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我們的語言文字也在急劇地發生著變化。在語言文字的歷史長河中,四字語的變化發展也尤為明顯。本篇論文主要針對四字語“才高八斗”的發展變遷,來簡單的分析總結這一四字語從古至今的發展流變以及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用法和意義。
關鍵詞:語源;才高八斗;結構意義;發展流變
作者簡介:馮麗梅(1988-),女,漢族,河北保定人,碩士研究生,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研究方向:漢語史。
[中圖分類號]: H13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0--01
研究四字語無論在交際中還是進行寫作都是大有裨益的,那么我們要弄清楚它們的結構、用法、意義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針對四字成語“才高八斗”進行多方面分析和總結,來探討四字語的發展奧妙和趣味。
一、四字語“才高八斗”的釋義和語源
才高八斗的字面意義為才華的程度有八斗那么多。“才高八斗”中的“才”指文才;“高”原意是指高度這里用其引申義解釋為“程度、深度”;八斗中的“斗”是一種容量的計量單位。才高八斗從古至今一直用其引申義用來形容人的文才高,知識豐富。其結構是主謂式,在句中語法用法作謂語、定語、賓語。
唐代李延壽《南史·謝靈運》:“謝靈運常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謝靈運用“八斗之才”形容曹植才華之富,四字語“才高八斗”由此而來。后世即以“八斗才”、“才高八斗”多用來比喻文才極高的人。在南朝劉義慶的佚事小說《世說新語·假譎》中寫到:“溫嶠雖才高八斗,學貫珠璣,但卻有意俄延,拿腔做勢。”這時“才高八斗”已作為固定形式流傳下來,影響至今。
二、四字語“才高八斗”的發展流變
四字語“才高八斗”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變體形式。
(一)唐宋時期
才高八斗”在南北朝時期雖然已經成形了,但是并沒有得到廣泛推廣,直到唐宋時期得到了進一步推廣并出現了大量變體。
李商隱《可嘆》:“宓妃愁坐芝田館,用盡陳王八斗才。”
陸龜蒙《江南秋懷寄華陽山人》:“才當曹斗怯,書比惠車盈。”
黃機《鵲橋仙·次韻湖上》:“有愁萬斛,有才八斗,慷慨時驚俗眼。”
可見在唐宋時期,“才高八斗”出現了 “八斗才”“才當曹斗”“才八斗”等一些主要變體形式,由此“才高八斗”這個四字語并不再以單一的形式出現,其形式開始多樣化,但其意義卻一直固定的流傳了下來。
(二)元明時期
陳汝元《金蓮記·偕計》:“學富五車,才高八斗。”
云中道人《平鬼傳》第一回:“有一名甲進士……才高八斗。”
楊珽《龍膏記·羅織》:“我胸藏錦繡,論高才八斗……肯如伊尋香逐臭。”
在元明時期四字語“才高八斗”也被廣泛用來稱贊人的才華極高,從上述詩句中,我們還可以看出,“才高八斗”已經開始與一些其他近義詞相連用了,如:“學富五車”和“才高八斗”的連用。這個特點在當今行文、交際中仍然被很好地保留了下來。在這一時期還出現了一個典型的變體“高才八斗”,“高才”與“才高”雖都為偏正式結構,但還是有區別的。二者的中心語不同,前者強調的是“才”后者強調的是“高”,除此之外兩者整體結構都是主謂式,用法也一致。
(三)清代時期
陳端生《再生緣》第一回:“學富五車真不假,才高八斗果非輕。”
陳維崧《賀新郎·賀阮亭三十》:“又兄弟、才雄八斗,三十王郎年正少。”
徐釚《綺羅香·柬蘗子憶茂倫雪客》:“平津東閣如云,掃六朝金粉,才華八斗。”
李漁《閑情偶寄》:“才夸八斗,胸號五車。”
梁啟超《飲冰室詩話》:“懷八斗之才,飲萬斛之恨。”
秋瑾《精衛石》第六回:“八斗才高氣亦雄”
歸莊《顧大鴻嚴仲日以唱和之作見示次韻一首》:“八斗早應干氣象,五車還擬飽經綸。”
在這一時期,“才高八斗”的變體更趨于繁多,除“才高八斗”一直延用外,這一時期的變體大致可以歸為三類:“才高八斗”中的“高”字被替換成其他詞語,如“雄”、“華”、“夸”等,這些變體與“才高八斗”在結構和用法、意義上完全一致,因此在文章句子中可互相替換使用;主謂互換式變體,如“八斗才高、八斗才華”,這些四字語大多是為了讀音和韻律和諧;在清代之前已存在或出現的變體,比如“八斗之才”或“八斗”等,這些變體在用法和功能上和先前相比并沒有什么突破。
綜上所述,清代的變體已基本上趨于完善和定型,總的看來大多數變體都是以四字語的形式開始出現了。
(四)當代時期
縱古談今,在現當代文人墨客中,以“才高八斗”這個四字語形式出現的幾率還是較多的。
楊沫《青春之歌》:“你們知道,寡人我也是才高八斗…… ”
蔡敦祺《林則徐》:“早聞羅兄盛贊元撫先生才高八斗,學富五車。”
劉紹棠《柳敬亭說書》:“我又沒有曹子建的才高八斗,七步成詩。”
在當代時期,才高八斗的意義和用法繼承了歷朝歷代的意義和用法,仍是主謂式結構,比喻人的才學豐富,詩文多而華美。
三、結語
“才高八斗”這個四字語從古至今一直影響深遠,它作為一個成語,其典故已深入人心,蘊意經久不衰,自出現至歷朝歷代乃至當今社會,廣為流傳,成為人們作文章、交流、評價別人等時常會用到的一個鮮活的亮詞。從稱贊三國時的曹子建到才高八斗的唐伯虎;從稱贊宋代文學大家的蘇東坡到才高八斗的曹雪芹;從言辭犀利的魯迅到語調深婉的冰心,乃至寫武俠的金庸,寫言情的瓊瑤,我們為什么至今還在研究他們,因為他們印證了才華的奇跡,彰顯了極高的智慧,體現著才高八斗的極致。
參考文獻:
[1]方福仁.典故大詞典[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張林川、李桂生、周春健.學生成語學習詞典[M].語文出版社,2005年版
[3]古風.掌故大辭典.團結出版社[M],199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