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奇平

哈佛大學南門上,有一個不顯眼的豬頭,是傳說中的秘密組織標志。這個組織,象骷髏會一樣對外秘而不宣,是哈佛精英的聯系紐帶。豬頭門頭南邊,對著一個長長的過道。與明媚的陽光照射在豬頭上不同,這個過道始終籠罩在陰影里。進入陰影后,我緊趕兩步,追上走在前面的段永朝,趁他看見豬頭前,告訴他另一個“秘密”。我說,我已經思考了幾年,現在我斷定,互聯網思維起源于哈佛,具體時間是1933年。
老段驚訝地望著我。我總是向他兜售各種穿越版的“大話”和“戲說”,這回有所不同。我說,我不是開玩笑,是認真的。我說這話,是因為1933年出版的《壟斷競爭理論》,源于哈佛大學畢業生張伯侖的博士論文。它第一次集中討論的差異化到底經濟還是不經濟這樣一個基礎理論問題,并在理論經濟學中形成了體系。這個問題,我認為是互聯網思維中,管“所以然”的核心概念,其它概念都是這里派生的。
差異化,看起來不起眼,與它并列的概念有許多,為什么我獨把它當作核心概念?我認為,目前百度百科、互動百科上用來描述互聯網思維的概念,如免費、極致、低成本、便捷、參與、用戶至上、個性化、體驗……大多是經驗性的,是站在產品經理這個極低層次總結出來的,用我跟老段講的話說,叫“不上檔次”。還有一些概念,如去中心化、扁平化、社交化、開放……之類,還只是處在體系保護帶上,達不到核心層。至今沒有任何一個概念的“級別”,達到內核級。差異化是唯一一個已經處于理論經濟學內核的概念。尋找互聯網思維的硬核,自然就追到了豬頭門里邊。
概念為什么還有“級別”一說,弄得好象官本位一樣呢?其實,概念的“級別”不同于官員的級別,它代表的不是權力的大小,而是拉卡托斯用來判斷科學革命進步程度的“內核-保護帶”標準。經驗之談有其優點,就是貼近實踐、甚至實戰,但缺點在于“見小”,它很難超越具體公司的商業招術,在個人發財致富之外不具有大用處,不能成為人們大范圍配置社會資源的共同知識?;ヂ摼W在理論上、政策上目前還很邊緣化,與缺乏硬核不無關系。
與之相比,差異化這個概念,更接近互聯網這棵大樹的根。哈佛人是在均衡這個硬核水平上談問題的,因此比產品經理深刻。離開了均衡這個基本面,互聯網思維就無異于江湖方術,成了耍小聰明和投機大全。這些概念會存在許多從產品經理角度看不出的漏洞。比如,極致本身是好的,但從經濟學角度看,還要比較極致的成本與收益是否合算。離開成本談極致,就不全面,不能讓經濟學家信服。又如,低成本也是對的,但工業化思維也強調低成本,光說低成本不附加增值條件,就會把互聯網理解為打價格戰,又偏離了互聯網思維的正道。你說互聯網以用戶為中心,但工業化也會說顧客是上帝。等等。其次,差異化既適合微觀,又適合宏觀,既適合經濟,又適合社會。凱恩斯持的是工業化思維,他講得出增長、就業與貨幣這些宏觀上的道理,但網上各種百科上定義的所謂互聯網思維,講不出宏觀上的道理,一股小家子氣。難不成只有過家家需要互聯網思維,換成大一點的事就不需要互聯網思維了?比如,差異化如果導致GDP下降,它還經濟不經濟?再說,“百科”版的所謂互聯網思維,只講得出天下大亂的道理,講不出天下大治的道理。舉例來說,“自由取決于稅”是工業化思維,但能不能說明不靠稅,又不大亂的治理體系應是什么?
說了互聯網思維這么多“壞話”,不是因為不贊同互聯網思維,恰恰相反,我比誰都更早、也更愿意用互聯網思維來思考21世紀網絡生存的問題。只是,我不贊成互聯網思維的庸俗化,而主張在內核上用心,差異化這個硬核的水很深,比如,為什么小農思維也講差異化,但它是不經濟的呢?為什么有了互聯網,差異化又變經濟了?不對這些問題進行深思,就無法對準時代精神的焦點,就散光了。
我們一路聊著,終于來到了哈佛南門豬頭前。老段和我臨時做出了一個決定:不進哈佛了,改去哈佛的書店。因為與走馬觀花相比,追隨智慧對我們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