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劍波 朱莉 李琳 陳艷利 李婷 馬超
西瓜甜瓜是北京市的主要農作物,也是 “221”行動計劃所確定的十大優勢產業。2000-2012年,平均生產面積為8 286.7 hm2左右,平均667 m2產量穩定在3 095.00 kg,處于全國前列。
1 北京市西瓜甜瓜生產現狀
1.1 栽培模式
1.1.1 設施類型 主要為日光溫室、大棚、中小棚和露地栽培4種模式。2012年大棚播種面積占總面積的35%,主要茬口包括春季提早栽培和秋季延后栽培;中小拱棚和露地種植面積分別為2 106.7 hm2和1 893.3 hm2,分別占總種植面積的28% 和25%,溫室種植面積較少,僅占全市總種植面積的12%。
1.1.2 栽培模式 小型西瓜主要是設施栽培,而栽培模式又分為吊蔓和地爬栽培,其中吊蔓栽培方式約占63%,具有瓜形好、甜度高、產量高、效益高等優勢;地爬栽培約占31%,具有早熟、省工、第2、3批果產量高等優勢,一般溫室生產時間1月至6月、大棚生產時間3月至6月(春茬)和7月至9月(秋茬)。中果型西瓜均采用地爬栽培模式,大棚西瓜比露地栽培早熟、效益好卻產量較低、費工。與外地相比,北京小型西瓜吊蔓栽培及中果型西瓜設施栽培比例較大。
甜瓜主要采用設施吊蔓栽培。北京市溫室厚皮甜瓜一般2月上中旬定植,4月底至6月初采收2批;春大棚一般3月中下旬定植,5月底至6月底采收2批,產量和品質與外地相當。薄皮甜瓜以春大棚為主,通過“多果多茬栽培”能實現5月初至9月長生育期采收,但與河北樂亭等地相比,熟期較晚。特別是溫室甜瓜一般4月中旬上市,3月有較大的市場空缺。延慶地區受地理位置和氣候的影響,一般春大棚4月中下旬定植,7月初至8月底采收2批。
1.2 主要品種
1.2.1 中果型西瓜 1984年‘京欣1號育成,并在北京早春保護地嫁接栽培模式下成功推廣,形成了以口感好、皮薄、糖度高的京欣西瓜消費市場,深受廣大消費者滿意,這種消費模式一直延續至今。
‘京欣2號作為‘京欣1號的換代品種于2003年育成,經過多年的推廣,現已基本取代了‘京欣1號,占北京西瓜主產區種植面積的60%以上,而在北京房山地區約占中果型西瓜種植面積100%。瓜農普遍評價‘京欣2號早熟性好、皮薄、外觀好、糖度高、口感好;缺點是易裂瓜。
‘華欣系列西瓜品種從2010年才開始在北京地區大面積推廣,推廣速度較快,調查問卷統計結果顯示,目前約占北京西瓜主產區種植面積的30%以上,在順義北務地區約占中果型西瓜種植面積50%,瓜農普遍評價產量高、果形好、糖度高、瓤色紅;缺點是易裂瓜、瓜碼稀、稍晚熟。
‘北農天驕在大興南頓垡有一定的栽培面積,在此地區占中果型西瓜種植面積的45%以上。‘北農天驕熟性好、糖度高、抗裂;缺點是個小、產量不高。其他中果型西瓜品種還有‘麗嘉、‘冬喜等,但所占份額較少。
1.2.2 小果型西瓜 在北京地區小果型西瓜種植比例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品種主要包括‘超越夢想、‘L600、‘京穎、‘京秀等。20世紀90年代末從日本引進小果型西瓜‘早春紅玉以后,小型西瓜品種成為北京地區禮品西瓜消費的主流,也是瓜農及采摘園區小型西瓜的主栽品種。除‘早春紅玉以外,國內育種單位育成的‘京秀、‘新秀、‘紅小帥等也逐漸占據了一定的種植面積,但上述品種都不耐裂。近幾年,隨著日本小果型西瓜‘L600的引進與推廣,耐裂、采摘期長的品種迅速占據主導地位,由國內育種單位育成的‘超越夢想、‘京穎等品種也相繼占據一定市場份額。據調查統計,目前,‘超越夢想占北京小果型西瓜主產區種植面積的50% 以上,‘京穎約占30%以上,‘L600因種源問題,種植面積減少,其他品種‘京秀、‘新秀、‘紅小帥等所占份額較少。
1.2.3 甜瓜 北京地區厚皮甜瓜有‘伊麗莎白、‘一特白、‘久紅瑞、‘一特金、‘天蜜,薄皮甜瓜主要品種有‘京蜜11號、‘蜜脆香園、‘京玉系列、‘竹葉青等。但只有‘一特白厚皮甜瓜品種栽培面積較大,其余品種市場滲透率很低。種植品種呈現以下兩方面特點:①存在明顯地域性。例如順義區后陸馬村主栽‘竹葉青,順義區松各莊村主栽綠皮綠肉薄皮甜瓜,大興區西梨花村主栽‘一特白,房山區薛莊村主栽‘京蜜208,基本上整個村都種植1個品種。②特色產品適應園區發展。北京市農業觀光園居多,都市型農業的迅速發展對西、甜瓜品種有了新的要求。目前各觀光采摘園區均根據自身的條件和資源選擇品種,品種多而雜。
1.2.4 砧木 在西瓜砧木品種上,小果型西瓜嫁接普遍采用小籽南瓜砧木品種‘京欣砧4號,中果型西瓜嫁接普遍采用大籽南瓜砧木品種‘京欣砧2號、‘雪鐵王子、散裝南瓜籽等,大籽南瓜籽砧木高產、抗病性強,但對西瓜品質有影響;小籽南瓜砧木嫁接后省工、早熟、銷量好、口感好,但抗寒性差,產量低。散裝南瓜籽砧木純度低,抗性差。以上品種均不抗根結線蟲病、白粉病。
1.3 栽培技術
2011年西瓜甜瓜平均667 m2產量3 071.8 kg,平均每個工作日勞動生產率102.4 kg,平均水產出效率16.7 kg·m-3,有機肥產出效率568.9 kg·m-3,化肥產出效率34.1 kg·kg-1,全市西、甜瓜單產存在著巨大的可提升空間。
西瓜嫁接育苗、機械化開溝技術、全地膜覆蓋、小果型西瓜和甜瓜立架栽培、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已經得到全面應用;以天幕為主的多層覆蓋技術、設施西瓜二氧化碳施肥技術、小果型西瓜高密度栽培技術、設施中果型西瓜蜜蜂授粉技術、薄皮甜瓜嫁接育苗和多果多茬栽培等技術正在推廣使用;菌肥和微肥施用、小型西瓜和薄皮甜瓜蜜蜂授粉等新技術還需要進一步試驗和示范。
1.3.1 育苗 (1)育苗規模:全市集中育苗數量約300萬株,僅能滿足生產的2.5%。農戶買苗平均667 m2成本1 680元,占總成本的33%~51%。調查表明,育苗和買苗的分布結構為只育苗∶只買苗∶既育苗又買苗的比例為59%∶23%∶18%。在北京市大興和順義等老瓜區,西、甜瓜育苗基本上屬于一家一戶分散育苗,一般667 m2成本600~1 000元。只有個別的大戶進行育苗銷售,但規模不大,10萬~20萬株。(2)育苗方式:西瓜95% 以上屬于嫁接育苗,厚皮甜瓜以自根苗生產為主,薄皮甜瓜有30% 采用嫁接苗生產。在砧木的選擇上98% 農戶采用南瓜作砧木嫁接,2% 的農戶選擇用葫蘆;嫁接方式主要為貼接和靠接,分別占58.7% 和33.9%。除延慶縣外,其余地方均采用營養缽育苗。其中春大棚中熟西瓜育苗采用大缽育苗,一般選用10 cm×10 cm營養缽,以5~6片真葉大苗定植。具體嫁接方法分布比例為貼接63%、靠接36%、劈接9%,數據表明,大多數用戶只采用一種嫁接方式,只有少數農戶采用了幾種嫁接方式。
1.3.2 灌溉 (1)灌溉方式:以大水漫灌為主,占67%,滴灌和膜上灌溉分別占15% 和18%。水肥一體化技術應用率達到91%,地膜覆蓋技術應用率達到100%。(2)灌溉量:2013年全市西、甜瓜播種面積7 666.7 hm2,667 m2平均灌溉184 m3,總用水0.21億 m3。
1.3.3 施肥 (1)底肥:平均667 m2施用有機肥(雞糞為主)5.6 m3、三元復合肥50 kg,一次性底施。為提高口感,部分農戶667 m2添加花生餅或香油渣50~300 kg。(2)追肥:在膨瓜期隨水施用2次,平均總用量40 kg。
1.3.4 整地方式 一般早春采用小高壟,占51%。29%農戶為了灌溉方便,采用溝畦。約20%農戶采用平畦。
1.3.5 定植時間 集中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
1.3.6 密度 61% 的農戶會選擇單行方式種植,40% 采取了雙行方式。667 m2平均種植密度小型西瓜1 065株,中型西瓜654株。
1.3.7 整枝方式 76% 的農戶采取地爬方式整枝,30% 采取吊蔓方式整枝,也就是說,有少數用戶同時采取 2種方式整枝。在保留蔓數上,87% 的農戶選擇采取保留3條蔓,13% 選擇保留2條蔓,少數采取保留1條蔓。
1.3.8 授粉與留果 幾乎所有農戶都采用人工授粉,高達97%;16% 還采用了蜜粉授粉;10% 用座瓜靈授粉。
1.3.9 留瓜方式 以單株留瓜為計算標準,64% 的農戶會1株1瓜,32% 1株2瓜,也就是說95% 會保留1~2個瓜。
2 主要問題
2.1 品種
2.1.1 中果型西瓜品種的耐裂性差、品質存在提升空間 目前北京地區主要種植的中果型西瓜品種包括‘京欣2號、‘華欣系列,‘北農天驕等,占種植面積的90% 以上,其突出優點是早熟、高產、外觀好、品質優,但是抗裂性差。受品種、氣候、栽培等因素的影響,2013年春北京地區中果型西瓜裂果率10%~20%,最多達 50%,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
2.1.2 設施專用小果型品種西瓜缺乏 西瓜生產也從單純的生產向著旅游、觀光、采摘等方向發展。針對不同的設施對品種的要求不一樣,例如溫室生產要求西瓜肉質松脆、耐低溫;大棚生產要求肉質稍硬,耐低溫和高溫。同時,4 kg左右高產優質中小果西瓜品種還沒有推廣種植。
2.1.3 缺乏滿足農民需求的省工、抗病西瓜品種
西、甜瓜667 m2平均年投入約4 877元,所有投入中勞動力成本(包括自己的勞力)所占比例最高,達到33%。隨著勞動力成本的增加,老齡化的加劇,既抗多種病害又不用整枝打岔的西瓜品種將深受歡迎。
2.1.4 缺乏適宜京郊種植的高品質中小型哈密瓜品種 哈密瓜作為高端甜瓜,有很大的消費群體,對500名消費者進行問卷調研,結果表明,哈密瓜品種滲透率、市場占有率以及市民喜愛程度非常高,而目前北京地區哈密瓜種植面積較少,自主品種稀缺,大多從外省市引進,急需收集廣泛的中小型哈密瓜品種,進行篩選、分離、組合。
2.1.5 缺乏早熟綠皮綠肉薄皮甜瓜品種 就綠皮綠肉的品種來講,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高產品種大都是孫蔓結瓜,生育期較長,成熟較晚;二是農家品種‘竹葉青產量低,急需早熟綠皮綠肉薄皮甜瓜新品種。
2.1.6 缺乏抗白粉病薄皮甜瓜品種 從目前北京地區栽培結構來看,薄皮甜瓜占有一定比例,白粉病對薄皮甜瓜產量和商品性產生很大影響,對抗白粉病的薄皮甜瓜品種需求較大。
2.2 育苗環節
存在嫁接效率低(每株嫁接人工成本達到0.15元)、猝倒病普遍發生、商品苗帶菌等問題。
2.3 栽培環節
2.3.1 裂瓜和掉瓜 中果型西瓜裂瓜主要發生在4 kg大小、成熟前10 d左右,出現爛蔓、葉片有黑色斑點等伴隨癥狀。主要原因為:品種抗裂性不足;疑為病害;水肥管理不當,營養不均衡,特別是中微量元素缺乏。小型西瓜裂瓜和掉瓜主要發生在兩個階段即瓜雞蛋大小的膨瓜初期和果實成熟前的膨瓜后期。前期發生的原因疑為使用“座瓜靈”濃度過大;后期發生除與中果型西瓜相同原因外,還有綁瓜方法不正確。
2.3.2 小型西瓜不易坐果 小型西瓜不易坐果是因為有雌花無雄花、雄花花粉少、雌花瓜胎小等。深層次的原因:一是溫度管理不當,苗期至伸蔓期(2葉1心至6葉1心)白天溫度較低,導致雄花發育不良,缺少雄花和花粉活力不足;伸蔓期夜溫過高,導致雌花發育不良。二是伸蔓期水分供給過大,植株營養生長旺盛,不易向生殖生長轉化(現在一般的施肥制度是底肥量大,客觀造成前期肥隨水走的現象)。三是授粉期遇陰雨天,雌花不開放。
2.3.3 定植后燒苗 主要原因是使用未經腐熟的雞糞作為有機肥,苗根系接觸到雞糞后產生毒害;另外,早期扣棚增溫管理中,棚內有害氣體較多,產生毒害,苗變黃,葉緣出現枯萎。
2.3.4 上市時間晚 直接原因是定植晚,到3月下旬定植。深層次原因一是農民缺乏搶早技術;二是采用大水漫灌的澆水方式不利于搶早。
2.3.5 畸形瓜、空心瓜 主要是膨瓜期溫度和水分管理不當造成。
3 建 議
以“優質、高效”為發展方向,以一村一品重點村、合作社及園區為重點對象,通過系列技術措施,確保北京地區西、甜瓜安全供應,發揮科技創新和示范推廣的輻射帶動作用。
3.1 技術研發
1)產前開發優質新品種、農資包等提高產品品質和采摘功能,確保產前投入品安全性。
2)產中發展集約化育苗,病蟲害綠色防控,自動化、精準化溫濕度控制和水肥一體化管理,采用蜜蜂授粉,降低勞動強度和投入,提高資源利用率。
3.2 技術推廣
1)重點村以輕簡、高產、高效為主,采用高產抗裂品種,集成輕簡化技術,降低農民勞動和成本投入,提高經濟效益。
2)合作社以輕簡、高產、高效為主,采用集約化生產管理模式,開發品牌化產品,提高經濟效益。
3)園區以品種優質化、多樣化、延長采摘期為主,以推動輕簡化、精準化技術為中心,提高品質、豐富品種類型、加強營銷策略,提升品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