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倉水
明末清初著名詩人錢謙益,某年重陽節間,白衣好友徐二,用竹籃盛著糕和蟹,送上門來,錢謙益感動之余,欣然命筆,寫下一首七律:“肴具圓方雜醢熬,白衣今日送衡茅。自笑吾家傳嗜蟹……一飽如今學老饕。”
錢謙益說的“自笑吾家傳嗜蟹”是怎么回事?他在《先父景行府君行狀》中的第一句話就追溯了自己家族的歷史:“吾錢之先,實始武肅。”武肅就是五代十國時期在今江蘇、浙江、福建的疆域上創建的吳越國國王錢鑼,卒謚武肅。吳越國極為重視漁業開發,“錢氏間,置漁戶蟹戶,專掌捕魚蟹”。在吳越國第一家族的帶動下,螃蟹已經成了一種大眾的消費,眾人的嗜好促進了捕蟹業的崛起。
吳越國經三世五主經營,國泰境安,物阜民康,后來,武肅王之孫錢俶度德量力,審時依勢,放棄割據,將“三千里錦繡山川”和“十三郡魚鹽世界”悉數獻納給趙氏中央政權,北宋和平統一,避免了兵革和血刃,給吳越居民帶來了福祉,給蘇杭經濟帶來了繁榮,當然,錢氏家族也獲得了禮遇和子孫富貴。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派陶谷探望錢俶,卒謚忠懿王的錢俶在杭州款待,宋人王君玉《國老談苑》記述其事:“陶谷以翰林學士奉使吳越,忠懿王宴之。因食蝤蛑,詢其名類。忠懿王命自蝤蛑至蟛蜩,凡十余種以進。”陶谷是陜西鄰州人,見席上有一款其大如升的蝤蛑(梭子蟹),何曾見過吃過?不免驚詫,便詢問它的名稱和種類,錢俶竟讓侍者一下子端上了“自蝤蛑至蟛蜩(蟛蜞)”大大小小“凡十余種”餉客。不說隆情厚意,不說獨特豐盈,不一會兒,能如此羅列眾多蟹類,好不尋常!這充分折射出吳越錢氏家族對各種螃蟹的鐘情和嗜好,是捕著養著腌著糟著儲著備著以供隨時享用的。
或是風氣引導,或是遺傳所致,錢氏家族中多有嗜蟹者,最直接而著名的是錢昆,他是錢俶哥哥錢倧之子,歸宋后靠著自己的才學考中進士,仕至秘書監。據宋代歐陽修《歸田錄》載:“往時有錢昆少卿者,家世余杭人也。杭人嗜蟹,昆嘗求補外郡,人問其所欲何州?昆曰:‘但得有螃蟹無通判處則可矣。至今士人以為口實。”宋初開始,各州設通判,常與知州爭權,并盛氣凌人地說:我是監州,是朝廷派來監視你的!當膩了京官的錢昆,想去開封之外的州郡當地方官,“但得有螃蟹無通判處則可矣”,把有無螃蟹當作了選擇為官之地的首要標準,可見他對螃蟹癡迷成癖的程度!稍后,蘇軾詩云:“欲問君王乞符竹,但憂無蟹有監州。”說的就是“皆世所傳錢氏故事”。自此,這故事被文人雅士廣泛而長久地流傳開來,錢昆嗜蟹,錢昆率性,“錢昆補郡愿就蟹,一官但為齒舌移”,受人傾慕,成為美談。
錢氏后人中不乏嗜蟹者,比如元明之際浙江會稽人錢宰,他是吳越王錢鑼14世孫,于學皆通,時稱宿儒,其詠蟹詩說,世人皆言秋天的莼羹鱸膾是值得人辭官歸鄉的美食,其實值不著思念它,“何妨夜壓黃花酒,笑擘霜螯紫蟹肥”,那螃蟹才是最好最鮮的下酒之物。他的又一首詠蟹詩說,“愛爾侯封得內黃”,我的最愛便是人稱“內黃侯”的螃蟹。
作為吳越王錢謬第25世孫的錢謙益說“自笑吾家傳嗜蟹”,看似欣喜地幽默了一下,實際上是以炫耀家世來說明自己嗜蟹的緣由。不過,今讀錢謙益《初學集》《有學集》等,雖內有“稍待秋風到蘆荻,共尋蟹舍上魚舟刀”,“彈指經過十九年,持螯把酒菊花前”之類詩句,可是還說不上老饕嗜蟹,遠不及錢氏先輩,僅僅是一個見蟹而食偶爾追求食蟹之樂的人而已。
作者單位:淮陰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