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
摘要: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實現高校內涵式發展的必然選擇。而唯有進行教師教育改革,才能培養出滿足社會發展需要、教育改革需求的教師。教師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務,就是打破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的“隔閡”和“壁壘”,通過多元主體的協同創新,來建構教師教育區域發展合作共同體。在教師教育發展轉型的攻堅階段,探索出一條特色的、行之有效的地方師范大學教師教育人才培養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地方師范大學 人才培養 協同創新 必然選擇 實踐路徑
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實現高校內涵式發展的必然選擇。以教師教育為辦學特色的地方師范大學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就是培養一支能夠“扎根地方、學習地方、服務地方”的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而唯有進行教師教育改革,才能培養出滿足社會發展需要、教育改革需求的教師。教師教育改革是一個由師范大學、地方政府、中小學校多元系統共同參與,人才培養、理論研究、制度設計、政策實踐多個領域協調推進的系統工程,并涉及到教師培養、準入、培訓、考核等一體化環節的全過程。教師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務,就是打破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的“隔閡”和“壁壘”,通過多元主體的協同配合、結構優化、發展創新來建構教師教育區域發展合作共同體,在教師教育發展轉型的攻堅階段,探索出一條特色的、行之有效的地方師范大學教師教育人才培養的實踐路徑。
一、協同創新的內涵
協同創新理論源于協同理論,強調創新主體的互動聯結、資源共享和共同發展。“協同創新”是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中心的研究員彼得·葛洛最早給出定義,即“由自我激勵的人員所組成的網絡小組形成集體愿景,借助網絡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狀況,合作實現共同的目標。”根據彼得的定義和追溯協同創新理論的發展脈絡,我們可以將協同創新理解為:為實現共同的目標,各創新主體突破壁壘,相互合作和配合,整合和匯聚資源和創新要素,深度合作,充分發揮各主體的優勢,激發創新要素活力以獲取外部效應。協同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個靜態樣式與動態機制相統一的過程,是人、財、物、技術的深度整合,是溝通、合作、融合、轉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協同是貫穿始終的必備手段,創新是各要素優化整合的最終目的。
約占高校體系中95%的地方高校,是助推區域社會發展的重要生力軍。地方高校只有傾力促進區域社會發展,才能有效推進自身的發展。因此,地方師范大學作為地方高校的重要類屬劃分,其協同創新更應以知識增值、科學技術進步為核心,通過學校內部各部門或各主體、高校之間以及高校與地方政府、行業組織、社會科員機構或是中介機構等主體之間以實現一定科學研究和創新實踐為共同目標,投入各自優勢資源,通過觀念的共享、實踐平臺的共建和保障機制的共融,進行深入合作和資源整合的過程。基于高校協同創新具有一致性、持續性、開放性、多元輻射性等特點,高校在進行協同創新建設時,一定要保證和堅持各利益相關主體的目標要契合、內容要融合、結構要彌合、資源要整合的建設發展方向。
二、協同創新:地方師范大學教師教育人才培養的必然選擇
(一)社會的發展需求
1.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要求
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多元化的發展階段,高等學校“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促發展”的辦學方針成為社會共識。高等學校必須通過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建設四大職能的發揮,提高自己對服務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能力,在服務中求得政府的保障和支持,求得用人單位的檢驗和認可。然而現階段,由于“小部門”思想導致教育資源分散,產、學、研嚴重脫節,部門條塊分割、界限分明,產生嚴重的內耗,沒有形成相互支撐滲透的人才培養體系,使學生知識視野狹窄,實踐技能削弱,融會貫通和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喪失,更談不上創新。創新人才的培養關鍵在于實踐。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與其他科研院所、政府、基礎教育學校等部門的聯系較少,雖有部分專業在科學實驗、實習,技能實訓等方面有所涉及,但合作層次較低,學生實踐鍛煉環節缺失,這都成為制約我國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瓶頸。這意味著,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不能成為推進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強勁動力。
2.頂層設計的選擇驅動
2011年4月24日,胡錦濤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的講話中提出:“要積極推動協同創新,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項目引導,鼓勵高校同科研機構、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建立協同創新的戰略聯盟,促進資源共享,聯合開展重大科研項目攻關,在關鍵領域取得實質性成果,努力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做出積極貢獻。”首次提出了“協同創新”的概念。為進一步貫徹落實講話精神和推動高校“協同創新”理念的深入運行,教育部在2012年發布的《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中著重提出要“提升高校自主創新能力”和“實施重大建設項目”,對“推進協同創新”做出了詳細部署,并正式實施以推進協同創新為核心內容的“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即“2011計劃”。隨后,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以更有力、更明確的筆觸標定:“提高原始創新、聚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注重協同創新。”這一系列有關于協同創新的綱領性文件的出臺和解讀,為提高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促進高校多元、開放、動態、可持續地發展,提供了戰略層面的基本依據和實踐運行領域的引領保障。
(二)地方師范大學自身發展特點
1.自身系統運行需要
首先,地方師范大學辦學的重要目標是提升教師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教育競爭力,這是一個不斷發展和提升的過程。然而,由于高校屬于典型的資源依賴型組織,尤其地方師范大學更是受到地理位置、區域資源、經濟、技術和文化等環境的影響以及自身辦學定位的制約,要想以“自立門戶”的發展態度來進行學校的建設是不具備實施可行性的。必須變“單打獨斗”式為“群策群力”式的路徑選擇,整合與優化資源,才能夠實現地方師范大學內涵式、開放式發展愿景,這就具有了協同創新與發展的復雜性質。
其次,地方師范大學在進行教師教育人才培養的發展系統中存在一些基本要素,包括人才要素、信息要素、知識要素、技術要素、資本要素、市場要素、政策要素和管理要素等。地方師范大學要建立多層次文化要素,在實施與發展的過程中,上述構成要素的平衡性是不斷變化的,存在“破”和“立”交互更迭的階段性特征。也就是說,系統中的各種要素隨系統的發展而變化,但各種要素變化的程度存在不一致性,在一定的階段會達到某種程度的平衡,但在新的階段,新的問題、矛盾和沖突也會隨之出現,產生新的不平衡性。因此,需要將各要素優化配置,協同整合,實現教師教育人才培養系統的利益效果最大化地發揮。
2.教師教育改革需求
教師教育改革是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為價值目標,其有效推進涉及到師范大學、地方政府、中小學校三個子系統。這三個子系統在推進教師教育改革中的角色和職能各有不同,但彼此之間互為依托,缺一不可,呈現出明顯的多元系統性和協同共生性。師范大學是教師教育改革的具體實施機構,其教師教育人才培養范式的轉變,需要師范大學謀求地方政府的保障和中小學校的支持;同時中小學校組織更新、教師專業發展和繼續教育以及學生學習成就提升也需要師范大學的智力支持;地方政府是教師教育改革的統籌協調者,主要負責為師范大學和中小學校提供資源的補給、政策信息的支持和行動調控能力的支撐;這種相互需求為大學、地方政府、中小學校協同創新提供必要性。
與此同時,教師教育是一個涵蓋教師培養、準入、培訓、考核等多個環節的一體化過程。這些環節彼此之間具有的明顯的整體性、協變性和共生性,各環節緊緊相扣、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構成一個完整的教師專業發展鏈條。這就要求教師教育改革必須對各環節進行統籌考慮,并構建起各環節之間的協同創新機制,并將上述各環節科學統合,納入真正意義上的協同創新體系,以實現各環節理念、目標、內容、方法的結構化、層次化、系統化。
最后,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需要協同創新。師范生的培養是教師專業化的起點,其“培養模式改革既要考慮社會發展對人才的整體需求水平,又要考慮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質和一般規律,還必須考慮基礎教育發展對教師素質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教育院校綜合考慮諸多因素,并在其主導下,形成各參與主體之間的協同創新機制,使教師教育人才培養得到全方位的支持。
結合社會發展需求和地方師范大學發展特點綜合考慮,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必須由過去單純和單一的學校行為向學校行為、政府行為以及教師個人行為三者融合的方向轉變,必須鼓勵和支持師范大學——地方政府——中小學校的協同創新,實現教師專業一體化發展。
三、協同創新:地方師范大學教師教育人才培養的實踐路徑
提高地方師范大學教師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和造就拔尖創新人才,不僅需要廣博的文化基礎,多學科的知識積淀,寬闊的學術視野,思辨的學術氛圍,還需要民主平等的環境打造和多個場域的實踐鍛煉。這樣的人才培養環境和條件不是某一個學院和學校能夠營造的,也不是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所能夠提供的,必須通過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協調改革、教育領域內和教育領域外各方共同努力,協同創新才能生成。因此,地方師范大學應根據地緣優勢、辦學特色,秉持協同創新的理念,以“更新觀念、創新機制、打造平臺、營造氛圍”為驅動,通過教師教育區域聯盟的建立、教師教育學術共同體的構建以及教師教育資源共享平臺的搭建,實現優質資源的互補共享,創新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一)教師教育合作發展共同體的區域聯盟
目前,我國教師教育體系形成了以獨立設置的師范院校為主、綜合性高校辦師范為輔的開放大格局,全國百余所師范院校和部分綜合性大學承擔了教師教育工作。但教師教育整體上仍然在“院校”里打轉,與地方政府和基礎教育一線的銜接和合作還只是偶爾為之,十分有限,也沒有進入到辦學理念的層面上。只有與區域環境和社會各方面的創新能力相協同,探求自身的發展目標與方向并進行創新決策的管理,才能真正達到協同創新發展的實際績效。教師教育合作發展共同體區域聯盟的建立,為師范生提供了穩定的實習、見習機會,使他們在實踐中更加了解基礎教育,熱愛基礎教育,為其成長為優秀教師和教育家奠定堅實基礎。聯盟組織既是聯盟內地方師范大學的實習基地、實踐基地、研究基地、服務基地,又可以成為國家教師教育改革和創新的試驗田,真正實現學校與學校、學校與地方政府、大學與基層教育、城市與農村教育的互動,教師教育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制度設定和政策實踐等領域的合作,促進了資源共享,共同推進了教師的專業化進程,增加了地方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協同創新的整體能量和輻射效應,推動教師教育在區域和行業中走向聯合,促進地區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是大勢所趨。
(二)教師教育學術共同體
在協同創新模式框架構建的基礎上,我們還應在內部結構層面進一步“精雕細琢”。
首先,地方師范大學應充分整合聯盟內教師教育優質資源,從學校實際出發,成立了教師教育發展中心,充分挖掘本校教師教育專業的優勢和特色,建設一批具有明顯示范效應和帶動作用的特色專業建設點;同時通過組建各類跨學科、跨專業的教學中心,進行跨學科教育平臺建設,使不同學院、不同學科的教師一起突破學科專業壁壘,以整體組合的課程構建代替界限分明的學科分類課程,為學生帶來信息含量大、綜合性能強的知識結構,從而有效地促進創新人才培養。
其次,作為區域聯盟的核心智庫,應該有效提升區域輻射能力和運行協同創新機制。可以通過開展教師教育專業發展專題講座、教師教育實踐教學研討會、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經驗交流會等,在實質層面上組建聯盟內教師教育學術共同體,為協同創新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撐和動力支持。
再次,開展合作推廣項目。注重加強與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之間的深度交流合作,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原則,加強與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之間的人員交流與往來。充分發揮地方師范大學作為省級骨干教師培訓基地和“國培”“省培”基地這一有利條件,在對教師進行培訓的同時,請優秀的一線教師走進大學課堂,讓廣大教師教育專業學生增加對基礎教育教學的感性認知和實踐經驗,從而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型的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改革實踐體系,培養一批優秀的、實干的“教師+技師”——“雙師型”教師隊伍,促進教師隊伍從原先的知識型、傳授型向智能型、創新型、全能型方向轉化。
(三)教師教育資源共享平臺
教師教育合作發展共同體的區域聯盟應充分發揮聯盟內地方師范大學的學科優勢和辦學特色,滿足國家為基礎教育培養優秀師資的要求,依托現代化的教育信息技術,搭建教師教育資源共享平臺,拓寬教師教育合作交流渠道,建立多層次、多級別、多功能的教師教育網絡系統和教學支持系統,共享和共建一批在教師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和在職教師繼續教育中起重要作用的網絡課程資源、網絡輔助課程資源和優質自主學習資源,強調將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教師教育課程設置的有效整合、課程教學方式方法的融合。同時,還要將其建成一個學生伙伴相互之間交流的交互與反饋系統,將其建成學生向指導教師匯報與請教的咨詢平臺,從而實現線上、線下靈活轉變,自由切換。
四、結語
作為地方師范大學,結合學校自身辦學特色和未來發展愿景,我們應該堅定地將“扎根地方、學習地方、服務地方”作為地方師范大學教師教育人才培養的指導思想,將提高教師教育人才培養質量作為學校改革和發展的核心任務,將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作為教師教育實踐的基本宗旨。樹立科學的、健康的、可持續的高等教育質量觀,堅持教師教育人才培養規模和質量的統一,堅持“大學——地方政府——中小學校”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區域協同創新,整合資源、聚集能量、靈活機制,走出一條以“目標一致、質量提升、資源共享”為核心的精細化、內涵式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趙英.協同創新:教師教育改革有效推進的必然路徑[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12,(03):144.
[2]李祖超,梁春曉.協同創新運行機制探析——基于高校創新主體的視角[J].中國高教研究,2012,(07):81-84.
[3]喻江平,王思明.協同創新視角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研究[J].內蒙古社會科學,2013,(07):151.
[4]趙英.協同創新:教師教育改革有效推進的必然路徑[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12,(0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