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美英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2-0067-02
語文教學肩負的任務不是單一的,但是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語言學習,是語言的理解和運用。(張志公語)只是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在課文內容上兜圈子,我們的閱讀課常常光講不練、只說不寫,也有的把寫作為點綴,這是造成語文教學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崔巒老師在全國第七屆閱讀教學研討會上明確指出:要實現閱讀教學的華麗轉身,和內容分析式的閱讀教學說再見!教師要由教教材變成“用教材教”,由教課文變成用課文學語言、用語言。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就文取材,安排隨文練筆,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語言實踐中,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從而真正提高語言學習的效益。
一、想象拓展,寫在文本空白點
課文中有許多放飛讀者思維的空白點,抓住這些空白點,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充實語言,書寫言外之意,體會言外之情,既能讓學生深層次地感悟理解文本,又能提高學生應用語言的能力。《廬山的云霧》中有這樣一段話:“廬山的云霧瞬息萬變。眼前的云霧,剛剛還是隨風飄蕩的一縷青煙,轉眼間就變成了一瀉千里的九天銀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風的白馬,還沒等你看清楚,它又變成了飄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我是這樣開展教學的:
師:作者是怎樣具體描寫“瞬息萬變”這一特點的呢?
生:作者寫云霧變化很快,一下子變成這個,一下子又變成另外的事物了。
師:從哪些詞語感受到它的變化快?
生:從“剛剛還是”、“轉眼間就變成了”、“明明是”、“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這些詞語感受到的。
師:通過你的朗讀來告訴我們廬山云霧的瞬息萬變。
師:僅僅有這幾種變化嗎?
生:廬山的云霧還有很多變化,從句子后面的省略號可以看出來。
師:會讀書的孩子還會關注小小的標點符號。廬山的云霧還有哪些變化呢?讓我們放飛想象的翅膀,用上“剛剛還是”、“轉眼間就變成了”、“明明是”、“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來模仿書上的句式把它寫下來。
生:剛剛還是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轉眼間就變成了一只齜牙咧嘴的猴子。
生:明明是一只展翅高飛的雄鷹,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變成了一條張牙舞爪的巨龍。
生:剛剛還是一只活蹦亂跳的小羊,轉眼間就變成了一位揮舞大刀的威武將軍。
生:明明是一座雄偉壯麗的宮殿,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變成了一片茂密的森林。
就這樣,學生用他們的筆把“平面畫”變為“立體畫”,使文本更加具體、生動、形象。這樣的練筆訓練,既擴寬學生想象的空間,又關注語言形式,做到虛實結合,提高了學習語言的效益。
二、聚焦情感,寫在心靈共鳴處
對于一些蘊含著濃郁人文情懷的課文,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在學生引起強烈共鳴時,教師相機安排隨文練筆,聚焦人物的情感,這時的練筆是學生在傾吐人物的心聲,是情動而辭發。以《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為例,這篇課文通過對彭德懷神態、動作、語言的描寫,表現了他不忍殺大黑騾子但又非殺不可的矛盾心理以及愛騾子更愛戰士,與戰士同甘共苦的情懷。文中寫殺大黑騾子的情節只有兩句話:“槍聲響了。彭德懷向著斜倒下去的大黑騾子,緩緩地摘下軍帽……”一位老師這樣執教這個片段:
師:槍聲終于響了,這兩句話背后藏著是一副副讓人心痛的畫面,自由讀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彭德懷的身體顫抖了一下,緩緩地摘下軍帽。他的雙眼仍然緊閉著,但淚水卻涌了出來,不停地往下落。
生:彭德懷緊閉著的嘴唇不斷地顫抖著,他多想痛哭一場,可是男兒有淚不輕彈,他把悲痛使勁地咽下去,咽下去。
師:咽下去的僅僅是悲痛之情嗎?
生:還有深深的愧疚和懷念。
生:無盡的自責與無奈。
師:是啊,字字都流淌著錚錚鐵漢的柔情、真情、深情啊!在大黑騾子倒下的那一刻,他仿佛聽到大黑騾子委屈地說:“主人,我為你立下了汗馬功勞,你怎么忍心殺我啊?”此時此刻,彭德懷有滿腔話語要對大黑騾子傾訴,同學們寫下他的心聲吧!
(生寫后交流)
生:我最親密的戰友,我忘不了你馱著小山似的糧食,累得“呼哧呼哧”直喘氣的情景;忘不了你馱著重病傷員,一步一步小心翼翼的樣子……你為革命做了多少貢獻,我怎么忍心殺你?可是,我又不得不殺你,因為將會有一個個戰士由于饑餓而永遠倒在草地上,為了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只好對不起你了……
生:彭德懷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說:“對不起,我心愛的大黑!對不起,我親愛的伙伴!為了戰士,為了部隊,為了長征,為了革命,我別無選擇!我永遠不會忘記你立下的汗馬功勞!你永遠活在我的心里!”
特殊的情境打開了學生情感的閘門,激發了他們的寫作欲望,一段段鮮活的文字從他們的筆尖流淌出來,彭德懷的形象得以豐滿,在練筆中也促使了語言實踐和情感體驗的結合。
三、模仿范例,寫在技巧遷移時
學習課文的表達方法是閱讀教學最為重要的內容。模仿課文范例也是提升學生語言實踐能力最有效的途徑。我們要充分發揮教材的典范作用,指導學生通過模仿遷移寫法,實現言語的規范,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駕馭能力。
在《黃山奇松》一課中,作者以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了玉屏樓前迎客、送客、陪客三大名松的奇特姿態,文中有這樣一段話“迎客松姿態優美,枝干遒勁,雖然飽經風霜,卻仍然郁郁蒼蒼,充滿生機。它有一叢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熱情地歡迎賓客的到來。……送客松姿態獨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長長的‘手臂,好像在向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別。”一位老師在學生品味感悟后,進行如下的教學:
師:比較一下寫迎客松、送客松、陪客松的句子,看看它們在寫法上有什么相同?
生:前面部分都是先寫奇松的樣子。
生:后面部分都是把它當作人來寫。
生:后面部分是作者自己的想象。
師:你們都有一雙慧眼。對,作者在寫法上都是先描寫奇松的姿態,再展開聯想,用比喻或擬人的方法寫出它們的“奇”。
師:除了這三種奇松,黃山還有很多姿態獨特的奇松。我們一起觀賞(師出示圖片:望泉松、接引松、蒲團松、探海松、倒掛松等)
師:請你們模仿課文中三大奇松的寫法,選擇其中的一種奇松寫一寫。
(生自由練寫。)
生:探海松懸在危崖上,茂密的枝葉向前傾斜,伸向山谷間翻滾的云海,好像一位探險家想要探明茫茫云海的無窮奧秘,又猶如一條蒼翠的蛟龍想要探取云海之物。
生:望泉松斜插在峭壁上,如同一位擎天巨人,濃綠的樹冠似綠色的云朵,斜伸向湯泉,它好像在好奇地張望,又像在欣賞湯泉的美景。
生:接引松屹立在山頂上,遒勁有力的枝干從懸崖的這邊橫伸出去,就像在懸崖間架起了一座綠色的天橋,等待接應觀光旅游的客人。
……
這樣以文本為范例,再借助圖片讓學生靠船下篙進行練筆,學生很快就能遷移應用,把各奇松描繪得栩栩如生。學生在描寫過程中,既對黃山奇松的“奇”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又實現了寫作技巧的遷移。
四、仿用語言,寫在內化重構中
要提高學生語言應用能力,首先要讓他們通過接觸、積累大量典范的語言材料,再在語言實踐中加以應用。語言材料的積累不只是語言現象的簡單記憶,還要經歷一個理解應用的過程。在仿用語言材料中練筆,是學生對課文語言內化、重新建構的過程,也是對語言材料的調適與重組。在教學完《全身貫注》一文時,一位教師設計這樣的課堂練筆:
師:描寫羅丹如癡如醉地修改雕像的那些語句極其生動,你能不能選用課文中的相關語句來描繪一下自己或同學全神貫注地讀書或寫作業的情景。
(生寫完交流)
生:黃瓊葉坐在窗前,捧著一本書全身貫注地看著。有時,她的眼里會閃著異樣的光,似乎書讓她明白了一個道理,令她十分興奮;有時,她會不時地癡癡地微笑,似乎看到了一個精彩的片段,令她產生共鳴;有時,她嘴里不住地嘰里咕嚕的,好像在跟書中的主人公對話……她越看越入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整個世界對他來講好像已經消失了。
加線部分是從課文選用的語句,學生在練筆實踐中仿用了這些精彩的語言材料,語言學習價值可見一斑。
如果我們的閱讀課都能讓寫不再缺位,收獲的將是是刻骨銘心的感悟,積淀的將是厚重的語言文字。“使用語言是一種技能,只有通過不斷地模仿和反復的實踐才能形成。”(呂叔湘語)我們要在閱讀教學中增強運用語言的意識,始終貫穿運用語言的實踐,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才能永遠走在春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