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俊飛



2012年發布的Google Glass點燃了可穿戴設備的星星之火,預期中可能在今年出現的iWatch已令無數消費者望眼欲穿。
當谷歌和蘋果全力專注于產業鏈下游設備時,英特爾則在布局整個產業鏈:收購智能手表廠商BasisScience、推可穿戴專用智能芯片Edison、啟動“英特爾可穿戴創想挑戰賽”、投資智能眼鏡廠商Recon……
來自IDC的報告顯示:2014年全世界范圍內將出現超過1900萬個可穿戴設備,是2013年的3倍,到2018年將達到1.119億的世界運載量。
整個行業對可穿戴市場都充滿了信心,這預示著其必將成為風口浪尖的新興產業。
那么,這個領域上、中、下游產業鏈上的大小廠商是否也有機會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不過,在進入之前,你需要知道:哪些項目可以搏殺?競爭對手是誰?天使又在哪里?
申銀萬國在他們的一份研究報告里稱,MEMS傳感器是可穿戴設備產業鏈中的點金石,是產業鏈上游技術的核心。
的確如此,作為智能化的“核心物質”,MEMS傳感器的附加值可謂相當地高。它是人機互動的重要基礎,可以說是可穿戴技術創新和未來發展潛力的最重要方向,也是信息化的硬件基礎。因此,符合人體工學的觸摸屏的柔性設計,以及用于人體信息收集的傳感器,在產業鏈上顯得尤其重要。
目前,上游產業的國內主力軍幾乎都是上市公司,總共有以上介紹的9家。遺憾的是,由于上市公司在技術和市場方面都處于相對壟斷的地位,所以他們在市場上的表現相對而言并不活躍。根據公開數據統計,總共只發生了8起投資事件,而且基本都發生在2013年。
好消息是,隨著可穿戴設備的不斷高速發展,在上游產業擁有核心技術的創業公司將機會巨大。
中游主要是交互解決方案,比較成熟的有語音、體感等,這一塊成熟的企業也基本都是上市公司。由于存在很高的技術門檻,國內中游產業在市場上的表現也不活躍。不活躍就說明你有機會了!
當然,這里也有一些早期創業公司,比如基于眼控技術的七鑫易維,基于體感技術的鋒時互動、唯創視界……隨著虛擬現實增強技術的大熱(主要還由于Facebook 20億美元收購了Oculus),這一塊引來了風險投資人的高度關注,比如經緯互動,國內VR/AR也出現了一大批創業者。這是大家喜聞樂見的好事。
交互解決方案中還有兩塊比較重要,一是骨傳導耳機,未來有可能成為可穿戴設備的標配,基本組成部分有:通信芯片、傳感器、微型電機。二是無線通訊技術,可穿戴設備對數據傳輸的穩定性和高效性的要求越來越高,所以對無線通訊的技術需求也將加大。因此,這一塊近期會出現無限商機。
當然,綜合來看,整個中游產業依然取決于技術上的突破。技術達人們,看你們發力的時候到了!
在國內可穿戴設備的一級市場,這里可是種子滿天飛了。
在下游領域投資總共發生了超過30起,從種子到B輪都有,產品主要集中在手表、手環,應用領域集中在運動、健康、醫療、跟蹤定位、寵物。綜合來看,A輪的投資額度大多超過了千萬元級,投資時間基本發生在2013年。
除此之外,下游做服務的平臺也不少。包括軟件、數據、新媒體、分享導購等,不過由于可穿戴設備開發者平臺的不統一性,其適配的難度很大。在新媒體/垂直網站領域有不少創業者,但都做得不大,多數是草根網站,目前這塊也有不少投資者在重點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