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娟 賀春保
【摘要】高等教育迅速發展,多校區辦學已成普象,團建工作也由此產生了諸多問題。本文從多校區含義入手,對多校區高職學生團建工作特點、面臨的問題與困難進行分析,并據此提出工作新模式。
【關鍵詞】多校區;團建工作;探析
21世紀,我國高等教育事業步入迅速發展的階段,許多高校積極拓展辦學空間,興辦新校區,多校區辦學已成為普遍現象。以我校為例,2013年9月鏡湖校區正式啟用,標志著我校正式步入多校區辦學時代。目前學校有梅山、鏡湖兩校區,這開拓了學校生存發展新空間,滿足了學校進發展需求,提升了學校競爭優勢,但也引發了新的問題,如何做好兩校區學生管理工作,如何推進校園文化建設,探索多校區團建工作模式已成當前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多校區大學的含義及特點
指具有一個獨立法人地位,但有兩個及以上地理位置不相連的校園的大學。國內高校多校區辦學,通常呈兩種特點:整合型多校區,將有關高校資源進行整合,以提高辦學規模和效益;擴張型多校區,在原有老校區基礎之上建立新校區,形成多校區局面,我校為此類。
二、多校區高職學生團建工作特點、面臨的困境
每個校區都有相對獨立的學生管理模式和團建工作特點,可開展各有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但實際工作中也出現了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
第一,校園文化活動存在組織難度大和均衡公平難的問題。
校區之間距離少則幾公里、多則幾十公里,對校園文化活動的組織和開展帶來了困難。其一,校區之間溝通不順暢、人員組織不便利,使得校園文化活動組織難度加大。其二,大型校園文化活動(十佳歌手大賽、社團文化節等)因受到活動場地、參與人員等限制,一般在主校區舉辦,很難均衡公平。
第二,影響學校整體團建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各校區資源分配和發展基礎不同,影響團建工作效率和效果,主要體現在團的宣傳教育、制度和隊伍建設上。學校工作重心在主校區,各學生管理機構人手不充裕,新校區大多采用輪流值班方式,校級學生組織主要分布在主校區,因此新校區團的宣傳教育和團的建設很難跟上。新校區又大多處郊區,周邊環境差別較大,所以管理模式、工作方法和團的建設也有異于主校區。
第三,校區之間資源不平等,活動整合有難度,團學工作進度不一。
不同校區間教學環境、生活環境和活動空間不同,資源分配存在差異,對整合團學工作、活動提出了新的挑戰。主校區活動場地設施齊全,開展活動便利。而新校區,前期建設只滿足了學校教學、師生住宿需求,團學工作活動場地未能及時跟上,對學校整體活動開展不利。
第四,不同校區對校園文化的認同和繼承存在難度。
各個院系形成了有各自特色的校園文化,不同校區的校園文化顯得明顯不同,我校新校區只有一個院系,既帶去了院系自身的文化,又吸收了高教園區的特點,形成了新的校園文化。新校區因遠離主校區,如果不加以宣傳、教育和引導,他們對主校區的校園文化必定會逐漸淡化,這大大提高了校區間對校園文化的認同和繼承難度。
三、多校區辦學格局下學校團建工作新模式
我建議從以下五個方面探索多校區辦學格局下學校團建工作新模式。
第一,注重政治理論和知識學習,全面提高團員青年思想政治意識。
宣傳教育是團建工作的重要方面。較完善的宣教體系,能有效促進校區間對校園文化的認同和繼承。其主要內容在于全面提高團員青年的思想政治意識,而團支部是關鍵。因此,要加強對團支部的建設,尤其是其制度建設,這是其開展工作的保證。完善的團支部制度,有利于活動健康科學有序開展,保證工作執行有力。
第二,注重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不斷強化共青團工作職能。
多校區學校共青團工作不能照搬以往經驗,要充分認識校區間社會、育人、生活環境的異同,形成一套新的團建工作指導意見。學校要有統一的團建工作模式,也要有各校區的特色,做到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結合。
第三,注重團干的培養,充分發揮其作用。
素質高、業務熟、隊伍穩的專業化團學干部隊伍,是做好團學工作的關鍵。學院共青團在加強對專職團干部的培養外,還要發揮輔導員、班主任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營造良好育人環境,為學生成長成才服務。同時,要發揮學生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讓學生真正做到“三自”,鼓勵和引導學生組織開展形式新穎、內容豐富的活動,使學生團干隊伍真正成為推動學校團建工作的骨干力量。學校共青團要精心選撥各類學生組織負責人,強化對學生團干的培養,加強其教育,發揮其先鋒模范作用。
第四,注重共青團網絡陣地建設,牢固樹立現代管理理念。
為提高信息的時效性,學校共青團要加強網絡陣地建設。各校區團組織要充分利用OA、局域網、微博、微信平臺、QQ群等新媒體,使信息發布及時、流通順暢,彌補校區間距離帶來的不良影響。要搞好共青團微記者隊伍建設,及時將活動信息發布,在意識形態上加強對團員青年的引導。
第五,注重校園文化品牌的創建,形成新的校園文化建設格局。
多校區下校區間要加強交流、加強合作,營造既能傳承傳統校園文化又有各校區特色的校園文化格局。要把積淀下來的品牌校園文化打造成精品校園文化,并在校區間做好傳承和發展。要堅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學生喜聞樂見”的原則。對于學生參與性高、活動效果好的校園文化繼續加以繼承和發展;對活動組織難度大、學生參與性低的活動要及時分析,找出對策,必要時可舍棄。
兩校區團建工作是我校共青團目前工作的重點和難點。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我們要找好著力點和突破口,創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能力,推動我校共青團工作的更好開展。
參考文獻:
[1]劉海波、謝仁業.多校區大學管理的若干理論問題及分析框架[J].教育發展研究,2001,(8)
[2]李凱、魏旭嬌.新時期加強高校團支部工作探析[J].欽州學院學報,2008,(6)
[3]張向菊、林琳.多校區辦學團學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西北醫學教育,2008,(4)
[4]王震.多校區高校團建工作淺析.學理論,2011年32期
本文為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工作項目《多校區高職團建工作探析——以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項目編號111000210610613014)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