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芳
摘 要: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思想廣泛傳播,出現了專門宣揚佛教的“釋氏輔教之書”之一的劉義慶的《宣驗記》。書中“因果報應思想”、“觀世音顯驗”、“敬佛奉法得福報”、“不敬佛奉法者受懲”、“佛教故事的運用”等內容都明顯體現了其宣佛的思想,為佛教在當時的宣傳起到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宣驗記》;釋氏輔教之書;宣佛思想;因果報應
[中圖分類號]: B9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0--01
佛教東傳,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了較廣泛的傳播,佛教思想觀念逐步為世人所接受,并融入到志怪小說的寫作中。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第六篇“六朝之鬼神志怪書”中說的:“釋氏輔教之書……遺文之可考見者,有宋劉義慶《宣驗記》,齊王琰《冥祥記》,隋顏之推《集靈記》,侯白《旌異記》四種,大抵記經像之顯效,明應驗之實有,以震聳世俗,使生敬信之心,顧后世則或視為小說。”《宣驗記》便是典型的“釋氏輔教之書”。
一、《宣驗記》的創作背景
劉宋時期,佛教大規模發展,引發了佛經翻譯高潮。各種記述佛法感通、高僧事跡、闡發佛理的論、傳、記、志也紛紛出現。
《宣驗記》的撰寫者劉義慶晚年皈依佛教,與一些高僧交往頻繁。據梁慧皎《高僧傳》記載:“有天竺沙門僧伽達多、伽羅多等,并禪學深明,來游宋境,……受臨川康王請,于廣陵結居。”又有唐法琳《辨證論》卷三《十代奉佛上篇》載:“宋世諸王,并懷文藻,大習佛經。每月六齋,自持八戒。篤好文雅,義慶最優……麾下將士,咸使誦經。著《宣驗記》,贊述三寶。”當時佛教文化的昌盛,劉義慶與其交往甚多的僧人通力合作,完成了中國小說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宣驗記》。
二、《宣驗記》蘊含的宣佛思想
1.因果報應思想
佛教傳入中土后,三世與因果報應的觀念與中土固有的善惡果報觀念相融合,很快被中土人所接受。在六朝時期的志怪小說中,因果報應的觀念也便成為創作的一大主題,記載了許多因果報應故事。
《宣驗記》中關于因果報應的記載也較多。大概是遵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模式來撰寫,主要是寫現世報,即此生造孽,此生受到報應。如“沛國周氏”條中的周氏由于在幼年的時候殘害幼小的燕子,種下了惡因,在周氏有了自己的子女之后,惡報便來了,其子女都是啞巴,這便是《宣驗記》中宣揚的“惡有惡報”的體現。
2.觀世音顯驗
六朝時期,社會動蕩,人們生活不安穩,總希望能出現奇跡,得到救助。觀世音救助的題材正好符合當時人們的心理需求。
《宣驗記》中有不少條目涉及到觀世音救難的,如“車母”條、“沈甲”條、“高荀”條、“毛德祖”條等,主要體現在崇尚佛法者可以脫難免災。一般的故事結構大概是這樣:主人公即將面臨滅頂之災,或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有的遇到追殺,有的遭遇大火,有的得重病,有的面臨死刑,而在此時,主人公只要口念觀世音,無論在何時何地,觀世音便會顯靈,助這些遇難者轉危為安,化險為夷。觀世音救難的描述赤裸裸地將佛法之廣大表現在人們的面前,雖然故事過于簡單,形式過于呆板,但對于身處困境又需要希望的百姓帶來了寄托,有利于佛教思想在平民中的宣揚。
3.敬佛奉法者得福報,不敬佛奉法者受懲
《宣驗記》既然是“釋氏輔教之書”,理所當然要宣揚佛法無邊,因此其中有不少“敬佛奉法得福報,不敬佛奉法受懲”的例子。
魏晉南北朝時期,八關齋儀式盛行。《宣驗記》記載八關齋的條目較多,主要從兩個方向展開,一是奉齋者得福,二是破戒者得咎。“鄭鮮”篇是得福報的例子,鄭鮮雖然命短,但通過持齋奉戒,最終壽命得到了延長。另一方面,破戒者也得到了相應的懲罰,如“天竺有僧”篇,由于前世偷食破戒,今生只能是做牛以乳相饋來消除前世所造之罪,體現了八關齋的重要性,同時也體現了敬佛奉法的重要性。
《宣驗記》還記述了不少不信奉佛法而受到嚴重懲罰的例子,包括不遵守對佛的承諾而受罰、對佛像的不敬,不信佛者疾死。例如“吳主孫皓”條中,吳主孫皓將尿澆灌在佛像頭上,而后陰囊腫痛,求醫不得反而更痛,宮中有人篤信佛者便問孫皓是否求佛,旁邊婇女便提醒孫皓尿佛像之事,孫皓警醒,將佛像供奉并認錯,從而當夜病便痊愈,從此,受五戒,供養眾僧,一心向佛。《宣驗記》通過描寫蔑視佛者而受到懲罰的例子,讓人們相信佛法之厲害,從而達到宣佛的作用。
4.佛教故事
佛經中有著大量的故事、寓言、史詩等文學作品,這些作品都極具奇異色彩,與當時人們的求“怪”心理相吻合,便被當時文人引入到志怪小說中。在《宣驗記》中,“鸚鵡救火”條便是如此,該條講述的是鸚鵡通過沾濕羽毛灑水救火,從而感動天神為其滅火的故事。從內容情節上看,該則故事似乎沒有蘊含佛教色彩,但實際上,在三國時期的康僧會譯的《舊雜譬喻經》中記載著一則情節基本相同的故事,而《舊雜譬喻經》出現在《宣驗記》之前,由此可見,《宣驗記》幾乎是原文引用佛經里面的故事。
《宣驗記》雖然其敘事之簡單,故事不大生動,少有情味,但釋氏輔教之作,大率如此。《宣驗記》中的宣佛思想確為佛教在當時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魯迅.魯迅全集·古小說鉤沉[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2]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M].北京:中華書局,2010.
[3]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
[4]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5]王偉強.佛教與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D].陜西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