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中國是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方向性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能不能牢牢把握改革方向,是涉及改革性質的原則問題,是關系改革目標實現的首要問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涉及黨和國家的領導體制、領導制度,涉及政治制度等上層建筑的許多方面,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政治性、敏感性很強,方向正確更是推進改革第一位的要求。《實施方案》總體要求中明確提出,要緊緊圍繞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加強黨的領導,完善黨的領導體制和執政方式,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堅強領導核心。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的根本方向,就是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無論是落實黨的組織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基層組織建設制度、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四個“不斷完善”的改革基本目標,還是推進改革各項主要任務,無論是開展謀劃設計,還是創新具體措施,都要始終把握這一根本方向,任何時候不能偏離。只有牢牢把握正確方向,才能確保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沿著正確軌道有序扎實推行,才能充分發揮好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對全面深化改革的保證作用。
牢牢把握正確方向,就是要堅持加強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就是堅持黨的領導。在改革的大潮中趟深水、涉險灘,團結帶領人民群眾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歸根結底要靠黨的領導。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是為了更好地堅持黨的領導,決不是為了迎合某些人的“喝彩”、“掌聲”。要把堅持加強黨的領導貫穿體現到改革的各個方面,深化黨的組織制度改革要著力維護黨的團結統一,保持黨的生機活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堅持黨管干部原則,培養黨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深化基層組織建設制度改革要著眼提高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鞏固黨執政的優勢;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要努力形成擇天下英才而用之,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國家事業中來的體制機制。衡量改革舉措的成效,要看是否有利于黨的領導核心作用的發揮,有利于黨的政治領導、思想領導、組織領導的落實,有利于黨的理論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的貫徹。
牢牢把握正確方向,就是要致力于改善黨的領導。加強黨的領導,必須改善黨的領導,沒有改善,加強也難以落到實處。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黨的建設制度體系的科學完備程度。應對“四大考驗”,化解“四種風險”,迫切需要推進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不斷增強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在深化改革中,要堅持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圍繞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針對黨的建設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健全完善制度機制,增強制度的剛性和約束力,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要把握好加強和改善的辯證關系,在加強中改善,在改善中加強,使黨的領導更加有力有效。
牢牢把握正確方向,就是要為黨的事業提供堅強保證。黨的建設服務于黨的偉大事業。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根本目的是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強政治保證,特別是當前,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形勢紛繁復雜、任務艱巨繁重,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的一個重要現實任務,就是為黨更好承擔起領導改革、推動改革的責任和使命提供制度保障。改革越向縱深推進,越需要黨的建設制度改革與之相配套、相適應。要通過加強制度建設,健全完善體制機制,促進各級黨委要切實履行對改革的領導責任,不斷提高領導改革和干部隊伍推動改革能力,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積極投身改革事業,為全面深化改革“護航助力”,使改革在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下按照正確的方向扎實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