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小鋒 解夢偉
摘 要:宋代眾多畫種中,風俗畫在兩宋時期尤為凸顯,創作出不少優秀力作而達到嵌峰。追溯宋代風俗畫和民俗裝飾品發展歷程,從社會學和文化角度來闡釋宋代風俗畫和民俗裝飾品大量興起的緣由,以期為現代繪畫藝術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宋代;風俗畫;民俗裝飾圖案;社會文化
作者簡介:
第一作者: 侯小鋒(1973-),男,副教授,碩士,漢族,重慶人,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主要研究方向:設計藝術學。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0--01
中國宋代繪畫藝術不僅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都以獨立的畫科形式得以發展,而人物繪畫中還分支出一些擅長畫民俗風情和兒童題材的風俗畫,如北宋初期的劉宗道以及善畫孩童形象著稱的“杜孩兒”民間畫師,還有畫院待昭蘇漢臣、李嵩等宮廷畫師,代表作《秋庭戲嬰圖》、《貨郎圖》等,其兒童形態天真可愛,活潑生動,神態自然逼真,精妙之極。加上繪畫藝術與工藝美術一衣帶水的關系,風俗畫對瓷器嬰戲紋樣圖案影響較大并滲透到裝飾品領域,也影響了明清的人物畫和年畫。
一、宋代風俗畫的意趣
宋代風俗畫以田園詩般的生活與親切題材著稱。而宋代嬰戲裝飾圖案、商業文化和民俗生活的繪畫作品,恰恰能滿足人們心靈的回歸,喚起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宋代磁州窯生產的橢圓形瓷枕,畫面是一個孩童臨河垂釣的情景,內容完整且單純,以三兩根精煉有力的曲線勾畫出富有動感的水流,滋潤的筆墨描畫出三條生動的游魚,人與自然聚散得體,四周留白,不作一筆,整幅構圖豁達通暢,主題突出,兒童形象在畫面上占有控制作用的位置,其形象、布局產生出最大的藝術效果。可見宋代的藝術家善于在平凡的景物中發掘出其中的詩意,強調“詩畫一律”。這種章法和立意是宋代藝術家們別開生面的藝術處理手法,因在當時藝術就是詩,沒有詩意就沒有藝術。而宋代嬰戲裝飾圖案在內容與手法上追求極度的精煉,作品充溢著一派生機與野趣,充滿著健康、活潑、明朗的情調。畫面雖然簡潔,但是簡而不空,單純中有變化,達到了以少勝多,虛實對比,于“無畫處皆成妙境”的境界。其筆墨節奏中所蘊含著極具生命的動力,是藝術家對生活、自然的愛與贊美,畫中物象是藝術家精神的體現,達到了畫物亦畫我,物我和諧統一的境界。
二、宋代風俗畫的社會意識形態
宋代風俗畫與當時的社會文化形態緊密關聯。雖然宋代的政治文化思想受“存天理,滅人欲”封建理學的束縛,但在民間,隨著人們生活的富足,人性地位的提高和畫院的興盛,繪畫開始擺脫宗教、王權、禮教的束縛,繪畫的娛情功能走出了教化的陰影,走向了大眾生活。宋代藝術家們對生活具有廣泛的觀察和體驗,并善于用獨特的語言表達對生活的感受、理解和認識。北宋政治清明,中原以及江南商品貿易和經濟的發展,推動了藝術的發展,不僅南北兩宋宮廷皇家機構專門設立了畫院,一些畫家包括宮廷畫師也關注著民間童貞野趣、生活和風俗題材,使貼近現實生活的風俗畫和民俗主題的工藝美術品像詩一樣反映出特定的生活習俗和審美趣味。時至南宋,政治上的腐朽造成了文人難入仕途,“以畫自娛”的文人畫家,只能躋身于“以畫謀生”的職業畫家之列,他們不得不迎合市場需求,掌握行家嫻熟的技巧,表現通俗易懂的內容。
風俗畫在畫法上并不一味尚古拘法,而有所標新立異。擺脫物象的束縛,逸筆草草,善于捕捉孩童們最能傳神的瞬間動態以簡練概括的筆墨再現出來。它反映出宋代的反對浮華,擺脫綢繆宛轉之度,追求平易而雋永、淡泊而含蓄、言簡而意盡的美學情趣,強調對雋永意境的直觀頓悟和對時空整體的把握,從整體出發而不拘于細節。可見,宋代風俗畫和民俗裝飾品的獨特表現手法,為裝飾藝術領域注入了新鮮的血液,這種清新的藝術風格對明清兩代的藝術有較大的影響。
三、風俗畫對民俗裝飾圖案的影響
宋代民間美術帶有明顯的地方文化色彩和風土人情。有的粗獷、豪放、排列對稱有序;有的精致、細巧,簡潔大方,共同之處就是質樸、純真、內涵豐富,顯示出百姓內心的美好愿望和質樸的審美觀念。宋代的風俗畫汲取民間美術的淳樸和吉祥之意,在“形”與“神”的處理上更注重神似,意象表達是宋代風俗畫家的創作特點。比如宋瓷,純真質樸的情節影響其審美取向,自然隨意中表現出灑脫自如、情理服從于感情的特點。首先,由于文化的滲透、藝術的延展,統治階層的審美取向也會受到民間瓷器藝術的感染,陶藝師將富于節奏和變化的民瓷活潑元素注入到相對刻板的官瓷藝術形態中,使民瓷與官瓷在審美取向上互相滲透,甚至影響了文學與繪畫。其次,宋代的民間文學詩詞也為風俗畫提供了創作題材,比如風俗畫和瓷枕上經常題寫一些諺語和詩詞,有規勸箴言、悲歡離合的抒情、民諺俗曲等,構成了民俗文化的一大特征,常題寫的詞曲有《滿庭芳》、《朝天子》、《普天樂》等表露人們的喜怒哀樂,展現人們的內心世界以及社會風俗人情。
總之,我國宋代樸素和嚴謹的哲學觀和文化思想,使民間童貞野趣成為畫師和畫家關注的主題,而風俗畫裝飾品和民俗主題的工藝美術品像詩一樣反映人們的生活方式、習俗和審美趣味,使之對明清的繪畫影響深遠。
參考文獻:
[1]劉影青.《中國畫與陶瓷裝飾小議》陶瓷研究.1998.2
[2]雷圭元.《中國圖案美》 湖南美術出版.1997
[3]余勇 張亞林.《常用陶瓷裝飾紋樣》江西美術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