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莉 曾劍波 李琳 陳艷利 李婷 馬超
編者按 北京市西瓜甜瓜產業具有歷史悠久、品牌突出、技術先進、休閑采摘等特征,在全國具有引領示范地位。北京市擁有眾多農業科研單位,從業人員多、項目多,但投入和研究有交叉重復現象。基于此,北京市農業局對在京的科研技術資源進行優化整合,于2013年10月組建了“西甜瓜產業技術體系北京市創新團隊”。該體系創新團隊以“優質、高效”為產業發展目標,以“高效簡約化栽培模式、優質采摘型栽培模式”為發展方向,成立了育種功能研究室,植保功能研究室,栽培功能研究室和產業經濟功能研究室。本刊特從此期開始連續3期刊載“西甜瓜產業技術體系北京市創新團隊”的工作內容及研究進展,期待能對更多西瓜甜瓜產業工作者有借鑒作用,推動我國西瓜甜瓜產業再上新臺階,不斷取得新的發展。
北京市西瓜甜瓜產業是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具有歷史悠久、品牌突出、滿足設施農業、休閑采摘等特征。
1 產業現狀
1.1 產業布局
近些年隨著京郊農業結構的調整,北京西甜瓜種植區域以大興區和順義區為主,主要分布在大興區龐各莊、北臧村、魏善莊、禮賢、榆垡、安定及順義區李橋、李遂、大孫各莊、北務等10個鄉鎮,形成了2個重要的西甜瓜產業帶,占全市總生產面積的85%。此外,通州、房山、平谷和延慶等區縣也有小面積生產種植,密云、昌平、順義、大興等區縣的農業觀光采摘園區也有部分種植。
1.2 產業結構
1.2.1 規模結構 京郊西甜瓜生產主要有農戶種植、合作社種植以及園區種植。戶均種植西甜瓜面積為3 335 m2,其中種植面積3 335 m2及以下農戶占63%,3 335 m2以上0.67 hm2以下農戶占31%,0.67~3.34 hm2及3.34 hm2以上的農戶分別占4%和2%。
1.2.2 產品結構 目前北京市西瓜產業結構主要包括早熟中果型西瓜和小果型西瓜兩類,分別占供應量的85% 和15%;甜瓜包括薄皮甜瓜、厚皮甜瓜兩類,以軟肉類型厚皮甜瓜為主,占總供應量的91%。
1.3 生產現狀
1.3.1 品種 (1)西瓜:目前北京地區西瓜品種正逐步形成中果型、小果型等幾大主流品種。中果型西瓜栽培品種主要包括‘京欣2號、‘華欣系列,‘北農天驕等。其他中果型西瓜品種還有‘麗嘉、‘冬喜、雜牌‘京欣等,但所占份額較少。小果型西瓜栽培在北京種植比例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品種主要包括‘超越夢想、‘L600、‘京穎、‘京秀等。(2)甜瓜:北京地區厚皮甜瓜有‘一特白、‘久紅瑞、‘一特金、‘天蜜,薄皮甜瓜主要品種有‘京蜜11號、‘蜜脆香園、‘京玉系列、‘竹葉青等。
1.3.2 栽培技術 小型西瓜主要是設施栽培,栽培模式分別為吊蔓和地爬栽培,根據對京郊14個村的調查,小型西瓜采用吊蔓栽培方式約占63%,31%采用地爬栽培方式;與地爬栽培方式相比,吊蔓栽培“瓜形好、甜度高、產量高,效益高”的優點,但地爬栽培也具有“早熟、省工,第2、第3批果產量高”的優點。中果型西瓜均采用地爬栽培模式,而設施中果型西瓜比露地栽培早熟、效益好,但產量較低、費工。與外地相比,北京小型西瓜吊蔓栽培及中果型西瓜設施栽培比例較大,總體品質和效益較好但存在著費工的問題。
甜瓜主要采用設施吊蔓栽培。溫室厚皮甜瓜一般2月上中旬定植,4月底至6月初采收兩批;春大棚一般3月中下旬定植,5月底至6月底采收兩批,產量和品質情況與外地相當。薄皮甜瓜以春大棚為主,通過“多果多茬栽培”能實現5月初至9月長生育期采收,但與河北樂亭等地相比,熟期較晚。特別是溫室甜瓜一般4月中旬上市,3月有較大的市場空缺。
關鍵技術應用方面,西瓜嫁接育苗、機械化開溝技術、全地膜覆蓋、小果型西瓜和甜瓜立架栽培、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已經得到全面應用;以天幕為主的多層覆蓋技術、設施西瓜二氧化碳施肥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小果型西瓜高密度栽培技術、設施中果型西瓜蜜蜂授粉技術、薄皮甜瓜嫁接育苗和多果多茬栽培等技術正在推廣使用。
1.4 經營狀況
1.4.1 經營主體結構 北京市西甜瓜生產經營單位以農戶為主,占總生產面積70%左右;合作社約占20%;園區、公司及大戶生產占10%。
1.4.2 品牌建設與政府宣傳 通過“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模式,北京市西甜瓜產業發揮了歷史和地緣優勢,成為全國有影響力的一個品牌。
1)西瓜節 大興區政府主辦的以西瓜為主題的經濟文化活動——西瓜節,每年5月28日舉行,1988年舉辦首屆西瓜節,2014年舉辦了第26屆大興西瓜節,連續舉辦的大興西瓜節極大地提升了大興西瓜的知名度,對西瓜的銷售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2)西甜瓜的品牌 隨著瓜農品牌意識的增強,涌現出“京龐”、“樂平”、“老宋”、“小珠寶”等一批西瓜產品商標,其中“京龐”牌已成為北京市著名商標。2007年3月7日質檢總局公告批準了“大興西瓜”(‘京欣1號、‘京欣2號、‘京欣3號、‘航興4號)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3)西瓜觀光采摘園 涌現了一批象御瓜園、瓜趣園、瓜瓜園、康順達等西甜瓜休閑觀光采摘園區,吸引眾多市民到采摘觀光。觀光采摘園通過中外各種西瓜品種及西瓜樹、西瓜袋式栽培、水培西瓜等多種觀光栽培模式組合,創意建造各種文化、科技景觀,反應和提升了西甜瓜文化,打造了良好的觀光采摘環境。
2 產業發展特點
2.1 新品種引領作用突出
北京市擁有中國農科院、北京農科院、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等眾多農業科研單位,多年從事西甜瓜的育種工作,自育品種資源豐富。同時北京市民消費力強,對產品品質要求較高;瓜農也十分重視西瓜新品種的推廣利用,從而加快西瓜品種更新換代的步伐。
2.2 新技術應用范圍廣泛
近30年來,北京市西甜瓜產業不斷將新技術應用于生產中,推動產業在不同的時期經歷了快速發展保供應、產品優質多樣和都市型農業提升發展3個階段,成為滿足市民“瓜福氣”、幫助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
2.3 設施化栽培面積增大
隨著近幾年北京市設施農業的不斷發展,西甜瓜種植模式也發生了變化,設施栽培面積也隨之不斷增加。北京市西甜瓜設施種植面積從2004年的51.58% 增加到2013年75.25%。
2.4 休閑及采摘功能突出
北京市農業定位為都市型現代農業,近幾年北京市西甜瓜觀光采摘功能凸顯,通過采摘銷售的西甜瓜數量占到西甜瓜供應量的30%。
2.5 標準化生產日益完善
2001年為適應設施瓜類生產的需求,北京市形成的《保護地西瓜栽培技術綜合標準》通過了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的驗收審定,至今全市已經建立了種植業標準化基地37家,其中大興區西瓜標準化基地21家,總面積將近666.7 hm2。
3 產業問題分析
北京市西、甜瓜產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一方面技術資源整合不夠。北京市進行西甜瓜研究的有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北京市農學院,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各區縣農業技術推廣站,從員多項目多,投入和研究重復。
另一方面針對都市型現代農業,技術研究還需要進一步提高針對性,如中果型西瓜品種的耐裂性差、品質存在提升空間;設施專用小果型品種西甜瓜缺乏;西甜瓜種子處理技術參差不齊,直接造成西瓜種子質量降低;育苗環節嫁接效率低,嫁接成活率不高;設施生產配套機械少,機械化程度低;病蟲害預防意識不高,設施栽培利弊同在,土傳病害逐步加重;新生病蟲不斷增加,疑難病蟲突出;農藥的使用需進一步規范,農藥品種藥械落后;節水、節肥、節藥、節能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4 發展對策
北京市農業局對在京的技術資源進行整合,于2013年10月組建現代產業技術體系北京市西甜瓜創新團隊,設置首席專家1位,崗位專家9位,3個綜合試驗站,18個田間學校工作站。
北京市西甜瓜創新團隊以優質、高效為定位,以“優質、安全”為發展方向,以提高品質、抗性和產量為目標,初步構建聯合育種體系,選育適宜北京采摘生產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耐裂性好、掛果期長的西甜瓜品種,選育對品質影響小的葫蘆砧木品種;以降低發病率、減少施藥次數、提高食用安全性為目標,建立病蟲害立體防控體系;以提高品質和“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為重點,開展集約化、精準化、輕簡化栽培技術的研發和集成,構建栽培技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