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子書
高中地理教育,要求從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出發,構建體現現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學發展、適應社會生產生活需要。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全球問題以及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地理問題,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因此,地理教學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習結果,也要關注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行為的變化。
一、教學評價的背景
傳統的地理教學在課堂上以講授為主,重視地理知識和理論的灌輸,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而教學方式比較單一,呆板、枯燥,損害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降低了學習效果,學生無法提高地理實踐操作和運用的能力。而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學要求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強調學生的思考和創造,使得枯燥乏味的課堂變得生動活潑。通過師生和生生間的經驗交流取長補短,提高教學效果。因此在傳統教學中對地理學習的評價的弊端是強化了分數概念,忽視了過程評價;助長了死記硬背,弱化了主體意識。這完全違背了新課改的理念要求,所以教師也需要在新形勢下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新的教學評價才能符合時代的要求。
二、教學評價的功能體現
1、有利于指導有效教學。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是一個系統的過程,包含一系列環節,諸如確立評價目標和評價內容,設定評價標準,選擇評價方法并收集數據和資料,達成和呈現評價結論以及評價的反饋等。評價的各個環節緊密聯系,相互制約。評價的指導思想、內容和要求,對整個教學是一個導向,特別是公眾關注程度高的考試和評價,尤其是高考。近年來,地理學科的高考命題,強調對學生能力的考查,強調對知識的遷移和應用。具體表現為強調考查學生的空間判斷能力、閱讀圖表能力、聯系實際能力、整合信息能力等,這些要求直接影響到高三年級的地理教學,甚至整個高中地理教學目標的制定,以及教學過程中重心的偏向。因此,我們應該把握好教學評價的教學導向功能,為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服務。
2、有利于教師的發展。教學評價作為一種手段或方法,最主要的還是教師用來判定學生在教育變量上的變化。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它們應該包括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在學習中的變化。對這些教育變量的評價,并非一次測試與評價可以達到的。不同目的評價,有著不同測試的內容和測試方法與之相對應。因此,教師要實現對學生的全面評價,就必須具備駕馭教學評價這種手段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自身素質全面地、持續地提高。同時,教學評價本身也是對教師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反饋,教師可以從教學評價的結果中,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調整教學內容、尺度和方法等,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能力。
3、有利于學生的個性成長。作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堅持教育的追求和理想,把教育的公益性放在首位,堅持育人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理念。教育不能只關注升學率,而應促進每個學生的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其次,要在觀念上逐步讓教師、家長和教育行政部門認識到,全面評價學生有助于學生健康、全面發展,符合學生的長遠利益。要讓社會各界認識到,社會對人的要求正在變得多元化,全面發展意味著更強的適應能力,不是只有上了大學,才能成為人才。即使是選拔性的考試,其考試目的和考試內容也在向素質教育靠攏。最后,要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進行探索和實踐,提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教學能力,以事實證明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與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密不可分,相得益彰,全面發展不僅不會降低學生的學習成績,還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成為愛學習、會學習、愛生活、會生活的人。
4、符合社會效應。現在,教學評價不僅僅是學校教育過程中老師對學生的評價,現在也成為社會關心的問題。比如,一所學校在區級或市級統測中成績的排名情況,可以直接影響到社會對這所學校的看法,由此決定家長是否選擇這所學校為子女入學學校、社會對這所學校的關心和扶持程度、學校的辦學前景等等。再說學校內部舉行的考試,對于子女的成績、子女所在班級考試情況在年級的位次等情況,也是家長們最為關心的問題,這些同樣也影響家長們對學校的看法、對教師的看法。由此可見,社會對教育的認識很大程度上與教學評價相關聯。
三、教學評價的內容
1、知識技能的評價。知識和技能是地理學科學習的基礎,也是地理教學的一項主要任務。因而對學生地理知識和技能水平的考查與評價,應該是地理教學評價中經常使用的一種評價方式。這種評價又可以分為學習過程中的知識與技能的評價、終結性的知識與技能的評價;診斷性的知識與技能的評價;評定性的知識與技能的評價等等。測試的形式以筆試、口試為主。測試的內容以地理課程標準中規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重點;測試的要求以地理課程標準中對各部分內容規定的達成度為依據。對于評價試卷的編制,試卷的編制者應該根據測試的性質和評價的目的,規范進行。特別是過程性評價,其試題的設計應該更加強調對課程標準底線的把握,以及學生的學習現狀。同時,試卷應體現統一要求和個性差異相融合的理念,使得試卷更富有人性化,讓教學評價成為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一件平常事。
2、學習能力的評價。使學生掌握獲取知識和技能的方法,具備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是地理教學的更高要求。能力型評價重在考查學生遷移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這種評價既可以體現于知識和技能型評價的試卷中,也可以超越試卷,形式多樣。比如地理小論文的編寫。在完成有關環境問題的學習任務后,要求學生對自己周圍的環境或是通過上網查詢等方式來完成小論文的撰寫。看誰寫得最精彩。這樣考查,其效果未必比一張筆試試卷遜色。能力型評價可以更好使學生的才華得到展示。但評價的主觀性往往更加突出一些,但只要正確對待,所存在的一些問題會得到較好的解決。同時,在能力型評價的實施中,我們可以采取學生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與教師評價相結合的形式,使得評價更公開、公正,并且可以做到讓同學們在評價中發現問題、向他人學習、自我完善,使得評價過程成為一種更好形式的學習、提高過程。
3、學生的發展評價。發展性評價關注個體差異。每個學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質和生活環境,都有自己的愛好、長處和不足。學生的差異不僅指考試成績的差異,還包括生理特點、心理特征、興趣愛好等各個方面不同特點。這使得每一個學生發展的速度和軌跡不同,發展的目標也具有一定的個體性。發展性評價要依據學生的不同背景和特點,正確地判斷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及其發展潛力,為每一個學生提出適合其發展的具體的有針對性的建議。“成長袋”評價是發展過程型評價的一種較好的方式,其一是評價的內容可以多元,其二是評價的形式可以多樣。這種評價方式需要教師、學生合作進行,也可以請家長參與。檔案袋評價方式留給教師和學生的空間都比較大,教師可以針對各個不同的學生設計評價方案,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自行設計自我評價的內容和方式。教師應該很好地指導學生運用計算機等先進的手段,對“成長袋”進行有效管理,使得這種評價方法更加高效、規范和有序。
4、生活實踐的評價。俗話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把在學校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這才是新課改的新要求。而且在生活實踐中也是學生學習的又一種方式,也表明了學生學習的空間更加拓展,學生的學習資源更加豐富。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在日常生活中,學生會遇到很多書本上有或沒有遇到的問題。
總之,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我們應該運用和發揮好它的作用和功能,使得評價真正有利于學生的成長、教師的發展,使得評價與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