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大代表陳偉才在全國兩會上關于電信運營商和商業銀行分享電信詐騙13%收益的發言,引發了社會輿論的廣泛關注。
據了解,陳偉才代表的提案有相當一部分內容來自福建省公安和法院方面的調查,為此新華社記者走訪了參與該項調查的有關部門負責人。
一張身份證能開數百張銀行卡 福建省公安廳刑偵總隊負責人對記者說,實施電信詐騙必須依靠兩方面的技術支持,即電信運營商和銀行,因為詐騙分子一是要打電話,二是要通過銀行卡轉賬和支取現金。由于上述部門忽視安全監管,給詐騙團伙實施犯罪、逃避打擊提供了可乘之機。
按照中國人民銀行頒布的 《銀行卡業務管理辦法》,個人申領銀行卡實行實名制,發卡銀行負有審查責任。
但記者調查采訪發現,幾乎所有電信詐騙案中,詐騙分子都是持他人身份證開設銀行卡,以及轉賬、取款,破獲一起案件通常能繳獲成百上千銀行卡,有時一張身份證就開設了數百張銀行卡。
這些年,銀行部門發售了大量非實名銀行卡,給詐騙分子轉賬、取款并逃避打擊提供了便利。據法院辦案人員介紹,詐騙分子一旦得手,幕后操控者只需在房間敲擊電腦,就可以通過銀行網絡系統將受害人資金分別轉賬、取現,或轉移到別的銀行卡。
銀行多開卡多獎勵,運營商分享通信費 記者請辦案人員分析,銀行和電信運營商如何分享電信詐騙的收益?
福建辦案人員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詐騙100萬元為例,詐騙分子是通過ATM機取現,而ATM機每天最多只能取款2萬元,為了快速取款,詐騙分子必須將這100萬元拆分轉賬至50個以上的異地甚至境外賬戶,再分別取現,每張銀行卡開卡費用是5至10元,每次轉賬和取款都有相應的手續費。
據公安部統計,2013年全國電信詐騙發案30多萬起,群眾被騙金額達100億元以上。
據悉,一些詐騙分子賬戶被公安機關凍結后,賬戶上還有不少資金,由于沒有抓到犯罪嫌疑人,這些資金實際上是由銀行在無償使用,福建省公安廳刑偵總隊相關負責人說,“目前,僅福建省就有幾千萬元這樣的資金。”
記者從業內人士了解到,不少銀行業務考核開戶數量,多開卡意味著多得獎勵。
另據分析,運營商獲取的詐騙收益主要是通信費用。據辦案人員介紹,“網絡改號電話每分鐘通話收費是1.5元至2元,詐騙團伙在境外通過網絡改號電話群撥境內用戶,產生大量通信費用分別由運營商以及二三級話務商分享。”
漏洞長期存在,問責機制缺失 辦案人員指出,電信詐騙反映的電信運營商和銀行安全管理漏洞長期存在,一直沒有得到改善,其主要原因是利益驅動和問責機制的缺失。
廈門勤賢律師事務所律師曾凌提出,人民銀行、工信部近年來一直強調落實發卡實名制,由于利益的驅動,一些銀行和電信運營商并未嚴格執行這一要求。
值得關注的是,監管部門如何履行監管職責,對不履行發卡實名制的銀行、通信運營商進行問責,以及追究違規開通網絡電話改號業務、不對境外網絡改號電話進行攔截的運營商法律責任?摘自《青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