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詩龍等
摘要: 兒童期是人生發展的一個關鍵時期。為兒童提供必要的生存、發展、受保護和參與的機會和條件,最大限度地滿足兒童的發展需要,發揮兒童潛能,幫助兒童克服與解決成長過程中的困惑和問題,將為兒童一生的發展奠定重要基礎。旨在通過樂悠悠大世界項目的建立、運行以及對其所開展活動的研究,同當今兒童成長與發展環境的現狀相銜接,并在社會工作視野下,研究兒童服務問題,提出一系列相應對策
關鍵詞:兒童 社會工作 問題 對策
兒童的健康成長關系到兒童自身的發展、家庭的和諧、社會的穩定乃至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但在兒童期人生發展的這樣一個關鍵時期,各種各樣的潮流、文化,通過互聯網等大眾傳播媒介,在社會上廣泛傳播,嚴重影響兒童的成長的環境。處在變革環境中的兒童社會化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許多新的情況和問題。大致分為普遍兒童問題和特殊兒童問題(殘疾兒童、留守兒童和遺棄兒童等)。根據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0~14歲兒童人口超過2.2億,約占人口總數的16.6%,其中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占農村兒童37.7%,占全國兒童21.88%。
兒童服務是指保證兒童健康成長發展,家庭、學校、政府、社會機構和大眾傳播媒介等各個方面,對兒童的服務。對特殊兒童的服務除了以上幾方面還包括對單親家庭子女、孤殘兒童的生活保障、身心輔導等。
一、當前我國兒童成長存在中的問題與分析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更是國家的未來。但在現實中,兒童仍然在身心健康、教育、安全等方面存在著“成長的煩惱”,亟待解決。
(一)普遍性問題
1.生活照料方面。由于受計劃生育等相關政策影響,現在小型家庭核心化在中國社會占主導地位,但是家庭的兒童生活照料功能卻在逐漸外移,兒童的生活照料多依賴于祖輩或者幼兒園、托兒所等社會機構來完成。在農村,多數留守兒童與祖輩共同生活。據調查,照顧留守兒童的祖父母平均年齡為59.2歲,受教育程度絕大部分為小學文化程度。造成一些留守兒童處于無人監管、自行其事的狀態,容易侵害他人或受到侵害,比如被拐賣兒童中,流動兒童居第一位,留守兒童居第二位。
2.教育方面。第一,教育功利化。功利性教育是指拋開對人的心靈、理性的培養,過分看重實用性的唯意志主義傾向明顯的狹隘教育。關注成名成家,忽視如何做人,不顧孩子的成長規律,忽視孩子的內心訴求。第二,教育應試化。應試教育是指以應付考試和為高一級學校輸送新生為目的的違反教育科學規律的一種教育模式,此種教育模式嚴重束縛學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使孩子喪失興趣,嚴重阻礙了孩子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的發展。
3.心理健康方面。兒童本身處在身體發育的重要階段,其安全、社交、自我實現等層次需要具有極不穩定性,多種因素的綜合很容易出現同一性危機以及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情緒表現為恐懼、焦慮,不愿上學等。二是行為表現為離群獨處,精神不集中,過分活躍,有暴力傾向、逃學等行為。三是生理表現為頭腹部疼痛、惡心、嘔吐、厭食或貪食甚至全身不適,而軀體檢查及實驗室檢查又沒有軀體疾病。南京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兒科主任醫師唐洪麗則指出:對于兒童的心理問題,如果不及時干預會引起嚴重的心理和精神障礙,影響兒童適應社會的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學業成績,給家庭和社會帶來負擔。
(二)特殊性問題
兒童的特殊性問題,一般針對特殊兒童群體,如留守兒童群體、殘疾兒童群體(棄嬰)以及青少年犯罪群體等。
目前,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新舊兩種文化、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之間相互碰撞,帶來社會上部分群體經濟、心理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失衡,嚴重影響相關特殊兒童群體,導致其原有的支持性系統的功能喪失,出現一系列問題。比如我國目前有6102.55萬農村留守兒童,它們面臨親情缺失、學習失教、生活失育、安全失保等相關問題,這嚴重影響孩子們的健康成長。 總之,當代兒童在教育、生活、心理、社交等方面存在一系列普遍性問題,同時也存在眾多的特殊性問題。因此,通過兒童社會工作和社會服務的開展,使家庭、學校、社區、NGO和政府對兒童社會化進行積極的引導,幫助孩子們快樂、開心地成長。
二、社工工作視野下介入兒童問題的相關對策
樂悠悠大世界堅持將“培養兒童良好個性品質、促進兒童健康人格發展”作為工作的目標,圍繞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社會能力培養、早期教育、素質教育、身體和心理健康教育等領域,開展多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項目。密切結合少年兒童成長成才的要求,精心設計和組織開展多項立意深遠、內容鮮活、形式新穎、吸引力強的實踐活動,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兒童社會工作服務道路。具體對策如下:
1.新機制——構建社會工作服務兒童的長效機制。首先,加強與大學的合作,大力培養社會工作專業性人才,推進機構人才隊伍建設。其次,我們可以考慮在學校、兒童醫院以及社區建立兒童服務中心及心理咨詢室等服務機構,為兒童、老師提供直接的幫助。同時對兒童及其監護人、以及學校老師進行觀察,做跟進的計劃與安排,以促成孩子的健康成長。
2.新平臺——構建為兒童服務的資源共享與合作平臺。政府是家庭、學校、社區與NGO連接的中心點。在兒童的社會化過程中,政府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幫助服務兒童機構健康發展,做好一個守夜人的角色。另外,樂悠悠大世界等非政府組織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學校相互鏈接,綜合運用各種社會資源,共同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構建一個各方資源共享與合作共贏的新平臺。
3.新主體——NGO參與兒童服務。首先,NGO應加強自身建設。如應加強組織內部建設,使組織行為規范化、透明化;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吸納更多的社會工作、心理學和管理學等專業人才;接著在教學、開展活動過程中,不斷提升組織的公信力。其次,NGO應接受政府的監督,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堅持公正經營,公開競爭,自負盈虧。總而言之,NGO與政府應步調一致,攜手促進社會的發展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
4.新理念——教育理念的融合。首先,政府應該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同時將五常與社會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貫穿與教學活動中,讓我們的孩子開心的學習。其次,我們也應該寓教于樂,運用兒童社會工作的方法和理念,從兒童的實際需要出發,認清兒童有特定的思考方式,以達到幫助兒童健康發展的目的。
三、研究總結
兒童的健康成長關系到兒童后天的發展、家庭的和諧、社會的進步以及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應該在正確的理念和原則指導下,開展兒童社會工作,從而推動兒童的健康成長與發展。
總而言之,政府、家庭、學校、社區(農村)與NGO(非政府組織)應五位一體,攜手并進,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兒童發展實際、以兒童為本的社會工作服務模式。
參考文獻:
[1] 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輔導教材編寫組.社會工作實務.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10,2.
[2]陳鐘林.對社會工作介入兒童問題的研究反思[A].第二屆中國社會工作論壇暨第五次內地與香港社會福利發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4.
[3]薛素珍,柳林.兒童社會學.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