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鳳云
摘要: 小學階段是人生成長的重要階段。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直接關系到小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所接受的教育的開展效果和提高程度。因此,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既是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現實需求,更是擺在廣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心理健康 德育 教育職責
小學階段是人生成長的重要階段。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直接關系到小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所接受的教育的開展效果和提高程度。因此,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既是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現實需求,更是擺在廣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務。由于當前我國教育的“指揮棒”方向沒有變,考核學校、教師工作業績的導向性指標沒有變,學校教育不得不仍以智育為主,德育、美育、體育為“副”,特別是在心理素質、社會文化素質方面的教育明顯滯后。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生的成長速度嚴重不匹配是目前學校教育最大的短板,因而出現了一些適應環境能力差、心理承受力弱、高分低能等現實問題,尤其在網絡、媒體迅猛發展的今天,各種負面影響從來沒有這樣廣泛、深入、全面地充斥在廣大青少年周圍,心理健康教育已不再單單是停留在“滯后”這個層面上,而是形勢緊迫、亟待加強。
一、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據有關調查,當代學生在對待學習的態度和處理與同學、老師、親屬、社會關系上存在較為突出的問題,近30%的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如任性、嫉妒、自私、偏激、自卑等。由于學生的不正常心態引發的各種行為失當,甚至過激犯罪等現象時有發生,這不但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發展,甚至危害到了家庭和社會。因此,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心理素質,應該成為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得到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同時,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還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聯起手來,共同承擔起教育的職責,不使教育有缺失。
二、加強小學心理教育的具體措施
1.家庭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父母(親屬)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每個孩子的生活都是從家庭開始的,家庭既是孩子的主要生活場所,更是他的第一所學校,家庭成員中的每個人都是這所學校的“教師”。這所學校和教師既有其他學校和教師無法替代的親情,又有家庭成員間在知識儲備、教育方法、品德修養方面的差別,而這些差別,必然會造就孩子不同的個性差別和品質特征。家庭教育影響的烙印,比孩子任何時期所受的教育來得都要深刻和長遠,特別是小學生正處在心智發展的關鍵期,家庭的影響無時無刻不在左右著孩子的成長足跡:衣來張口、飯來伸手的孩子會形成對家庭的過度依賴,好吃懶做,不懂得關心別人;經濟條件差,疲于溫飽的孩子會自卑怯懦,向往富裕生活使他們特別敏感,過于在意別人的評價,自卑進而做事沒有信心,甚至發展為仇富心理;家庭長期不和的家庭會使孩子形成倔強、內向或者急躁、自棄的性格;單親家庭中的孩子,由于家庭不完滿,孩子會感覺到愛的缺失,缺乏安全感……所以家庭教育不當,是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還有很多家長把培養教育孩子的責任全部推到“學?!保òǜ黝惤逃龣C構、輔導培訓班),2013年3月31日《焦點訪談》欄目曝光了一些幼教機構的所謂“啟蒙教育”,很多家長把剛出生二三個月的孩子花“重金”送過去,說是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這些家長“如此重視孩子啟蒙教育”的背后,是對孩子的極端不負責任和教育職責外推的潛在思想。家庭和諧、父母之愛,是每個孩子最先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兒童成長過程中,這個階段的教育是其他任何教育都無法替代和不可跨越且沒有機會彌補的。
2.要加強教師培訓,轉變教育觀念,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優越性,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要關注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加強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培訓。教師要積極調整教育教學思想,不斷更新知識,用豐富的知識、健全的人格、樂觀向上的處世態度影響和感染學生,要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的標桿和楷模。由于種種原因,學校教育還存在很多不足:片面追求升學率,重課內教學,輕課外教育;重尖子生,輕后進生等現象還不同程度地存在;教育教學方式單一,許多學生對學習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甚至視課堂為牢獄,視學習為苦差事;而一些教師忽視學生心理特點,在教育學生時采用不當的方法,體罰與變相體罰甚至心罰學生,損傷學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學生產生孤獨、自卑的心理。因此,要在學校開設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教育。教師應該在學校的統一指導下按照不同學齡段、不同學智程度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多樣性、趣味性和針對性,要避免走知識教育的老路,把孩子從一個學習的環境引到另一個學習的環境,并在新的學習環境中重復制造新的“后進生”。
3.要加強社會教育,社會要擔負起社會的責任,營造全社會關注教育的濃厚氛圍
社會是每個人的社會,孩子是我們每個人的孩子,我們生活在社會上的每一個成年人,都應該擔負起教育的職責,這與我們的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沒有關系,而在于責任心。“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石俱黑”。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帶給孩子正能量、正思維,而一個烏七八糟的社會環境只會引導孩子走歪路、邪路。社會教育其實很簡單——看到孩子聚眾打架要去勸止,商店不向孩子出售煙、灑,飯店不向孩子提供酒水,網吧不為了幾毛錢容留孩子上網打游戲,等等。這不是簡單的行為干涉,更重要的是對孩子心理上的干預,等于在學校和家庭之間構架起有效的監督網,補足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間的真空,給孩子一個完整的教育環境。所以,社會教育是我們對下一代應負的責任,在更多的時候,只需要我們付出自己的良知。
三、結語
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長期、復雜、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傾注更大的心力,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注,需要持之以恒,更需要科學的方法和積極的態度。
參考文獻:
[1] 張付生.用愛心呵護他們稚嫩的心靈——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幾點做法[J].新課程,2011,(01).
[2]蔡迎春.播種快樂 收獲幸福——區域推廣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的一點做法和思考[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6,(06).
[3]孫其萍,殷麗.班主任工作中針對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解決對策[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