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治國
內容提要中國傳統社會是以“無訟”為其司法傳統,但是宋代民風“好訟”。本文從法律邏輯和社會變遷的角度出發,認為宋代經濟社會的變革為民風好訟提供了法律邏輯層面的各種條件,同時強調了宋代對民間的管控正處在漢唐社會宗法組織向“宋型社會”的民間基層組織過渡的空白期,因此使政府與民間出現了直接的二元互動關系,形成了民間好訟的風氣。而當這一過渡期完結后,民間的好訟之風也漸次衰落。
關鍵詞宋代好訟之風成因
〔中圖分類號〕D90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47-662X(2014)05-0090-07
中國古代有“爭財曰訟”的說法,這里的“訟” 即類似于現代的民事訴訟。然而,自先秦時期,中國傳統社會便形成“無訟”或“息訟”的觀念。孔子的“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①成為儒家“無訟” 思想的基礎論斷。隨著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及法律的儒家化進程,使得儒家“無訟”、“息訟”的理念為漢至唐的各代所奉行。然而歷史發展至宋代,“無訟”觀念卻發生了重大變化,宋代是一個爭訟之風盛行的時代。②
一、宋代民風好訟的現實圖景
1北櫚卮仕希婦孺兼嘩
在宋仁宗之后,民間好訟之風便逐漸興起,而且決非一時一地的特有現象,據史料記載來看,宋代所轄各路都有涉及好訟的記載。如史載京東路的“登、萊、高密負海之北,楚商兼湊,民性愎戾而好訟斗。”③兩浙路的“婺州東陽,習俗頑囂,好斗興訟,固其常也。”④福建路的邵武百姓“健訟而恥不勝”,龍溪百姓則“巧避法網、訟碟充庭”。⑤當然,其中好訟之風最盛的當屬江西諸州縣了,史料中有大量的記載。例如“江西細民險而健,終訟為能”;“袁人好訟,聞之久矣”;饒州、信州“壟斷小人,囂訟成風”等。書判中也記載“江西之俗,固號健訟,然亦未聞有老黠婦人如此之健訟者。”⑥而且除了上述經濟文化發達的地區“好訟”,經濟文化不發達地區也喜爭
* 基金項目:教育部青年基金項目(10YJC770065)
① [清]程樹德:《論語集釋》,中華書局,1990年,第861頁。
② 關于宋代的好訟之風,學界已經有了一定的研究。例如,陳景良的《訟學、訟師與士大夫——宋代司法傳統的轉型及其意義》對宋代的好訟之風、訟學與訟師的興起、訟師與士大夫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系統和詳實的論證和分析。雷家宏的《從民間爭訟看宋朝社會》認為爭訟已逐漸成為民眾維護自身權利的一種法律途徑,并由此以民間爭訟的角度來反觀宋代社會的變遷。許懷林的《宋代民風“好訟”的成因分析》則從朝代更替、政治變革、賦役繁重、吏治腐敗、民生疾苦、人多地狹、兼并加劇、民眾文化水平普遍提高等角度,分析了宋代好訟的經濟社會根源。
③⑤ [元]脫脫:《宋史》卷85,中華書局,1977年,第183、208頁。
④ 《名公書判清明集》,中華書局,1987年,第489頁。
⑥ [宋]黃干:《勉齋集》,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年,第197頁。
訟。如宋代川峽之民“散居山谷,生理單薄,憔悴饑餓,殆如猿揉,以此爭斗最多,訟碟最甚。”[宋]度正:《性善堂稿》,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754頁。其中峽州“每遇祠時,里民數百共餕其余,里語謂之摖鬼,因此多成斗訟。”[宋]歐陽修、蘇軾:《歐陽文忠公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04頁。
另外,婦女也加入到爭訟的行列之中。如宋代廣州一女“兇悍喜斗訟,雖遭刑責而不畏”,而司馬光在其《家范》中還記載了一女為爭嫁資,不顧鄉里恥笑與其兄弟爭訟的案例。史料中甚至有少兒爭訟的記錄,如循州海豐郡有“五尺之童”:“剛悍囂訟”,“庭白是非,無端恐。”陳景良:《訟學、訟師與士大夫——宋代司法傳統的轉型及其意義》,《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由上可見,宋代社會民間興訟之風的影響甚廣。
2014年第5期
宋代民間好訟之風的成因研究
2鄙釗胙俺0儺占
在宋代,家庭成員、親戚族人之間的爭訟現象屢屢發生。《名公書判清明集》就有諸多的案例,如《叔侄爭》一案中,叔訴侄侵占自己墳地、竹地和桑地,并且侵占公共道路。而侄反訴叔“私販糯米”,而且叔侄之間已爭訟多年,仍然連年興訟不止。類似的案例還有《阿李蔡安仁互訴賣田》、《業未分而私立契盜賣》、《呂文定訴呂賓占據田產》、《熊邦兄弟與阿甘互爭財產》、《不可以一人而為兩家之后別行選立》、《欺凌孤幼》等都是關于親屬之間爭訟的案例。當然,如果說象叔侄這樣的親戚族人之間的爭訟尚不能反映宋代民間好訟的深度,那么父母與子女、夫與妻以及兄弟姐妹之間發生的爭訟,則反映了宋代民風好訟的影響之深。如“陳圭訴子仲龍與妻蔡氏,盜典眾分田業與蔡仁,及喚到蔡仁,則稱所典系是仲龍妻財置到。執出干照上手,繳到阿胡元契,稱賣與陳解元裝奩置到分明,則不可謂之眾分田矣。”⑥《名公書判清明集》,中華書局,1987年,第140、173-174頁。再如潘琮、潘檉是親兄弟,因“潘琮出典于兄弟未分之前”,而潘檉則“斷賣于兄弟既分之后”,就此為了“不滿一畝”之田,“互爭之訟不止數年”,“縣斷既不伏而經府,府斷又不伏而陳詞,反覆囂訟”,竟有四年之久,“遂使兄弟之義大有所傷而不顧。”⑥又如,阿張為朱四之妻,“朱四目能視,耳能聽,口能言,手能運,足能行”,而阿張“無故而謂之癡愚”,訴至官衙“欲相棄背”。《名公書判清明集》,中華書局,1987年,第379頁。此外,《母訟子不供養》、《母在與兄弟有分》、《兄欺凌其弟》、《兄弟之爭》、《夫欲棄其妻誣以曖昧之事》等案例中也記載了宋代家庭成員之間經常發生的爭訟。
3彼涎в胨鮮θ禾宓某魷
面對屢屢發生的爭訟,宋代民間興起了專門教人詞訟的訟學,其中以有好訟傳統的江西為盛。《袁州府志》就記載江西之地“編戶之內,學訟成風;鄉校之中,校律為業。”《袁州府志》卷13,北京圖書出版社,2000年,第102頁。江西州縣“百姓好訟,教兒童之書有如四言雜字之類,皆詞訴語,乞付有司禁止。”而虔州、吉州等地“專有家學,教習詞訴,積久成風。”[清]徐松:《宋會要輯稿》刑法二之150,中華書局,1957年,第512頁。歙州“民習律令,家家自為簿書。”[宋]歐陽修、蘇軾:《歐陽文忠公文集》卷61《尚書職方郎中分司南京歐陽公墓志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82頁。而且江西已經出現了專門教人詞訟的教學機構,南宋周密就記載:“江西人好訟,是以有簪筆之譏,往往有開訟學以教人者,如金科之法,出甲乙對答及嘩訐之語,蓋專門于此。從之者常數百人,此亦可怪。又聞括之松陽有所謂業觜社者,亦專以辯捷給利口為能,如昔日張槐應,亦社中之錚錚者焉。”[宋]周密:《癸辛雜識?續集上?訟學業觜社》,吳企明點校,中華書局,1988年,第159-160頁。與此同時,以替人詞訟、代寫訴狀為業的訟師群體,也應運而生。
當然,關于訟師最早是否出現在宋朝,學界尚無一致的看法。有學者根據《唐律疏議》說訟師出現在唐朝。茅彭年、李必達主編:《中國律師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2年,第33頁。但是,就訟師作為一種職業群體而言,以及史載“訟師”名詞的記錄,學界一般還是認為訟師主要出現在宋代。郭東旭:《宋朝法制史論》,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33頁。宋代訟師重要業務是代人書寫各種法律文書,包括各種契約文書、各種詞狀、遺囑以及官府告示等各類文書;其次便是代理訴訟,為委托人提供各種法律服務和咨詢,并且在訴訟中為被代理人辯護。同時,還經常在訴前對產生糾紛的當事人進行調解來免去詞訟。另外,還有一些所謂的訟師則做著請托官府、串通衙司、把持公事、教唆詞訟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