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杰
內容提要為適應社會持續轉型、經濟快速轉軌的宏觀形勢,兼具二者特征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亦需隨之實現二重建構。在此過程中,加強資產建設和賬戶管理將成為本世紀社會變革領域必須面對的新課題。這既是增加參保者個人財產性收入、確保個人賬戶安全無虞的關鍵所在,也是實現社會保障制度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
關鍵詞社會保障個人賬戶資產建設生命周期
〔中圖分類號〕C913;D5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47-662X(2014)05-0109-09
當前,中國正在從一個農業人口占絕大多數的社會轉變為一個以非農業人口為主導的社會,從年輕、中年型的社會轉變為老齡化的社會,從人口生活狀態相對穩定轉變為以流動人口為主的社會,從國富優先轉向民富優先并藏富于民的社會,從經濟增長為主到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并重的社會。在此背景下,社會保障制度也將隨之發生深刻變化,社會保障個人賬戶的設計也要賦予其多種彈性功能,讓賬戶資金適應人們生命周期內的多種需要。
一、社會保障個人賬戶發展現狀
社會保障個人賬戶作為個人繳費、基金積累、權益保障等信息的重要載體,要想獲得健康穩定的發展,關鍵在于建立一整套規范化、科學化、制度化的管理、運營及服務體系。
1.國際上個人賬戶廣泛建立
為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全球已有超過1/3的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各種類型的個人賬戶。社會保障及金融服務領域也都在完善可攜帶的、“一卡通”式的綜合性個人賬戶服務。有的屬于第一支柱,如新加坡公積金特別賬戶,智利養老金個人賬戶,澳大利亞超級年金個人賬戶等。有的屬于第二支柱,如美國401(k)個人養老金賬戶。①英國等國家的養老金體系的發展方向也是靈活、便攜、彈性的個人賬戶制。這些都能夠為中國養老金制度的改革與發展提供經驗參考。
2.我國養老金個人賬戶已經由虛做實
長期以來,本屬于在職參保者個人的賬戶資金被用于已經退休人員的養老金當期支付,于是就形成了規模龐大的2~5萬億元人民幣的巨額空賬。為保證城市職工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國家財政每年要補貼1千多億,如此巨額虧空,需要我們認真研究,找出更好的辦法加以解決。主要的措施之一,就是逐步做實個人賬戶。對個人基本賬戶實施監管的前提也是做實。如果我們不做實,30年后我們將會有6.2萬億元的虧空,政府舉債的壓力就更大;如果做實了,我們屆時就會有11萬億的積累。現在我們考慮的是如何逐步做實個人賬戶,早已不
*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中國社會的理論自覺及理論與方法創新研究”(12JJD840015)
① 楊燕綏等:《事業單位應引領中國養老金結構調整》,《中國金融》2010年9月1日。
是是否需要做實的問題了。這說明,在將來很長一個時期內,做實個人賬戶當屬中國乃至國際養老金制度發展的基本目標。2001年,國務院決定由遼寧省率先開展做實個人賬戶試點,“十一五”期間,做實個人賬戶試點省份達到13個,截至2012年底積累做實個人賬戶基金3 396億元,比上年末增加693億元。數據來自中國養老金網,http://www.cnpension.net.
3.現有個人賬戶的功能有待提升
在預防性社會保障體系(諸如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中,政府的責任就是要確保個人、雇主必須依法建立積累式的個人賬戶,與此同時,政府給予相應的財政支持。在過去的20多年里,中國已經先后建立了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企業年金個人賬戶、農村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城市居民養老儲蓄個人賬戶,以及商業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等。楊燕綏等:《事業單位應引領中國養老金結構調整》,《中國金融》2010年9月1日。不過,這些賬戶基本屬于個人儲蓄賬戶,而不是資產賬戶,更不是發展賬戶,距離養老金支付功能和個人養老理財規劃功能還很遠。盡管個人賬戶名義上歸個人所有,但僅僅是專項政策限制下的個人養老繳費的儲蓄賬戶,并非屬于個人發展的金融資產賬戶。楊團、孫炳耀:《資產社會政策與中國社會保障體系重構》,《江蘇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而且事實上,目前的個人賬戶已經蛻化為名義賬戶,成為一種記賬的工具。
2014年第5期
強化個人賬戶建設與管理:社會保障制度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
4.投資型個人賬戶的建立
建立具有廣泛適應性和可推廣性的個人賬戶,可以適應不同地區、不同單位、不同群體、不同個人的能力特點和個性化需求。可選擇、有效率、精細化的個人賬戶的建立,有助于實現社會保障資源的優化配置。在人人能享有基礎養老金的基礎上,通過建立以個人賬戶為主的大賬戶制度模式和新型養老保險管理信息系統,可以為社會保險關系的轉移、維護參保者個人權益提供制度保障和技術支撐。通過改革,個人賬戶不僅具有儲蓄功能,還可以成為社會管理的工具。在加強政府提供公共服務能力的同時,要鼓勵居民通過建立具有高度彈性的個人賬戶。個人賬戶積累的資金由個人繳費,各級政府對參保人的補貼,對積累資金的貼息,對計生戶、村干部等重點參保對象的財政補貼構成。在社會養老保險關系轉移過程中,政府補貼應該全額轉移。盧海元:《中國特色新型養老保險制度的重大突破與政策取向》,《社會保障研究》2009年第11期。
美國經濟學家,哈佛大學教授馬丁?費爾德斯坦主張建立和運用投資型個人賬戶。他對中國的情況進行估算后認為,相對于現收現付制而言,通過個人賬戶進行積累和投資,可以有效降低由于稅收和過高的邊際稅率所帶來的效率損逸。如果政府能夠進一步拓寬投資渠道,那么制度運行的成本將會大大減少,最多可以達到3/4。目前,中國應該盡快著手建立積累投資型的個人資產賬戶,并由此來樹立工人們對于社會養老保險體系的信心,在長期內保持較低的繳費率。費爾德斯坦建議,養老金繳費率可以降為8%,并全部進入個人賬戶。中國政府希望退休人員養老金替代率為35%,那么積累投資型個人賬戶可以幫助政府實現這一目標。費爾德斯坦還認為,中國設立積累投資型個人賬戶是合理的、必要的。一是積累投資型個人賬戶所承諾的未來福利基本上是可靠的,并且可以使養老金繳費和未來收益之間的聯系更加透明,因此也有助于提高個人繳費積極性;二是積累投資型賬戶制度有利于降低養老金繳費比例,能夠成功地應對老齡化并加速經濟的現代化;三是投資型賬戶有助于中國金融體系發展。馬丁?費爾德斯坦:《實現中國養老保險體制的潛力》,《中國經濟時報》2006年2月24日。
二、個人資產賬戶的建立
除賬戶本身所具有的價值增長功能之外,資產社會政策的激勵作用主要來自于配款補貼。準確地說,資產社會政策之所以具有較強的激勵功能,應當是價值增長率和配款補貼率二者共同作用的結果。
1.匹配率、匹配上限及時間限制
依照國外經驗,個人賬戶資金應由雇主、個人分擔支付,同時政府給予相應的財務指標的支持,配款比例從1∶1到1∶10不等。主要目的是通過配額激勵計劃參與者進行個人資產積累,同時對個人進行投資、融資、商業等方面的技能培養。在個人資產賬戶的設計中有幾個重要參數:匹配率、時間限制、匹配上限,以及月儲蓄額等。
配款率。個人資產賬戶的配款比率與個人參與儲蓄的積極性有著很高的正相關性——配款比率越高,個人的儲蓄積極性也就越高。高配款率可能鼓勵人們成為儲戶并繼續參加更多的儲蓄項目。在“美國夢”項目“美國夢”示范工程(individual development account——American dream demonstration project)。工程要求參加者針對消費目標進行儲蓄,目的是增強他們的儲蓄意識,盡量減少即期消費,以便提高他們未來的生活水平。這些儲蓄項目主要包括:房屋的購買和維修、創辦微小型企業、接受教育培訓等。項目參加者總體控制在收入位于或低于貧困線收入水平(一般是116%)的低收入貧困群體,或者從未結過婚的女性,其目的是提高他們長期的生活水平。這反映了該項目的重點是社區發展、社會服務以及房地產等組織所服務的對象。中,配款率是項目參與者每投入1美元可得到的配額比率。不同的參與者視情況會得到不同的配款率,其平均值大致為2∶1,最低為1∶1。有6%的參與者的配款率在1∶4到1∶7之間。[美]邁克爾?謝諾登:《窮人與資產:一項新的美國福利政策》,高鑒國、展敏譯,商務印書館,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