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憲華 李成龍 崔傳文
【摘要】高職院校目前占據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由于高職院校大多是近年來剛剛組建的,實力不強,底蘊不足,社會認知度不高,在高考體系中,被分配的生源質量較低,為高職院校的教學和學生管理帶來了較大的挑戰。高職院校的管理體制因襲舊有體制,難于自拔,師資難于循環流動,校企合作難以有效實施,也是高職院校短時間內難以達到國家和社會期望的原因。
【關鍵詞】教育;高職;發展;體制
高等院校肩負培養人才的責任和使命。1996年,全國人大通過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從法律上確定了高職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的地位,由此也拉開了高職教育發展的序幕[1]。近年來,在人才需求多元化背景下,國家教育部積極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高職教育日益成為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各類職業技術學院蓬勃發展[2],至2011年高職院校的數量達到1276 所,占普通高等學校總數的60%;招生數為325 萬人,占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總數的47.7%,高職教育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3]。
然而,高職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地位不高,社會認知度低,與國家和社會的期望存在較大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高職院校的辦學層次和質量的提高還需較長的時間
高職院校多是從中職院校升格發展而來,特別是2002年以來,高職院校呈爆破式發展,民辦院校也大量出現,魚龍混珠,重量不重質,整體在社會上形成了不好的名聲。雖然國家和部分省份通過評選示范性高職院校、骨干性高職院校等手段,以求提高高職院校層次,但因體制和社會認知原因,收效有限。
各省對高職院校定期進行的教學水平評估,對檢查高等院校的辦學水平,督促高等院校提高辦學質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無可否認的是,大多數短時間內誕生的高職院校底蘊不足,實力不強,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達到高標準的辦學要求,況且對于民辦院校來說以贏利為目的,沒有充足的資金支持。
2.高職院校的生源質量不高,為教學帶來了困難
高職院校的生源招錄在高考填報志愿序列中排在本科院校之后,生源質量不高,甚至大多數的中低層次高職院校幾乎等同于不設分數限制,只要有意愿上學就可以。由此,造成高職院校的學生素質處于最低層次,且參差不齊,對教學組織和學生管理造成了莫大的困難。
3.高職教育思路雖明確,但非短時可實現
職業教育以技能教育為主。《教育部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教職成[2011]9號)指出“當前職業教育仍然是我國教育事業的薄弱環節,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在專業、課程與教材體系,教學與考試評價等方面仍然存在脫節、斷層或重復現象,職業教育整體吸引力不強,與加強技能型人才系統培養的要求尚有較大差距。”這與高職教育披的是職業教育的皮,而流的是學術教育的血有關,其原因有四:
(1)高職院校管理體制多繼承自計劃經濟時代,也多繼承原有的本專科教育體制。雖國家和省級管理部門都出臺了取消高等院校管理者的行政級別的規定,但是由于公辦院校的最高管理者大多來自政府的行政部門,實質上仍然帶有行政級別,這就使得取消行政級別的規定在當前來說形同虛設,學校管理帶有極強的官場氣息,具有一定的封閉性,與市場經濟的要求存在脫節。且由于高職院校的社會認知度較低,造成了大多數的高職院校有強烈的升本欲望,管理上向本科院校的學術教育靠攏。
(2)高職院校的教師基本來自以學術教育為主的本科院校畢業生,缺少企業的鍛煉,無法熟知所教授專業職場內容,教學思路難于適應職業教育的要求。
(3)從企業引入師資存在困難。高職院校的師資待遇對高水平的企業人才沒有吸引力,且高職院校現有的體制對外引人才具有一定排斥性。在企業里具有高水平人才的年薪動輒百萬,最低也得十萬以上,大多數高職院校的薪資體制無法提供。高職院校的人員編制體制也是引進人才的主要障礙之一。
(4)高職院校無法有效與企業對接,培養的人才與企業要求存在較大差距。因體制和資金原因,高職院校辦校企的畢竟是極少數,即使有校企也無法顧及所有專業,且校企也有盈利考核,無法容納大量學生的實習。教育界早有共識,高職院校只有與企業有效對接,才能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且國家和教育主管部門出臺了大量的文件。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非易事。對勞動密集型行業,企業愿意接收實習學生,畢竟,當前勞動密集型企業缺少勞動力,且生產的產品價值相對較低,較易承受損失。然大多數行業不愿意接收毫無經驗的學生,主要原因就是不好管理,無法有效創收,無利可圖。由此造成,學校難以找到合適對口的實訓場所,且社會層面也較難接受學生進企業參加勞動,此類情況作為負面新聞被報道的眾多。
最近,國家教育改革有了新的方向,今后,中國將以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為突破口,對教育結構實施戰略性調整。改革將改善職業教育在中國教育體系中的不平等地位,允許出現高職本科,高職研究生,在招生體制上實現多樣性、靈活性,提高高職生源質量。希望不斷的改革能為我國的高職教育帶來新的生命力,使之真正成為我國教育版圖的半壁江山。
參考文獻:
[1]孫波.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方法芻議[J].學術探索,2012(3):177-179.
[2]王春鴿.淺談高職教學方法[J].商情,2012(16):208-209.
[3]郭梅忠.以學生為中心的高職教學方法[J].價值工程,2014(22):24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