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杰
摘要: 對于閱讀價值的認識,家長也好、教師也好,認識得越來越深刻,閱讀越來越被重視。閱讀是學生學習的基礎,基礎教育的靈魂,是提高小學生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是打開小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在課外能廣泛地閱讀,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使課外閱讀成為學生內在的需求。但是,由于農村學生大多數家庭條件差,很少買書。不少農村學校缺乏資金,也不能建立一個像樣的圖書室,藏書少,僅有班級圖書角,沒有開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時間和空間,導致學生的課內外閱讀受到限制,達不到預期效果。針對農村的實際,要加強學生的閱讀,結合教學實踐感,認為利用網絡促進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一條很好的途徑。
關鍵詞:農村學校 閱讀教學 網絡資源
一本書就是一艘船,能帶人到遠方,到老師和家長帶學生到達不了的地方,閱讀可以帶他們到達。如果我們想把學生教育好,讓他們能學到真正的學問,而且學得比我們強,我想首先我們需要并且能夠做到的,就是加強學生的閱讀指導,幫助他們從學習熱愛讀書和怎樣讀書開始。蘇霍姆林斯基把課外閱讀比喻成“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進的風”,并提出了閱讀跟寫作緊密聯系的主張,認為閱讀給學習創造“智力背景”,要把握和實施“學習”和“課外閱讀”兩套教學大綱,即平常所說的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將課內閱讀學到的基本方法運用到大量的課外閱讀中去,使學生“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加強學生的閱讀實踐,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的確,通過大量閱讀,學生能感知豐厚的感情語言材料,增強語言沉淀,提高讀書能力,從整體上增強學生的語文素質,為他們今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尤其在農村學校中,由于受辦學條件、社會、家庭的影響,學生的閱讀水平不高、課外閱讀量少,導致口語交際能力、作文能力較低,極大地影響了教學效果。
現在,學校、家長也越來越重視閱讀,越來越重視閱讀對人一生命運的重要影響,針對孩子的年齡特點有計劃地提供書籍,讓孩子感受讀書之美,提高他們的閱讀鑒賞能力,讓他們養成熱愛閱讀的習慣,使閱讀成為他們接受終身教育的最好形式,這樣能夠影響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不僅要保證閱讀的量,同時保證閱讀的質,使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都能充分感受讀書之美,始終保持高品位的閱讀。但是,據許多針對農村兒童閱讀現狀的調查顯示,由于農村學生大多數家庭條件差,很少買書。不少農村小學缺乏資金,也不能建立一個像樣的圖書室,藏書少,僅有班級圖書角,沒有開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時間和空間,導致學生的課內外閱讀受到限制,達不到預期效果。要讓孩子與世界同步閱讀,我覺得,要消滅城鄉差別,首先要消滅城鄉兒童的閱讀差別。筆者一直工作在農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認為,針對農村的實際,要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利用網絡資源促進農村語文閱讀教學是一條很好的途徑。
學生對網絡世界是極其感興趣的,而網絡資源也是極其豐富的,如何將兩者完美地結合起來,促使學生更好地課外閱讀,是值得深入探究的。因此,開展網絡資源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是信息社會的呼喚,也是落實《語文課程標準》的需要,更是語文課程改革的必然趨勢。這種閱讀,要和語文教學、作文教學非常緊密地結合。在具體的利用網絡資源進行閱讀過程中,要特別重視引導學生。要讓學生在課外能廣泛地閱讀,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加強對小學生語文課外閱讀的指導,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引導其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使課外閱讀成為學生內在的需求。利用網絡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還能夠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能夠使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嘗試學科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研究素質和創新素質,豐富學生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語文素養。
一、閱讀要引領——教師 決定著學生的閱讀視野
如果要提升孩子的閱讀水平,首先,要提升教師的閱讀水平。我建議,教師可以多研究世界兒童文學史、中國兒童文學史,知道哪些是孩子必讀的兒童文學經典、圖畫書經典。其次,教師自身需要很大的閱讀量,這樣才能知道我們現在的經典書是什么、好書是什么,然后再把這些好書推薦給孩子。
二、閱讀要推薦——幫助孩子找到適合的書
實際上,所謂的分級閱讀,就是讓什么年齡段的孩子讀什么樣的書,也就是尊重兒童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然后讓他們讀能夠讀得懂的書,這就是最簡單的對于分級閱讀的一個表述。分級閱讀的意義在于提高孩子的閱讀效率,如3歲孩子就要讀3歲的書,這樣他能夠讀懂,讀懂才覺得有意思、好玩,如果我們拿很深的學術著作給孩子看,結果他看不懂,就會覺得沒有意思。讀懂,才會有閱讀效率。分級閱讀細化了孩子的閱讀能力,能培養孩子對書本知識的尊重,形成愛讀書、會讀書、讀好書的良好習慣。
三、閱讀要互動——教師和學生共同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強調了“平等”的師生關系和“對話”的教學理念。這里的對話,既可以理解為語言的交流,也可以理解為一種教學價值觀,它表達的是民主、平等、溝通、合作等含義。教師利用網絡開設熱線,讓學生進行學習討論或者開展個別輔導等,這樣的開放性學習,師生互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拓展了閱讀教學的空間。
四、閱讀要動筆——不動筆墨不讀書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要善于把所學、所感及時記在筆記本上,勤記筆記,豐富積累可記書的內容提要、原文中的麗詞佳句、心得體會等,這樣有助于積累語言、提高自身的思想認識和寫作水平。葉圣陶早就指出:“讀是寫的基礎。”讀是積累,寫是內化,讀與寫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就是這個道理。
總之,語文閱讀教學要注重的因素很多,只要我們能夠按照新的課程標準施教,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樹立新的教學觀,新的教師觀,新的學生觀,新的質量觀,新的評價觀,就能提高語文閱讀教學質量。利用網絡資源學習,是我們乃至世界的大勢所趨,在這個大趨勢面前,順應的,抓住了機遇,進入新境界;觀望的,失去了機遇,意味著落伍;抵制的,不但會落伍,還會被淘汰。但要時刻謹記適合的才是最好的!讓閱讀教學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得遵循適切性原則和服務性原則。讓“好鋼”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大教育信息量,拓展教育的時間和空間,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精神。這樣才能使閱讀充滿情趣,充滿智慧,快捷高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課程理念的更新.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2.
[2]語文課程標準教師讀本.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6.
[3]莫國興.農村中學的課外閱讀現狀及對策.基礎教育研究,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