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春妍
【摘要】20世紀30年代的韓國正遭受著日本侵略,鄭芝溶用自己的萬丈熱情,譜寫出了鄉愁詩歌,他一直在尋找回家的路。
【關鍵詞】鄭芝溶;鄉愁
故鄉是所有人都向往的地方,是一個家園,一個愛的港灣的代名詞。對故鄉的愛戀是所有詩人、作家所必然涉足的主題,因為那里的一切都牽動了詩人的心。尤其是在戰爭爆發的年代,20世紀30年代的韓國正遭受著日本侵略,鄭芝溶有著家仇國難,他正值青年有著滿腔的熱血,萬丈的豪情。因此難免在詩中有著不忿和彷徨,更重要的是有著對“故鄉” 深深的思念和眷戀之情。這些感情的滋生,必然要有排遣的方式,而他選擇了用詩歌來表達內心的思念,都是以冷靜的,節制的感情去書寫自己的篇章。當時詩人還很年輕,鄭芝溶留學日本,在那里度過了他的大學生涯,1932年才回到家鄉。遠在中國的詩人卞之琳,身處動蕩、激變的時代也懷著愛國情懷,對自己的家園有著無比的眷戀,深深的情感。在詩人僅有的5個月的日本之行中,他以中國赤子之心曾寫下《尺八》①。
韓國現代文人的詩作中也有很多以“故鄉”為素材的文章。這當然與個人的經歷有關,同時與當時社會的歷史背景有密切的關系。韓國近代正值殖民地時期,那時的文人對故鄉的關注當然是很自然的事情,因此在他們的詩作中具有明顯的故鄉喪失的普遍性。韓國近代文學中,故鄉和民族史有關又與近代社會的異化不無關聯。對故鄉主題的研究從金起林開始,之后有更多的學者對這一主題進行了考察,而且從20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中期寫故鄉的作品日益增多。鄭芝溶的思鄉詩歌中《故鄉》和《鄉愁》這兩首代表作,顯示了一種回歸和失鄉意識。也正是《鄉愁》這首詩使鄭芝溶成為了韓國現代詩的頂峰。《鄉愁》是1923年鄭芝溶離開家鄉到日本留學之后寫的作品,而《故鄉》是1932年鄭芝溶回到家鄉后寫的。韓國詩人鄭芝溶在《故鄉》中出色地描寫了刺骨般的悲哀,這種悲哀也就是離鄉者再也無法回鄉的生命經驗:“心不擁有自己的故鄉/漂浮著遠離港口的一片白云。”
《鄉愁》1927年發表在雜志《朝鮮之光》65號上,當時的鄭芝溶在日本的同志社大學留學,身處異國他鄉的鄭芝溶,在這首詩里他所思念的故鄉是以韓國典型的農村面貌的為背景。這首鄉愁中出現的故鄉不同于他其它詩中的故鄉的哀切,在這里形象的刻畫了故鄉的原貌,勾勒出故鄉盡管貧窮卻有其濃郁的人情味。如:第一小節對故鄉村莊的空間里的風景畫運用了遠近法描寫,設定“老故事里回旋”的故鄉的自然風景為背景,這些喚起了他對故鄉的追憶。聽覺意象的視覺化,這種心象在“在日落時分的金光中懶洋洋地叫喚”中有所表現,使空間更有實感。“這樣的地方怎么可能被遺忘在夢中”把過去和現實連接起來,詩中切實的充滿了那種美好的感覺。第三節中“土”具有一種象征意義,象征著故鄉,即心靈的家園。《鄉愁》這首詩中還有一些對當時韓國風土的描寫,典型的韓國農村的特點那種家族代代傳下的風俗,抒發了對故鄉的喪失感和哀切的思念。②
另一首詩《故鄉》與《鄉愁》又有著不同的體驗。1932年7月《故鄉》發表在了《東方評論》上,并再修收入到《鄭芝溶詩集》中。這一時期鄭芝溶從日本回到了自己的故鄉,并在母校徽文高普擔任英語教師,詩歌創作活動也頗為活躍。作為殖民地時期的知識分子,在對故鄉的理解和闡釋中有著與其他時期的詩人不同的感受,詩中出現的故鄉已面目全非已不是過去的故鄉,這樣的變化不是因為故鄉整體面貌上的改變,而是自身——詩人心境的變遷,以及失鄉人的意識表現。《故鄉》的詩世界是不同于《鄉愁》的情緒的,是對故鄉感情的進一步深化。
鄭芝溶在初期關于思鄉主題的撰寫是家庭、家族的縮影,在他的詩中也多出現童年的故鄉,在那里有痛苦也有快樂。《鄉愁》作為從日本留學后的作品,這里是全景式的再現了故鄉的原貌,描寫了那個地方,并表達了那時的情緒——對故鄉的思念,把故鄉的特征分段成五個部分。如“我那平凡樸素的妻子/赤腳走過了一年四季/ 她們背負炎熱的陽光撿拾起稻穗”等詩句。想象的空間中回憶故鄉的面貌,那是歸鄉后已然發生了變化。詩中反復的吟唱著“這樣的地方怎么可能被遺忘在夢中”,好像從遙遠的童年傳來,比較之下他在異鄉過的生活是孤獨和艱難的,因此感情迸發的結果必然是遠行人對故鄉的思念。
韓國現代文學的開端和日本帝國對韓國殖民的開始時間上大略一致,所以在韓國現代文學中對故鄉的失落感以及對國土淪喪的感情同樣地體現在作品中。因為是在日帝統治下被迫喪失故鄉,所以雖鄭芝溶有意識地追求表現現代,但由于受到社會和人性的異化以及殖民統治下的韓國現實的限制,使得他還產生了與此矛盾的封建農村共同體強烈懷念的感情。在封建農村共同體不存在的那段現實里,他不斷探索和故鄉相同的某種空間,所以,他的故鄉意識可以說是流浪意識。鄭芝溶好像從來就未曾有過家,早年離家,遠赴日本,回到家又是那樣一幅景象,戰爭爆發又被擄到北朝鮮。
鄭芝溶的“思鄉”詩意境略顯小,他的詩中有很多對故鄉風土的描寫,體現的是一種家族的情感,他的感情一直在流浪,好像永遠找不到寄托,呈現出一種流浪意識。
參考文獻:
[1]樸仁基.《韓國現代詩?????研究》[M].?????,1988年.
[2]金容稷.《韓國現代文學?史的探索》.???????,1997年.
注釋:
①卞之琳《滄桑集·尺八夜》江蘇人民出版社82年1月.
②參照的《鄭芝溶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