集),湖南金鷹紀實頻道與BBC合作,講述生物學家馬文尋訪中國最具毒性的十種毒蛇;《女漢子》(兩集) ,湖南金鷹紀實頻道制作,解讀在看似只有男性勝任的工作崗位上,兩個柔弱女孩的驚人表現;《我的歌手》(12集),湖南衛視制作,講述《我是歌手》節目臺前幕后故事;《別樣童年》(3集),湖南金鷹紀實頻道制作,講述一些具有天賦的孩子與眾不同的童年生活;《陪讀》(3集)湖南金鷹紀實頻道制作,鏡頭指向中國孩子讀書、考試背后的堅強后盾——家庭。以上5部將在1-2月播出。2014待播片目還有《野性密碼》《特殊俱樂部》《芒果里的事》《學霸》《刺青春》《放學》等。
江蘇衛視時段:22:00-23:00
片目:外購——《世紀戰爭》《故宮》《頤和園》《美麗中國》等。
自制——《超級女兵》:12集,每集1小時。
浙江衛視周一23:20
《人文深呼吸》欄目
《人文深呼吸》春節之后改版,采取項目化操作、欄目化播出的季播模式;《藝術:北緯三十度》:以北緯三十度為環線,行走范圍涉及亞洲、非洲、歐洲及美洲十三個國家和地區;《南宋》關注南宋時期的社會文化和生活模式。
東方衛視00:30-01:00
《東方全紀錄》欄目
《我的人生我的課》《鄧稼先》《謝希德》《聞一多》《快遞·生活》《行駛在城市中》《我是洗車工》《上海守夜人》《社區警察》《1974 西沙海戰》《東京審判》《中法建交秘聞》《阿山的故事》《汪姐私房菜》《“籠”行上海》《餛飩傳奇》《記憶中的那碗面》《尋找上海味道》《本幫滋味》《外灘軼事》《海上海》《南社》《華羅庚》《陳寅恪》《梁思成》《血戰長津湖》《衡陽會戰》《青幫傳奇》《味道》《喀什四章》。
天津衛視
《泊客中國》:周日18:00-18:30(首播)周日23:30-24:00(重播)
《中國人》:周六6:00- 6:30
《拾遺保護》:周一至周五18:15-18:25
《泊客中國》:關注外國人在中國生活工作故事的雙語人文紀錄片欄目;《中國人》:人物紀實類紀錄片欄目;《拾遺保護》:文化專題類紀錄片欄目。
山東衛視時段:6:30-7:00
《逐夢非洲》(3集),記錄四萬山東人在非洲的生存與發展;
《高粱為什么這樣紅》(10集),紀實跟拍電視劇《紅高粱》攝制過程。
湖南廣播電視臺金鷹紀實頻道24小時播出
欄目:《奇趣大自然》《檔案》《軍情解碼》《紀錄片工廠》《紀實風云》
片目:《野性亞洲》《中國毒蛇》《別樣童年》《老兵回家》《天梯人家》《湖湘人物志》。
旅游衛視時段:21:00-21:30
《行者》欄目
片目:《去你的亞馬遜》(20集),行者本人投資300萬元拍攝,深入亞馬遜腹地3次,翔實、貼切的紀錄雨林,深入觀察土著生活現狀,以及他們即將消失的部落文化、傳統儀式;《跟我去旅行》(20集),谷岳帶不同人,實現旅行夢想;《有膽你就來》——巴西 (10集),85后青年侯曉文、黃小惑暑假再次出發,從南美洲的東海岸(大西洋)陸地穿越到西海岸(太平洋),全程5800公里;《去那搖滾的故鄉》(10集),音樂人許巍前往蘇格蘭,進行一個月音樂采風。
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24小時播出
欄目:《檔案》《探索》《寰宇地理》《閑話上海灘》
片目:《我的人生我的課》(《上海100》《天山》籌備中)。
北京電視臺紀實頻道24小時播出
欄目:《檔案》《探索》《寰宇地理》《閑話上海灘》
片目:《空中格斗》《電影背后的故事》《博物館的秘密》《亞馬遜之旅》。
中國紀錄片聯播網(70多家城市臺)
《紀錄中國》欄目
片目:《花豹女王》《帝國的背影》《鱷魚爭霸戰》等國產紀錄片以及海外引進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