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開始實施大規模的扶貧開發。“現在我國扶貧工作的主戰場和扶持的主要對象是832個片區縣和重點縣。”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王國良說。
目前全國幾乎3個縣就有一個戴著窮帽。王國良介紹,現在每個重點縣每年能獲得3000萬-5000萬元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還有一些專項轉移支付和專門的政策措施。
雖然實施了幾輪扶貧規劃,但是貧困縣的評定標準并沒有發生太大變化,另外,一些貧困縣認定和調整的透明度也不夠高,一些地方甚至數據造假。“有些貧困縣的發展水平反而高于非貧困縣。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一是貧困縣在確定過程中受地方政府公關能力等因素影響較大;二是一些貧困縣在國家的扶持下取得長足發展但不及時退出。”中國人民大學反貧困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貴坦言。
一位武陵山片區的貧困縣官員說:“這些年,國家對貧困縣的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等傾斜投入越來越大,不少項目縣里還不用配套,貧困帽帶來的實惠越來越多。”記者注意到,該縣要率先摘帽的新聞報道了好幾次,但時至今日,未見來真。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也坦言,貧困帽含金量比較高,退出沒好處,“所以重點縣干部群眾不愿意退,也不敢退。”
貧困帽戴上不愿摘,除了帽子含金量高,劉永富認為,更重要的是政績觀和考核體系問題,過去扶貧工作基本沒有進入考核體系,就算扶貧工作做不好,扶持政策好處還可以保留。鑒于此,中央要求,對重點縣的考核要由主要考核地區生產總值向主要考核減貧成效轉變。這就意味著減貧摘帽將成為重點縣黨政領導的主要政績。“指揮棒這樣一調整,將為主動摘帽提供強大的內在動力。”陸漢文表示。摘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