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美食是很多人生活中的一大樂趣,飽餐之后,我們感到體力充沛、心情愉悅,食物能讓我們感到心安、滿足、幸福……
對于有些人來說,一日三餐卻成為他們既渴望又懼怕的事。吃還是不吃?成了最難的抉擇。有人因此退了學、丟了工作,甚至丟掉性命。厭食癥,這個看似不可思議的危險疾病,它離我們有多遠?
厭食癥患者的骨感現實
神經性厭食癥簡稱厭食癥,是一種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生理性疾病,主要表現為有意節食來控制體重,并極力維持這種狀態的心理生理障礙。盡管體重已低于正常值,但患者卻認為自己太胖了,繼續節食、減輕體重,致使體重持續低于標準體重的85%,嚴重的營養不良導致各種軀體并發癥狀,如頭暈、乏力、便秘、閉經、發育停滯等。
厭食癥多發于15—23歲的青少年,女性患者數量遠高于男性。它的產生與心理因素有關,并不是胃腸等消化系統器質性疾病引起的。患者經常情緒不穩定,易焦慮、失眠,并伴有強迫觀念。許多厭食癥患者隨著年齡和成熟度的增長會逐漸恢復,但部分患者仍舊需要幫助。目前沒有特效藥物治療,主要靠心理治療和行為矯正。
青春期的孩子處于身體、心理的發育時期,心理往往不太成熟,看待事物容易不客觀、偏激,因此容易出現極端行為。許多盲目追求瘦身的少女可能已不同程度地患上了神經性厭食癥以及營養不良。
媛媛 女 19歲
“想起高三那年,我每天上學放學都想著考試、分數。中午試卷不做完就不會去吃午飯,有時為了節省時間就吃早上媽媽給我裝的水果,我想,每天回去吃晚飯就行了。下午我經常感到餓,慢慢就習慣了。平時我很愛打扮,認為自己再瘦一些穿衣服會更好看,看著自己瘦身成功,心中還有些小興奮,當時并不知道自己正在向厭食癥靠近。
“兩個月后,我的體重下降了近20斤,經常連晚飯也不吃了。這段時間,我明顯感到自己在課堂上經常走神,看不進去書,人也沒有了活力,周圍的人已經注意到我的變化。由于身體缺乏營養,食物對我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我對肥胖有著深切的恐懼,我強迫自己不把食物放進嘴里。但漸漸地,我感覺不到肚子餓,看到食物竟然有些反感。夜里,我經常因胃痛無法入睡。終于有一天,我感到手腳無力,頭暈目眩,被家人送到醫院。”
從不敢多進食,到不敢進食,然后變為厭食,從厭食一步步釀成疾病,心身受累。已故歌手卡倫·卡朋特就是一名典型的厭食癥患者。她希望自己站在臺上演唱時,觀眾看到她纖細、苗條的體形,為此,她開始節食,通過喝水來減重,這給她的身體帶來嚴重傷害,最后導致昏迷不治。
偏食、厭食是厭食癥嗎?
有些人比較挑食,偏愛某些事物,或者胃口時好時壞,覺得不餓就懶得吃飯了,這些情況屬于不良生活習慣和腸胃功能出了問題,和厭食癥不同。如果你刻意控制飲食,體重低于正常值的15% ,仍然想節食減肥,就應該引起重視了。
厭食為何經常和貪食同時出現?
厭食癥和貪食癥都屬于進食障礙。持續處于饑餓的狀態讓人的身體缺乏營養,生理的渴求不能永遠被壓抑,進食需求總有一天會爆發,也就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有些人似乎愿意作出改變,試著吃些東西,但又擔心自己會變胖,想盡辦法催吐或導瀉,厭食和貪食就會交替出現。
數據:有研究顯示,厭食癥患者有較多的自傷行為、自殺想法、自殺計劃和自殺行為。這通常與焦慮抑郁情緒、創傷性事件、與父母分離、強迫性想法和行為等有關。抑郁障礙是進食障礙患者最常見的共患病,50%~68%的厭食癥患者會出現明顯的抑郁情緒,該比例明顯高于普通人群。
數據:在 16~25 歲的女性中有不少人患有非典型性進食障礙, 錢銘怡等人對中國女性進行了調查, 提出了非典型進食障礙的幾條標準:
個體拒絕維持自己的體重在最低的正常體重水平或以上;
極度害怕體重增加;
對體重或體形有感知障礙, 否認目前低體重存在的潛在危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