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智亞
內容提要環境群體性事件是環境矛盾和糾紛所引發的社會沖突的消極表現,也是公眾環境抗爭的非理性形式。根據誘發原因的不同,環境群體性事件可分為污染型環境群體性事件和風險型環境群體性事件兩種類型,這兩類環境群體性事件在沖突焦點、群體心理動力機制、預警時間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因而應對策略和方法也應有所不同。由于風險型環境群體性事件的沖突基礎在于公眾與企業、政府及專家對環境風險有著不一致的認識,所以通過企業、政府、專家和普通公眾之間的有效溝通,消除風險認知上的差異,可以預防和應對風險型環境群體性事件。實踐當中,構建有效的環境風險溝通機制要遵循一些原則、避免走入誤區。
關鍵詞環境群體性事件環境污染環境風險風險溝通鄰避運動
〔中圖分類號〕C913;D0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47-662X(2014)05-0097-12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因環境污染問題或環境敏感項目引發的群體性事件頻頻發生。這些群體性事件一般被籠統地稱為“環境群體性事件”。據《中國環境報》報道,2012年四川什邡、江蘇啟東和浙江寧波因反對鉬銅項目、達標水排海工程和PX項目分別引發的群體性事件被列入該年度國內十大環境新聞,①這既反映出當前中國環境群體性事件發生的頻度之高、影響之大,也說明環境群體性事件已經引起新聞媒體、社會公眾和社會管理機構的高度重視。
一般而言,環境群體性事件是指由環境矛盾和糾紛所引發的人員大規模聚集進而產生妨礙公眾秩序、影響社會治安甚至造成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等負面效應的事件。作為群體性事件的一種類型,環境群體性事件是環境矛盾和糾紛得不到妥善解決的消極表現,也是公眾環境抗爭的非理性形式。
改革開放之后,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持續推進,我國的環境問題逐漸顯現。與此同時,由于解決環境問題的機制不夠健全,圍繞著環境問題而發生的矛盾和糾紛也呈上升趨勢。相應地,環境群體性事件也處于高發、頻發狀態。根據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楊朝飛在2012年的估計,中國的環境群體性事件在過去的6年間以年均近三成的速度遞增。②
* 基金項目:上海政法學院城市公共安全與社會穩定科研基地[央財專項]項目“城市公共安全突發事件中的風險溝通機制研究”(2011YC3010);上海高校青年教師培養資助計劃項目“風險溝通與社會風險應對策略研究”(ZZszf12003)
① 《2012年國內國際十大環境新聞》,《中國環境報》2013年1月17日。
② 《讓更多環境糾紛在法庭解決》,《新京報》2012年10月28日。
除了在數量上居高不下之外,環境群體性事件的另外一個發展趨勢則表現在引發群體性事件的環境矛盾和糾紛更多地從現實的環境污染領域轉向潛在的環境風險領域。這一趨勢在2012年的三大環境群體性事件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在什邡事件中,當地民眾抗議的是剛剛開工建設僅三天的鉬銅加工項目;《什邡鉬銅項目事件始末》,新浪網,http://news.sina.com.cn/z/sfsj/.在啟東事件中,引發民眾不滿的是“準備建設”的達標水排海工程;朱明剛:《江蘇啟東群體事件輿情分析》,http://www.sogc.org.cn/html/anlifenxi/201208/08-640.html.而在寧波事件中,民眾反對的也是尚處于計劃當中的PX煉化一體化項目。陳曉:《寧波人的抗議:以PX的名義》,《三聯生活周刊》2012年第45期。可以看出,在這三起事件中,公眾所反對的工程項目并沒有造成現實的環境污染,它們只是具有一定的環境風險,即在未來一定條件下有造成環境污染的可能性。這一點與以往的環境群體性事件有很大不同。在早期,環境群體性事件往往都是由于工業項目或工程已經造成了現實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并切實損害了所在地區居民的生態利益而引發的。例如,在2005年的浙江東陽事件中,引發沖突的源頭是當地工業園區的數十家企業長期排放未經處理的有毒有害的廢棄物,嚴重污染了當地環境,使附近居民的健康和財產蒙受了巨大損失;宋元:《浙江東陽環保糾紛沖突真相》,《鳳凰周刊》2005年第13期。在2011年的浙江德清事件中,海久電池公司造成的環境污染遲遲得不到解決,導致周邊村民血鉛超標、怪病頻發,最終引發了沖突。曾志楊:《三問血鉛超標》,《農村工作通訊》2011年第11期。
環境群體性事件發展的新趨勢,尤其是環境敏感項目引發的群體性事件的出現和不斷增多的現實,給我們提出了新的研究課題,要求我們對環境群體性事件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同時要區分環境群體性事件的不同類型及其特征,以把握其新動向和新規律,進而提出有針對性的預防和應對措施。
2014年第5期
風險溝通與風險型環境群體性事件的應對
二、相關研究回顧
在我國,由于環境群體性事件是一個新生的社會問題,國內學術界對其研究的歷史并不長。早期對環境群體性事件的研究沒有對事件進行類型學的劃分,而且基本上分析的都是由環境污染所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就所討論的問題而言,這些研究可以分為以下幾類:一是探討環境群體性事件相對于其他類型群體性事件的特點。例如程雨燕提出環境群體性事件具有組織參與者及訴求的多樣化、地域的不確定性等特點。程雨燕:《環境群體性事件的特點、原因及其法律對策》,《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二是分析環境群體性事件的成因。例如,張華和王寧認為政府片面追求經濟效益、企業忽視社會責任是引發環境群體性事件的重要原因。張華、王寧:《當前我國涉環境群體性事件的特征、成因與應對思考》,《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10年第3期。三是就如何應對環境群體性事件提出治理對策,具體的對策則因研究者分析視角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例如,一些研究者強調要通過完善相關環境立法和健全法律救濟制度來解決環境群體性事件;介小兵、張貢生、陳潤羊、張永凱:《新農村建設中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同研究——基于環境群體性事件治理的視角》,《資源開發與市場》2011年第1期。另外一些研究者則倡導通過協商式民主來化解環境群體性事件。榮啟涵:《用協商民主解決環境群體性事件》,《環境保護》2011年第7期。雖然早期研究明確了環境群體性事件的概念,并在分析其特征和成因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有意義的對策,但這些研究沒有區分環境群體性事件的不同類型,因而很多分析不適用于由環境敏感項目所引發的群體性事件。
隨著環境群體性事件的增多,一些研究者開始對其分門別類,以圖深入把握不同類型環境群體性事件的特點和規律。王玉明根據參與者在事件中所采用的抗議手段的不同,把環境群體性事件分為暴力型和非暴力型。王玉明:《暴力型環境群體性事件的成因分析》,《中共珠海市委黨校珠海市行政學院學報》2012年第3期。蔣莉和劉維平把環境群體性事件分為反應型和預防型,前者是指“既成事實的污染而導致的群體性事件”,后者是“對可能產生的污染進行抵制的環境群體性事件”。蔣莉、劉維平:《農民環境訴求面臨的困境與對策探討》,《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與之相似,于建嶸、鄭旭濤等研究者也把環境群體性事件分為“事后救濟”和“事前預防”兩種類型。鄭旭濤:《預防式環境群體性事件的成因分析》,《東南學術》2013年第3期。相較于早期研究,上述這些分類方法有利于深化對環境群體性事件的認識,同時這些分類方法也具有簡便明了、容易操作等優點,但這些分類方法忽視了不同類型的環境群體性事件在誘發原因上的本質性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