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冰
【摘 要】在化學教學中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優化教學過程,改變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為學生的課堂學習和課外延伸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從而實現高效教學的目的。作為教育工作者,全面掌握現代化教學手段,并深層次介入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之中,是時代的需要。本文介紹了筆者在日常教學中應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化學教學的研究過程以及所取得的一些成果和啟示。
【關鍵詞】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高職化學教學
1 現代信息技術在五年制小學教育專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及優勢
我校五年制小教專業的化學教學中,許多重點、難點問題運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很難突出、突破,特別是一些演示實驗的現象不能保證每個學生都能觀察到。而涉及微觀粒子、反應原理、工藝流程等內容的教學要么過于抽象,要么缺乏實踐環節而無法做到生動形象地呈現,教學反饋也不夠及時和全面。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則可以較好地解決這些問題。
1.1 生動形象的模擬動畫
通過模擬動畫來展示物質的微觀結構,如離子化合物、共價化合物、金屬晶體等內部結構;化學鍵的斷裂、旋轉和新鍵的形成;有機化合物的成鍵方式以及空間構型等。學生可以更為直觀地感受微觀世界的奧妙,奠定自己對微觀世界的認知結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對于那些無法演示的錯誤實驗操作所引起的嚴重后果,則可以利用動畫技術進行模擬:如蒸餾操作中燒瓶內未加入沸石引起“暴沸”;用嘴吹熄酒精燈導致的爆炸,組合裝置中實驗結束時先熄滅酒精燈,后從溶液中撤導氣管引起倒吸等,通過聲音、圖像相結合,給學生留下生動、鮮活的印象。此外對于危險性大、污染嚴重或損害健康的實驗,也可采用動畫進行模擬,這樣既能實現教學目的又降低了風險。
教學實踐證明,采用模擬動畫技術來展示微觀物質世界,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把單調、抽象的語言描述變為生動有趣的動畫,通過視覺、聽覺等綜合感官刺激給大腦呈現出全方位的化學圖像,形成永久記憶,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
1.2 運用實物投影儀清晰展示教具
實驗是化學實踐教學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手段。因而在課堂上要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清晰地觀察到實驗現象,在如顏色的變化,氣體、沉淀的產生,爆炸、放熱或吸熱、燃燒等。有些可以請學生代表來觀察,再向其他同學描述現象,如聞氣味及感受反應前后溫度的變化等。但大多數現象后排學生都看不清楚。如果教師繞場一周以便每個人都觀察清楚,又會耽誤有限的課堂時間,效果也不夠理想。如果將這些實驗在實物投影儀下操做,通過大屏幕演示,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興趣,提高課堂參與度。傳統教學中只能采用提問或板演的形式,大多數人只是旁觀而自己并未真正動手動腦。而應用實物投影儀,教師可將本堂課的探究問題布置給全體學生,可分組討論或單人完成,并將他們的成果在大屏幕上展示,由全體師生進行點評。一方面調動了學生們的課堂積極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更多的學生獲得展示和講評的機會,對于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這樣做還可以提高專業素養,為今后的就業奠定基礎。
1.3 播放錄像,讓學生身臨其境
在涉及化工生產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教學中,如合成氨工業,肥皂的制取,接觸法制硫酸、污水處理等,單純的講授學生普遍提不起興趣,這是因為工業流程、生產設備等場景無法用語言描述來直觀呈現,學生摸不著頭腦,只能死記硬背,效果當然不好。最理想的方法是工業見習,通過實地考察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但實際情況是受場地、時間、經費等客觀因素的制約,這樣的實踐活動往往難以成行。如果將有關內容拍攝錄像或從媒體資料中選取相關部分,在課堂上播放,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從而激發課堂積極性。
2 現代信息技術在化學教學中的局限及對策
化學是在實驗基礎上形成的自然科學,因此實驗在化學教學中的地位至關重要。而動畫模擬代替不了真實的實驗,更達不到培養學生實驗技能的目的。此外由于多媒體課件內容是課前預設好的,其靈活性和交互性較差,難免存在局限性,如果盲目應用,必然會走進誤區。如果教師完全拋棄了黑板和粉筆,每節課都依賴電腦上課,放棄課堂板書,取消演示實驗,直接通過動畫模擬或播放錄像,使學生目不暇接,來不及思考,導致課堂上原本學生應有的主體地位被電腦替代,學生變主動學習為被動學習。可見,現代教育技術完全取代傳統教育手段并不是可取的好方法。
通過教學實踐摸索,我認為在化學教學中適度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可參考以下兩點:
2.1 多媒體的地位是輔助教學
要明確教師、學生、計算機三者之間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必須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起導向作用,而多媒體技術只是輔助手段之一。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目的在于借助其交互優勢和視聽效果,將難以用語言來表達的知識點,以生動直觀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因此多媒體技術不能代替教師,只能作為教師的輔助工具,幫助學生充分領會知識,提升教學質量。
2.2 課件的運用要適用、適時、適度
與傳統教學手段相比,多媒體課件的長處是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除此以外能夠用普通教具如分子模型、掛圖等實現的則不必使用課件。多媒體技術與傳統媒體在課堂教學中所占的比例可根據具體教學內容進行靈活調整。
3 現代教育技術在化學教學中的前景展望
發展素質教育要求學生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基于這一目的,許多科普知識被制成多媒體軟件出版發行或上傳至互聯網。這種電子圖書以其信息量大、模擬動畫等傳統圖書無法比擬的吸引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他們閱讀和參考,擴大了知識面。
依托互聯網的多媒體技術,可以使學生快速靈活獲取化學信息,學生的學習有可能真正建立在教師指導下的以自己為中心的學習,而且網絡下的環境可以提供真正意義的情景(大容量、超媒體)、協作(交互性)、會話(師生對話、人機對話、)和意義建構(知識網絡)而且在同一時空可進行高、中、低多層次非線性的教學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面向全體學生。
總而言之,我們希望通過現代教育技術的手段,使教學情境變得生動,把微觀世界呈現在學生眼前,不斷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學習效率,不斷地優化化學教學。不管怎樣,在信息時代的環境下,現代教育技術整合網絡化教學的研究正在不斷地完善和發展,未來必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南國農,李運林,主編.電化教育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勇.淺談多媒體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J].職業技術教育研究,2005,12.
[3]張劍平.現代教育技術理論與應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責任編輯: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