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紹東
土掌房
每當我走進城市,看到一幢幢明晃晃的高樓大廈時,我就會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童年時住過的土掌房。雖說住土掌房已是遙遠的事,而且住土掌房的滋味,早已被住鋼筋混凝土結構樓房的我蘇離得有些淡漠,但每當想起童年,我就會想起故鄉的土掌房。
土掌房是彝簇先祖用智慧和愛心澆灌的人居樂園,它和正式的房子在結構上沒有什么大的區別,所不同的是缺少一個遮陽防雨的瓦屋頂。其次是與城里的平頂房頂有用料上的不同,城里的平頂房是用鋼筋混凝土澆筑而成,而故鄉的土掌房則是就的取才,有的是用泥土夯壓成墻體,有的是用土基支成墻體,最后用粘性泥巴澆筑屋頂而成,造成一種平頂式建筑。平頂上還可曬糧或堆放雜物,雖然省工,省時,省料還省錢,但隔不上兩年,不是漏雨就是泥土脫落,又得重新澆筑頂,而且土掌房低矮潮濕,通風透光條件比較差,特別是燒火做飯時火煙常常把人熏得淚流滿面,盡管如此,靠苦工分吃飯的年月,一家人能有兩三間土掌房也感到滿足了。
在我的記憶中,故鄉的土掌房大門打開的方向就是依房子坐向和根據地勢而定,一般是朝南,前低后高,并且一家一富緊挨著,屋頂上面干操而涼爽,如果用青松毛往上一鋪,就成了天然的地毯,是大人小孩最鐘情的去處,故鄉的夏天是炎熱難當的,而土掌房頂上厚厚的粘土恰好是一層上好的隔熱層,住在土掌房里的人們冬暖夏涼,并不在意外面的氣候的變化,我住在土掌房里的時候曾有過許多夢想,夢想有一天我能把這土掌房筑得再牢固在高大一些,要么讓它變成磚木結構的大瓦房,或鋼筋混磚結構的樓房。隨著童年的一天天消失,我的故鄉發生了可喜的變化,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農民們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村里建起了磚瓦窯,修通了公路,接通了高壓線,孩童時土掌房分散的村子,如今以面目全非,那低矮的土掌房早已被一幢幢灰白色的大瓦房所代替,有的家庭還把大瓦房翻修成了磚木結構,甚至是鋼筋混磚結構的平頂房,墻面上貼著的瓷磚非常耀眼。過去燒火就被烏煙瘴氣的火煙熏得淚眼婆裟,眼睛浮腫得難受,下雨就發愁的住土掌房歷史已經一去不復返。
當歷史的車輪碾過二十一世紀的門檻時,故鄉彝家人的生活已翻開了新的-頁,今年春節我沿著那新挖的崎嶇山路回到故鄉,雖然固址依舊,但記憶中的土掌房卻是寥寥無幾,映入眼簾的卻是另一番喜人的景象。盡管我已住上了城里的樓房,但我永遠不會忘記我曾經住過的土掌房。
茅草屋
在我的記億中,應象最深的恐怕就是故鄉的茅草屋。
故鄉多山,也多草,也許是這種緣故,幾代人下來住的都是茅草屋,說它不是住宅,可就在這樣的陋室里繁衍了幾代人。在我的記億中,這茅草屋是在祖輩上就有的,只不過到了父親這一代人時屋架寬大了些。在茅草屋里居住說來也十分寒酸,為了能安全度過陰雨連綿的雨季,每年寒冬臘月,各家各戶都必須到山里割回一大堆茅草,用來加蓋屋頂,即使這樣,有時遇到連續不斷的大雨,還得動用家里的鍋、碗、瓢、盆,那雨滴聲就好似一支樂隊在演奏。到了風高物燥的季節,又得加倍小心嚴防火災。在這樣的茅草屋里居住實在叫人提心吊膽。但隨著人口的增長,住房面積的增加,加之大生畜飼養量的增加,山中的茅草也越來越稀少。
改革開放后,家鄉的經濟有了發展,為了徹底改變幾代人都住茅草房的歷史,父親請來了泥瓦匠,自家挖了一眼窯洞,經過一個冬春的苦干,終于生產了自己的瓦。第二年,父親又請來了木匠拆掉茅草屋頂,重新蓋上了瓦片,從此,我們家終于住上了大瓦房,短短幾年間,全村人也都住上了大瓦房,屋內的擺設和裝飾也有了較大的改善。如今茅草屋雖然不見了,但茅草房里居住時艱難的歲月在我心中始終難以忘懷。
橄欖樹
“對門坡坡對門坡,對門坡上橄欖多,吃個橄欖吃口水,橄欖好吃想情哥”。這是流傳在故鄉因橄欖而得來的一首情歌,這首情歌既表達了彝家少女對情郎的思念,也說明了橄欖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如今,每當我看到商店里琳瑯滿目的果品時,我就會想起故鄉的橄欖樹。故鄉多山,山中多樹,然而,最讓人難以忘懷的還是那每到秋天,枝頭就掛滿了果實,壓得枝桿都彎了腰的橄欖樹。
在我的記億中,故鄉的橄欖樹隨處可見,無論是干旱缺水的山嶺還是低凹潮濕的山箐,都有橄欖樹的身影,盡管故鄉的橄欖樹很多,但過去由于自然條件的限制,交通不便,再多再好的橄欖也運不出大山,變不成商品。橄欖的經濟價值和使用價值沒有被很好的開發和利用,許許多多的橄欖果都是熟透了自然落到地上腐爛掉。曾記得我小時候上山放牛羊,小伙伴在一起時就喜歡采摘一些橄欖來“打仗”玩,有時還把橄欖樹砍倒了曬干后背回家作燒柴,偶爾,遇倒喉嚨痛,母親也會去摘一些橄欖回來放在火塘里燒熟后,讓我吃,感覺還是有一定的效果,有時我也會摘上一些橄欖回家,把它放在罐頭瓶里用淡鹽水泡著吃,至于橄欖的其它用途和價值我就無從知曉了。
等我長大后,我對橄欖的價值逐漸才有了一些認識,特別是我參加工作后,通過一些資料的介紹和我的親身體會,使我懂得橄欖樹雖小但它的作用很大。尤其它不畏嚴寒、不畏酷署、不畏山高、不畏低谷它總是倔強地在它生長的地方生根、開花、結果,而且年復一年,即綠化了山川、也保持了水土,實在值得敬佩。橄欖在果品中,還具有特別的風味,未成熟的橄欖,表皮呈青綠色,初入口時,酸、苦、澀交加,成熟后的橄欖,表皮漸漸泛白,入口時除有酸、苦、澀外稍經咀嚼,就會苦盡甘來,滿口生津,回味無窮,如果吃完橄欖再喝上一口水,更另有一番風味,故有“橄欖好吃回味甜”的美譽。小時候,奶奶曾和我說過,她說:“吃橄欖一定要吃無疤痕的,有疤痕的橄欖是被‘鬼吃過了,人不能吃”。直到我長大后,才弄清楚有疤痕的橄欖其實是被蜜蜂或其它的蟲子叮咬過,世界上根本就沒有鬼,更沒有被鬼吃過的橄欖。橄欖還具有清熱解毒,潤肺利咽,化痰消積的功效,還可用于治療咽喉腫痛、酒中毒等癥。人們還把橄欖加工成各種別具風味的食品,如橄欖罐頭、“情人果”等,加工過的橄欖食品還可開胃、下氣、助消化,橄欖油還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
而今,隨著故鄉交通條件的改善,山上的橄欖樹已成了搖錢樹,經常引來眾多人的關愛,每到橄欖成熟季節,許多人都會不約而同地來到山上采摘橄欖果,并把采摘到的橄欖運往各大中城市銷售,有的直接在街上擺攤設點賣成品,有的交到食品廠加工后再銷售,從而使橄欖的身價倍增,既開發了當地的自然資源也為當地的農民增加收入找到了一條門路。我愛故鄉、更愛故鄉的橄欖樹,但愿故鄉的橄欖樹越長越多、橄欖果越來越甜。
攀枝花
我愛故鄉,更愛故鄉火紅的攀枝花。攀枝花又稱木棉,紅棉。是一種野生的落葉喬木,葉子掌狀分裂,花紅色,結碩果,圓形,花瓣可食用,種子的表皮長有白色纖維,質柔軟,可用來裝枕頭,墊辱等。
立春剛過,故鄉的攀枝花就竟相開放,攀枝花開放時,大大小小的花骨跺爭先恐后的,發展壯大,一幅美不勝收的,極富詩情畫意的爭春圖,就在蜜蜂纓纓喔喔中,很有魅力地招惹著許多兒童在樹下玩耍,爬樹摘花,可那時對攀枝花身價知之甚少的我就知道采摘攀枝花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把采回的攀枝花辯經過分揀后煮熟用來喂豬,還知道它的的干枝干丫可以燒出熊熊溫暖,活的枝椏可以做圍欄,而那鮮綠的葉子可做然料又可以積造農家肥。至于攀枝花的許多用途那是后來才慢慢知曉的。曾記得孩童時代的我,每逢攀枝花盛開的季節,無論讀書與否只要有空就背上背籃,拿上廉刀抬上竹竿到那開滿鮮紅的攀枝花樹下撿那些自動掉落的花瓣。耳傍不時飄楊著無數蜜蜂吼勞動號子的聲音,地上的落花檢完了,就用竹竿敲打樹枝或直接爬到樹上采摘,不一會兒,一背籃攀枝花就采滿了,然后就背著收獲,背著喜悅高興地回家了,這種采花的日子回想起來還十分有趣。
而今,隨著綠色食品的招人喜愛,攀枝花的身價倍增,用途也越來越廣,攀枝花已不在僅僅是豬的食糧,而是走進了城市,走上了餐桌,攀枝花的表皮纖維已被人們加工成了枕頭,墊辱,走進了商店,進入了平常百姓之家,攀枝花的樹干還可加工成蒸子蒸出來的米飯香味可口,可以說攀枝花全身都是寶,除此之外它還可為揮汗如雨,辛勤勞作的莊稼人遮風避雨抵擋烈日,為防風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為綠化美化家園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讓孩子們的游樂多一種方式,多幾串笑聲,多幾幅天真無邪的燦爛面孔,同時還可為故鄉的農民朋友額外收獲一點點兌換醬油味精的小錢,遺憾的是,故鄉的攀枝花并非成林成片,而是依希可見,并且越來越少。物以稀為貴,正因為攀枝花的稀少在人們的心目中才顯得珍貴,人們不僅盼望它的花早些開放,更盼望它的花期開得更長,并由此對攀枝花加以保負。是呵,攀枝花從不向人類討要一粒肥,一飄水,不挑選土地的肥沃,不計較山勢的陡峭與平坦,默默的萌芽,生長,開花,結果,并不斷地滿足人類,心甘情愿地為人類奉獻全身。這就是故鄉的攀枝花。
棠梨花
我的家鄉是一個多見樹木少見人的彝族山鄉,那里的棠梨樹很多很大。每年=三月間,棠梨花盛開,滿山遍野象站滿了“雪人”似的。由于棠梨樹多,嫁接的梨樹果木樹也特別多,我們村也因此而得名-----花果園。
還是孩童時代,我就跟阿媽上山采過棠梨花,采回的棠梨花只要經過一定的加工便可食用,吃起來還真有山珍的味道。棠梨花吃法很多,除了煮吃、炒吃外還可伴與面粉做成大餅吃,我就吃過阿媽做的棠梨花大餅。那時棠梨花雖然拿到城里也能賣成錢,可從沒人拿去賣,都把它用來當飯吃,充饑。
隨著棠梨花一年一季的開花,結果、凋謝,我也離開了大山,告別了我曾經采摘過的棠梨樹。到了城里,棠梨樹不見了,棠梨花也沒有了。無論是家庭小宴,還是朋友宴請,雖然餐桌上有豐盛的美酒佳肴,但我總覺得還缺少點什么?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一家餐館的桌子上終于又吃上了棠梨花,這一次我覺得棠梨花確實別有一番風味,味道與眾不同,因而我吃得很香很甜,好象從未有過的感受。一陣風卷殘云,盤底露了出來,這餐飯雖然過去了很久很久,可我直到如今,心中那漫山遍野的“雪人”始終無法消失
山泉
聽奶奶說:“我還沒出世時,在我的家鄉有好多股山泉,那時村里人口不多,山上森林茂盛,山泉的叮冬聲隨處可聞,即使是旱天,人們也不用為吃水放愁。“
可從我董事起,隨著人口的增多,生態環境惡化,就未曾領略過故鄉山泉悅耳動聽的歌聲。記得在我幼小的時候,經常攆著媽媽過溝上坎到很遠很遠的地方挑水。記得我挑第一擔水的時候,曾罵過祖宗為什么選擇這樣的環境安居,為此我摔過勾擔、砸過水桶,但這種發泄始終也無法改變眼前的現實。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農村經濟有了很大發展,家鄉的面貌也發生了喜人的變化。通過自籌資金和上級部門的支持幫助,大家投工投勞,終于接通了自來水,把幾里外的山泉水又引回了村。從此,桃水路上的咒罵聲被嘩嘩的流水聲和人們的歡笑聲所代替,人們再也不用為挑吃水放愁了,那根曾伴隨著我渡過好幾個春秋、又被我摔過的勾擔,如今已被收藏了起來,雖然時隔好多年,但有時只要我看到那根勾擔,我就會想起故鄉的山泉,那叮冬作響的泉水聲好象又浮現在我的眼前。
小站
自從成昆鐵路建成通車哪天起,故鄉村落背后就設立了一個功能齊全,人員不多的小站。
故鄉的小站之所說她小,是因為它坐落在一個小山包上,而且僅有兩條鐵路線。平時除了中午和下午有兩趟慢車和偶爾的交匯車在小站上稍作停留外,就再也沒有別的車在此“休息”了。每當火車一走,小站就又恢復了寧靜。
孩童時,我曾多少次獨自一人跑到小站上,目送那一列列南來北往的火車,而且不知有多少次還萌發了走出這冷靜的小站,走出這大山,去看看外面那精彩世界的想法;甚至走夢囈中我都在呼喚“等等我,等等我,讓我也同你們一道遠行”。等待中我一天天長大,讀完了小學考入了縣一中,又進入了州府讀書,直到我參加了工作,每一次的離家我都是從小站上出發,久而久之我以小站產生了濃厚的感情。我覺得我的人生是從小站上開始起步的,我的童年是在這故鄉的小站上慢慢消失的。當我在一次來到小站的時候,恰逢每月一次的“列車商店”進站,這列車商店是鐵路部門為了方便鐵路職工的購物需要而開行的,每月只來一次,而來一次每個站只作短暫停留,“列車商店”里的貨物是應有盡有,價格適中,既方便了鐵路職工,也方便了鐵路沿線的老百姓,每當這一天小站上就是一次趕集。除此而外,每當客車停靠時,昔日空曠的景象早已不存在,而今卻顯得擁擠不堪,站臺上上下下的人流中,除了鐵路工人還有更多的是當地的農民。他們當中有抬,有桃,有背,他(她)們要把自己收獲的冬早蔬菜,農副產品運出了大山,換回了農藥,化肥,優良品種和鈔票,不難想象,這小站已給故鄉的人們帶來了生機和活力。我仔細一看,就連那些八,九歲的小女孩,小男孩,也端著剛從樹上摘下的樹瓜,西紅柿和那些還有余熱的煮雞蛋,煮玉米在小站上吆喝叫買。原來,故鄉的人們在商品大潮的沖擊下,觀念也發生了變化。
熱風徐徐,那沾著故鄉氣味的風從龍川河岸飄來,吹拂著我的頭發和衣衫,吹拂著我依戀的心,也吹醒了我多年的夢幻。暮地,遠處傳來了火車的轟鳴并且越來越響,我又該隨我的夢而去了。再見我的故鄉,我無論走到那里我不會忘記我起步的地方—故鄉的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