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寧
大通樓是西昌一處古跡。土紅的墻體,朱紅的楹柱,灰白的石刻,以及青灰的城垛,使這座古樓顯得格外莊重古樸。迂回在走廊楹柱之間,仿佛回到了過去。舉目環顧,似乎在翻閱一頁頁積滿塵土的史籍。墻上的詩文,柱上的楹聯琳瑯滿目,無不訴說著西昌的歷史,傾注著詩人的一腔情懷。既有大史家司馬遷的千古絕唱,又有一代文豪楊慎的斷腸悲歌,還有晚清書家何紹基的賞月詠嘆,以及乾隆舉人楊學述的建昌竹枝詞。書者雖是今人,仍不乏名家大師。中國書協副主席何應輝便是其中的代表。隸書、魏碑、楷書、行草各領風騷,盡顯書家的藝術才華。
西昌的歷史悠久,是一個毋庸質疑的事實。那么,是誰最早觸摸這塊熱土,翻開這部史書的呢?那就是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了。大通樓二樓書寫著這位偉人的一段話語。他說,西南夷“自滇以北君長以十數,邛都最大;此皆椎結,耕田,有邑聚”。這是有史以來第一例將兩千多年前西昌的民族民俗,社會形態、生產技術介紹給大千世界的記錄。此言出自于《史記·西南夷列傳》。它明明白白地告訴世人,兩千多年前西昌居住著一支叫“邛”的民族,是滇之北面幾十個部族中最強大的一支?!摆觥备耙估伞薄ⅰ暗帷币粯痈鞯咎铮ㄔ於汲呛痛迩f,頭上梳著椎形的發結,過著定居的氏族生活。
一樓茶廳北面懸有一聯,聯曰:
琴臺雖搭就,瀘水依稀,搖扇諸葛今安在;
舞榭既筑成,大道空闊,持節相如可還來。
蔡應律撰文,金玉全書。
作者用描寫與疑問相結合的藝術手法,首肯城樓的恢復重建,頌揚西昌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跨越時空,呼喚曾經來過西昌的諸葛亮和司馬相如這兩個歷史偉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
毀沒的城樓重建了,金沙江云霧濛濛,風景如畫,古老的邛都處處和平安寧,詩人問道,那位1800年前搖著羽扇,料事如神,統領三軍,南征北戰,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七擒孟獲的諸葛亮如今你在哪里呢?
“持節相如”顯然指的是司馬相如了。司馬相如是2100年前第一個代表西漢王朝來到西昌,說服當地部落氏族“邛都夷”推行郡縣制,統一由中央政府管理的使節。想當年,這個風流才子歷盡艱辛,冒生死而不顧,“橋孫水以通邛都”是何等不容易。郡縣制在西昌,在西南夷的成功實施鑄就了一座歷史豐碑。從此,西昌,乃至整個西南地區進入了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難以想象,沒有漢武帝的雄才大略,沒有司馬相如的成功出使,西昌的歷史軌跡將怎樣運轉呢?
如今,古城巍巍,樓臺煥然,邛都大地山明水秀,富強康樂,孫水河岸風景如畫,大道寬闊,司馬先生你該重游故地才好啊!
西昌,自從西漢武帝推行郡縣制后,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歷代王朝相繼在這里或設郡,或設州,或設府,或設都司,或設衛,或設縣,青史延綿,如同長江之水奔流不息。兩千多年來或悲壯,或輝煌,或哀傷,或曲折,一一難以細說。詩人徐文龍側倚大通樓,觸景生情,感慨萬千,仰望星空,邀月抒懷,欣然題聯一對,懸于大通樓北側,聯曰:
側倚大通樓邀邛池夜月笑談郡州府司衛縣;
夢回絲綢路聽瀘嶺松濤細說漢唐宋元明清。
此聯構思巧妙,對仗工穩,大通樓對絲綢路,邀對聽,邛池對瀘嶺,夜月對松濤,笑談對細說,郡州府司衛縣對漢唐宋元明清“笑談”與“細說”尤為精到,表達了詩人的大度與清醒。
明清時期是西昌封建經濟空前繁榮時代。大批漢族移民從湖廣、江南、川陜遷來。他們在這塊廣袤的土地上屯墾開荒、經商辦廠、修城鑿池、尚禮興邦。數百年間人文薈萃,人才輩出。人因地靈而杰,地因人杰而靈。瀘峰松濤愈加掀然,邛池夜月愈加柔美。大通樓正南萬州斯義題有一聯,聯曰:
瀘峰松邛池月松濤月色山河錦繡;
升庵詩馬駘畫詩情畫意古城風流。
上聯寫景,下聯敘人,人景對仗,情景交融,一段風流的歷史,一座風流的古城躍然而出,豈不美哉。
一般說來,不能把文學作品視為史籍。但優秀的文學作品源于生活,源于時代。它所透露出的文化信息,時代信息和歷史信息是豐富多彩的。它比嚴格意義上的史籍更加鮮活,更加生動,更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西昌在清代的乾隆年間,沒有戰爭,沒有災異,沒有動蕩,百姓安居樂業,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你若有興體悟這一時期的社會真實,大通樓南北梁坊上書寫的查禮七律詩《暮春東郊勸農》和楊學述的《建昌竹枝詞》值得一讀。
暮春東郊勸農
東郊霽色映青旗,雨后鄉村處處宜。
十里秧田平似掌,三眠柳線軟于絲。
弦歌不輟川興堡,俎豆常新宋氏祠。
正是農人無暇日,且同耆老話豳詩。
作者查禮,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任寧遠府知府,精書畫,善詩文,為政清廉。在一個春光明媚的農忙季節,他以地方官員的身份前往東郊川興堡視察農事。履行“勸農”職責。他來到川興壩子,但見柳暗花明,春光無限,十里秧田平整如掌,和風輕拂,青旗耀眼。秧田里不時傳來山歌小調,一派風調雨順的太平景象。尤其令查禮悅心稱懷的是,這里十分重視禮樂教化,宋氏祠堂煥然一新,古樂悠悠,書聲朗朗。詩人高興之余想找幾個農民聊聊天,一吐情懷,然而輕壯年全都下田去了,只好同老人們說幾句古今農事趣聞。一幅“盛世春耕圖”脫然而出。
與查禮同時代的建昌才子楊學述所作的《建昌竹枝詞二十首》更是從商貿、風光、民俗、農事、燒鹽、打魚等各個方面對乾隆年間的西昌作了最生動、最具體的描繪。大通樓摘選其三首書于梁坊:
其一:水郭山垣繞建城,關門鎖鑰自天生。
要知山水清佳處,二百年來享太平。
其二:人煙輻輳貨堆排,填滿東西兩道街。
高唱一聲橋上去,賣花童子著花鞋。
其三:瀘山翠秀似廬山,望海樓前水叩欄。
記取三春流覽日,澄江練里列層巒。
第一首寫建昌城的自然環境,以水為郭,依山而建,既清佳又險要,關門鎖鑰易守難攻。
第二首寫城內的貿易。第三首寫瀘山的景色。
“竹枝詞”是一種詩歌體裁。它以通俗清新的語言,描繪特有的地方風物,山水人情,別有情趣。乾隆盛世的西昌,人口稠密,商貿繁榮,陽春三月蠟蟲會,八月秋高蠶絲會召來八方商客,東街和西街人頭攢動,生意火紅。更有穿著繡花鞋的少女梳著小辮,提著花籃穿行其間,喊著稚嫩天真的叫賣聲,憑添幾分情趣。那場景,那氣氛不在江南水鄉之下。
何紹基是清代晚期一代大書法家,著名學者和詩人。何于咸豐四年(1854年)八月以四川學政的身份來西昌主持考試。此間,留下許多詩文和墨寶。大通樓所書之七律是其中之一。詩曰:
山城斗絕覯奇文,今日籌邊語軼群。
萬里使星差不負,一年秋色又平分。
涼風滿榻收殘暑,好月當空掃片云。
河北江南方奏凱,濡毫待汝勒殊勛。
這位求賢如渴的大學者,在西昌發現了顏啟華、曹永賢、吳鐘麟三位奇才。顏啟華等不同凡響的文章使他始料不及,喜出望外。又逢中秋佳節,建昌古城好月當空,秋風淅淅,詩人十分滿意這次“萬里使星差不負”,喜形于表,于是寫下了這首得意之作。詩的末尾“濡毫待汝勒殊勛”表達了詩人對年輕士子們的殷切希望,為國效力,建立功勛。
何紹基西昌之行,對西昌文化藝術界產生了巨大影響,讀何紹基的詩,臨何紹基的字形成了一種風氣,濡養了一批詩人和書家。
大通樓不是一座普通的樓,它是一處具有品味的建筑文化。人們樂登斯樓,大都為著懷古而來,為著感受文化藝術而來。它所蘊涵的歷史文韻必將流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