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6年2月財政部發布了新會計準則,其中非常重視所得稅的變化,充分說明我國與國際會計接軌的趨勢。本論文首先分析了新企業會計準則與稅法產生差異的原因,從目的差異性到四個基本前提的差異性。并以此為基礎,對新企業會計準則與稅法差異的會計處理進行了剖析。
【關鍵詞】新企業會計準則 所得稅 差異 會計處理
新準則的出臺也使得國家對企業所得稅法規實施了調整,2007年3月,我國出臺了所得稅法。新法規統一了納稅人、稅率、稅前扣除標準和稅收優惠等內容,與此同時,新會計準則非常重視所得稅的變化,充分說明我國與國際會計接軌的趨勢。由此可以看出,研究新稅法和新準則之間的差異成為流行的熱點問題。所以,對我國新所得稅會計準則背景下的稅收法規相關差異性進行了梳理和分析,旨在提升我國所得稅會計和稅收的理論與實踐質量,對會計準則和稅收法規之間差異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新企業會計準則與稅法產生差異的原因分析
(一)目的不同
會計準則和所得稅法規二者之間的目標不同就是其差異的本質原因。依據企業會計準則規定,企業會計準則的主要目標就是針對企業財務報告的使用者,包括一個企業的管理者、投資者,同時也包括我國相關政府機構以及社會有權利監督的群眾等。而與這些相比較,所得稅法的主要目標指的是針對我國經濟體制的特殊需求,構建一套規范的所得稅制度,可以為所有企業所共用。現階段,我國會計準則的目標旨在為投資人、政府部分、債權人提供服務,所以,把這些人的收益擺在首位。相比較之下,所得稅法僅僅滿足社會公共的需求,實施國家政府機構的職能。這就引起了稅法與會計在計算所得稅中存在的永久性差異。
(二)基本前提不同
1.會計主體與納稅主體方面的差異。首先,在主體方面的基本前提就不同。會計主體可以是一個法律主體,也可以是一個經濟主體。新企業所得稅法對內外資企業不再加以區分,不考慮其資金來源,除個人獨資企業和合伙制企業外,無一例外地依照所得稅法執行。而納稅主體所講的主體就是指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即可。可見,會計與所得稅計算過程中的納稅主體有所不同。
2.持續經營假設方面的差異。所得稅法未能明確地指出其課稅行為構建在企業持續經營的基礎上,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其中的多條條款間接地證明了征收所得稅要依照這種假設。例如,處理資產稅務時,固定資產折舊、無形資產攤銷政策的執行就運用了該前提條件。正是由于這個持續經營的前提,我們知道一個企業在其實際會計實務和管理的過程中,必須保證經濟資源專項利用,不可以將會計經濟資源作為它用,并且企業需要負擔的債務和責任必須要按照合同和約定按時負責??墒?,持續經營就不一定可以保證。從稅法角度看,企業是否持續經營,其所負擔的納稅義務不可避免。因而,在這方面,二者也有一定的差異性。
3.納稅年度和會計分期方面的差異。我國一般征收企業所得稅均是按照年度核算。納稅年度的準確核算日期是從由當年年初的元月1日一直到當年的年末最后一天12月31日為終止點。但是,在實際實踐過程中,很對企業的核算時間是無法保證這樣的分期期間。一旦有這樣的情況出現,就需要根據會計的實質性原則,將這個企業的真實經營期間才可以當成納稅年度。如果清算企業時則視清算時間為納稅年度。通過以上分析可知,該條款是以持續經營為前提的,分段考核計算的企業經營成果。此外,在考慮繳稅年度時不但要關注會計分期的假設,還要考慮企業的中間營業或停止運營的情況,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保證征稅公平,保護納稅人權益。與納稅年度相比,會計分期旨在邊界會計數據的使用者能準確完整地掌握企業經營情況。
4.貨幣計量和計稅本位幣方面的差異。依照所得稅法,企業在繳納所得稅以人民幣為結算單位。其經營所得是外幣結算的,當其上交所得稅時,應將外幣換算成人民幣。相比較之下,會計上的貨幣計量定義,主要是指會計主體實施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時,通常以貨幣作為計量的單位,目的是為了更直觀地表現會計主體的財務情況、運營狀況和現金流情況。
二、新企業會計準則與稅法差異的會計處理方法差異性分析
在會計實務中,財務人員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確認的利潤與按稅法計算的應納稅所得額不一定相同。首先,二者會計相關處理的途徑方面有差異。新會計準則在我國企業應交所得稅的計算時,需要應用應付稅款和納稅影響會計法,同時準則中也表明計算步驟必須使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其次,二者在收入、費用等方面的確認過程方面也存在差異。在處理會計成本、損失并進行損益核算的過程中,一定要根據我國財政部門所規定的一切財務、稅務等政策和法律法規來實施。在申報納稅的過程中,應納稅所得額在確認的過程中,由于核算的方法和會計時期的差距,非常容易導致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之間有差異。與此同時,二者在計稅基礎的相關處理方法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最后,在計提減值準備的方面也有處理方法方面的差異。根據新的會計準則的內容,企業的財務人員在每個資產負債表日都應該復核遞延所得稅資產的賬面價值,如果企業在后續時間內,應繳納的所得稅不能確保遞延所得稅資產的轉回,那么就可以減計其賬面價值。
參考文獻
[1]戴德明,張妍,何玉潤.我國會計制度與稅收法規的協作研究——基于稅會關系模式與二者差異的分析[J].會計研究.2005(01).
[2]李勇.實施新《企業會計準則》對所得稅的影響以及與稅法的協調[J].會計之友(下旬刊). 2007(02).
[3]謝麗萍.新《企業所得稅稅法》與新《所得稅會計準則》差異芻議[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4).
[4]呂敏,曾富全.會計收益、應稅收益差異、所得稅稅負與納稅籌劃——來自中國A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財會通訊.2010(12).
[5]盧向東.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差異與協調分析[J].企業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論版).2009(11).
作者簡介:張麗新,女,廣東粵電博賀煤電有限公司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