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莉
這個周末,是成都難得一見的好天氣,空氣中散發著陽光的氣息。于是與朋友一同前往都江堰聚源鎮的中國西部文化藝術廣場參加“2014聚源.國際藝苑提名展”畫展活動,以一名圈外觀者對繪畫的認知來感受藝術的美雅趣。
看畫展的過程內心是非常愉悅的,當百余幅精品畫作展現在我們眼前,由視覺到感覺到理解與認同,心靈總是會在某一時刻震動、吸引,甚至不愿離開舍畫而去。整個畫廊很是安靜,觀者都專心致志地看著,欣賞著。
我被一組蛋彩畫《花間香欲》吸引了,整個畫面結構舒朗,畫風透著浪漫,筆法細膩委婉,溫情深意浸透畫面,淡雅、脫俗的三幅畫讓我這位欣賞者充滿無限遐想,“滿眼落花多少意”——花間定有故事,那里傳遞著熱情,傳遞著關愛,傳遞著信心!對于畫者,面對所畫的“滿眼落花”,會不會印證“若何無個解春愁”,在熱情、關愛與信心中有否一人懂自己,復雜情緒誰知曉,是孤獨寂寞還是滿懷憧憬希望;而對于我這位欣賞者,是否畫的意境正切合我的心境,用自己的心境來賞畫,讓畫著我之色彩。再看畫者名——甘濤,有了一種想要認識他的沖動。
展出的畫作都讓我眼前一亮,有一組反映小橋流水、古鎮風物、彩船游河的,真是詩情畫意,趣味盎然,只有山水游樂之趣,以物觀物,故不知何為我何為物,大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無我之境。《松》這一組布藝油畫我也很喜歡,筆觸之下誠懇敦厚的情致,親切平和的風采,畫中流露出的意境之雅趣,想那自然之物在畫者的筆下相互關系又相互限制,材料求之于自然,畫中的趣味也必遵于自然,實則理想家亦寫實家也。但朋友說畫得太滿了,因我是畫藝圈外人,對畫藝可謂不懂,也就沒說什么。
其實,在欣賞作品中,我所能感知的,也都是用欣賞文學作品的眼光來看的,用樸素的文學情懷來審視美和欣賞美的,因為相信,在文與畫兩者間應該有異曲同工之妙處,古人不是說“自古詩畫不分家”嗎,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繪畫藝術同樣需要呈現一些確定性的東西,比如畫的主題、形式、形象、色彩、比例等。不管怎樣,藝術總是來源于生活且又高于生活,最終返真于生活之中,在畫者的人生積淀中,在“理想”與“寫實”中,凡人瑣事,往事悠悠,歲月匆匆,有多少生活場景清晰如昨,又有多少理想情懷需要畫筆一抒,使其所畫之境合乎自然,所造之境鄰于理想。
走在畫廊中,感覺不管是哪一種畫,水粉畫、刀刻畫、鄉間風景油畫、蛋彩畫等都自然的流露出一種情與雅。想古時嚴羽《滄浪詩話》提出,可“以禪喻詩”,建立了以“興趣”為重心的審美特征,以“入神”為極致的審美標準和“沉著痛快”的審美趣味為一體的美學思想體系。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提出了“詩無疆”,標舉“境界說”,其實在繪畫藝術的領域也可“藝無疆”,如同寫人狀物,素淡有味,這味兒就是在其筆觸下的毫不藻飾的雅趣,在于真正的生活體驗,在于個性抒發及心靈的解放中生發出真正怡情悅性的心境,可謂高潔的志趣,而非附庸風雅。
一組組的畫如一篇篇的美文,一首首的詩歌,賞來讓人恍然夢醒,那些生活中千姿百態的絢爛,大都歸于平淡,在畫的布置畫的題材中所產生的優美宏壯與運筆使墨及神、韻、氣、味所產生的古雅美感,都在淡中見雅,在淡中見趣,在淡中見情,每一個畫家都用自己的風格來抒發心情,傳遞畫筆所蘊含的感染力,發自真心,發自真情,不虛偽、不做作,自然純樸,清新可人,給人啟示,是畫者用藝術的目光在追尋希望,追尋美,追尋人生的真諦!
走出畫廊,天空依然晴朗,溫柔的日光潤著臉龐,蓋碗茶的清香溢滿心田。在朋友的引薦下,終于見到了甘濤、張國忠、邵軍等畫家。這十九位本土畫家,雖然都很普通,但都來自于一群熱愛藝術、熱愛陽光、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自由藝術家。在緊張的工作之余,在喧囂的生活間隙,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他們悄悄回歸到藝術的領地,回歸到自己精神的家園,靜靜地用心去感受和體味生活。他們告訴我,生活需要多樣化,清閑的工作就像一個陷阱,人一旦困于其中,便會消磨了理想和意志,時間一長就會難于自拔。
這不禁讓我想到王國維用三句言情話相思之句以表達“懸思——苦索——頓悟”的治學三重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用情感堆積的醞釀期來表達做學問或成大事業者,先要有執著的追求,明確目標方向,并了解事物概況;“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說明對事業、對理想要有執著的追求,忘我的奮斗;“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指在經過多次挫折,多年磨練之后,就會逐漸成熟起來,就能豁然領悟,功到自然成。真沒料到,在文學與繪畫之間,在美學與態度之間,竟有著如此多的相似與相存之處。
這群本土作家,為使自己的藝術生命長青,使自己的藝術獲得生存的土地,盡管他們來自不同地域的個體,卻又是有著共同的審美和價值取向的群體,一方面他們以各自的創作顯現著自己的個性;另方面他們又以自己的創作形成整體陣容,共同組成了四川繪畫創作姹紫嫣紅的百花園一角。
此行既洗塵,又交友,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