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燕
1941年,西南聯大化學系教授曾昭掄率領由大學生組成的“川康科學考察團”赴涼山彝區考察。他們從昆明向北沿怒江而行,順利渡過怒江到達西昌,準備繼續向彝區行進時,卻聽到了來自官方和私人的種種勸告:“安全無保障,建議繞道行。”原來,由于歷代大漢族主義迫害少數民族,強悍的彝族同胞要見機報復,很多漢人進入彝區后都會無故失蹤。
這天,他們正小心翼翼地趕路之時,一個學生突然急匆匆地跑過來,神色慌張地對曾昭掄說:“曾先生,不好了,彝族的幾個同胞要來把我們擄去當‘娃子(奴隸)了。”這個學生話音一落,其他學生們立刻緊張起來,只有曾昭掄教授仍氣定神閑。“曾先生,你不相信我的話嗎?”這個學生疑惑地反問。“沒有,你一向不喜歡說謊的。”曾昭掄微笑著回答。學生接著說:“那你為什么不趕快采取措施呀。”曾昭掄心平氣和地問:“剛才你看到了什么?”“我看到有幾個彝族人手里拿著刀聚在一起,一定是在商量怎樣抓住我們。”學生回答。曾昭掄斂了神色,認真地說:“只說你看到的,別把你的猜測加進去。”學生愣了片刻,頓時羞愧地低下了頭。后來,他們才知道,那幾個彝人拿著刀只是在商量如何對付一頭野豬,絲毫沒有傷害他們的打算。這之后,學生們不由地對曾先生更加敬佩起來,“只說你看到的”也成為了他們交際中的行為準則。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很容易把自己的主觀猜測和看法與事實弄混,與別人交流時,習慣把看到的和猜測的一起說出來,而這樣表達出來的內容很可能與事實完全相悖,更會使自己與他人的交流增加障礙,甚至產生不解和誤會。“只說自己看到的”則能有效地避免人際間的誤會,讓自己變得更理性,更讓人信賴。(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