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放生
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29日審議通過《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核心內容是對部分央企負責人不合理的過高收入進行調整。有的央企老總認為,自己管這么大的資產、這么多人,理應跟相應規模的民營企業老總拿同樣的薪酬。
其實,這沒有可比性。央企負責人是由政府委派帶有行政級別的管理者,并沒有完全承擔市場風險,企業的損益與他們的利益未完全直接掛鉤。這就是俗稱的“腳踩兩只船”,一邊拿著企業的高薪,一邊享受著行政級別和待遇,并可隨時回到政府序列任職。《方案》限制這部分人的薪酬是有道理的。
從表面看,央企負責人薪酬會在新政作用下相應下調,似乎會影響他們中一些人履職的積極性,但《方案》也明確,通過市場化選任的央企負責人將不受新制度的調節。
實際上《方案》在倒逼央企市場化改革,哪位管理者想拿高薪,可勇敢地走出行政序列,接受市場化聘任,或向該方向邁出一步。
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麥伯良,是一個把自己從體制內“開除”的人。他通過競聘被董事會任命為公司總裁,脫離了行政序列,拿到了市場薪酬。2013年麥伯良的年薪為869.7萬元,不僅是當年央企總經理薪酬之最,也是當年所有上市企業總經理薪酬之最。當然,麥伯良在享受市場化薪酬的同時,也需承擔相應的風險,如果他干得不好,董事會可以隨時把他辭退。而目前的國企領導人哪個這樣做了?
并不是所有央企都適合走市場化道路,但麥伯良的例子適用于競爭性的國有企業。對于那些壟斷型和公益型央企,自然要實行政府委派,薪酬由政府限定,其終極目標是“兩只腳都踩在一條船上”。市場薪酬和行政薪酬,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央企負責人薪酬改革也并不是“一刀切”,需要通過劃分企業類型來進行管理。其改革似可沿著三條路徑進行。
第一條路徑,行政任命、行政薪酬。壟斷型和公益型的國有企業,其經營范圍具有壟斷性和公益性,經營活動在政府的保障下進行,這類企業的高管應由政府任命,其薪酬也應受到政府的嚴格監管和限制。
第二條路徑,完全市場化薪酬。這條路徑適用于競爭性行業的央企,其產權結構進行了市場化改制,真正實現了出資人到位,經營層全部由市場選擇,承擔市場責任和風險,沒有行政級別,因此薪酬可市場化。
第三條路徑,部分行政薪酬。這類央企雖屬競爭性行業,但由于企業當下未完成產權結構改革,沒有完全市場化。因此,其管理層還是由政府任命,具有行政級別,也不完全承擔市場風險。他們的薪酬仍受政府監管和限制,但最終目標是向市場化薪酬邁進。
市場化薪酬改革是央企高管薪酬改革的重中之重,因為國有企業中,競爭性的企業所占比重最大,約為70%以上。
在2006年,國務院國資委曾在十幾家央企試點央企負責人市場化薪酬改革。當時僅拿出部分職位進行市場化選聘。但整個經理層中,如只有一個人拿市場薪酬,其他人仍由政府限定薪酬,他就成了“羊群里的駱駝”,左右為難。這項改革最終不了了之,原因就是改革不配套。由此可見,《方案》出臺切中時弊,正當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