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非弱
【摘要】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是中西方文化意識形態最為明顯的差異。不同的意識形態影響了不同的文化習慣和行為。餐飲禮儀就是其中最為凸顯的例子。本文著重分析了中西方在餐飲禮儀方面的差異、產生這些差異的一些原因及影響,并以此為例,探討中西方在餐桌文化中體現出來的迥異的意識形態并對二者進行對比,最終達到避免文化沖突的目的。
【關鍵詞】中國;西方;集體主義;個人主義;餐桌文化
在世界經濟和文化快速發展的今天,中西方主導潮流的不同大都體現在彼此不同的意識形態上。意識形態的不同主要是由中西方各自悠久的歷史,及其各自的文化、思想觀念的差別導致的。隨著中國對外開放進程的快速加劇,西方文化因素越來越多的影響了中國人的文化意識。然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交際時,經常出現的一個文化習慣被套用在其他文化中,然后用自身所在社會的行為規范來判定對方行為的合理性和不可理解性,這樣就會產生盲目崇拜以及誤解的結果發生。[5]82在所有的意識形態差異中,東方人所推崇的集體主義和西方人所推崇的個人主義是典型的例子。這樣的差異體現在了東西方人民生活學習以及工作中的各個角度,比如餐桌文化。了解和學習正確的餐飲禮儀,理解不同文化的餐飲文化,不僅僅是職場人士維護自身形象的需要,也是提高東西文化雙方效益與合作的需要。因此通過分析東西文化的意識差異,即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我們可以深層次的理解差異所帶來的不同行為,并提出有效的措施來培養跨文化交際的能力,避免文化沖突。
一.簡述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
1.集體主義的定義
集體主義,是主張個人從屬于社會,個人利益應當服從集團、民族、階級和國家利益的一種思想理論,是一種精神。它的最高標準是一切言論和行動符合人民群眾的集體利益,這是共產主義和無產階級世界觀的重要內容。其科學含義在于當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發生矛盾的時候要服從集體利益。一切行動和言論以集體為重個人為輕。[6]112
2.集體主義的意識形態特征
集體主義是一種使個人以及群眾的前瞻性決策得以實現的意識形態。當集體內部的個人利益受到威脅時,集體主義意識將使得集體中的每一位成員在災難面前齊心協力,互利互助。例如在大規模水災時,犧牲自己的家園保護下游大型工業、商業區的行為,以及日本為了集體而犧牲自己的思想。[7]62集體主義意識的發揮,取決于其領導層是否具有集體主義精神,是否具體將集體中的所有成員的集體主義精神挖掘出來的能力。所以集體主義從某種程度上忽略部分人的感受,尤其是優秀的人才很難脫穎而出,因為集體主義更多時候只關注整體的力量而不是個人的特色。
二、中西方餐桌文化的對比分析
1.座次安排
在座次安排上,中西方文化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在中國,主人應先請客人入席,再請長者在客人旁依次入座。[3]45而在西方,即使來賓中有地位、身份、年紀高于主賓,他們在排定位次時,仍要請緊靠主人就坐。
2.餐費問題
中國人通常沒有“給小費”的概念,因為他們認為付過的餐費包含給服務人員的費用。菜品全都上完后,就開始專心吃飯,除了部分快餐店需要預先支付外,通常的結賬方式都是在飯后。幾乎不存在就餐過程中有服務人員去催促一桌酒興正濃的客人結賬。
在西方,“給小費”是一個大家心照不宣的行為。顧客需要付給服務人員的小費通常為消費總額的10%左右。很多人在消費之后付賬時,常說“不用找了!”[5]32正確的給小費的做法是將小費放在餐巾上或壓在用過餐的盤子底下,這樣服務人員來收拾桌面的時候就會自行取走。
三、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對餐飲文化中的影響
1.從座位安排中反映出來的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
中國人在座位安排時喜歡所有人都緊密相連在一起的座位方式,這樣的安排體現了大家和樂融融的氣氛和可以互相依賴的安全感。圍桌吃飯也是體現了中國人喜歡與別人共享的樂趣。如果一桌人吃飯時,有人默默無語,無愿與別人攀談,那么這頓飯吃得就總是有點兒“不夠滋味”。從這樣的就餐座位習慣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人大多離不開集體,總是下意識地需要一個集體。而一個脫離了集體的人,亦很難形單影只地生存下去。
而在西方的餐廳,沒有人可以看到大家暢談暢飲,熱火朝天的現象出現。西方人追求的是私密的空間。輕柔音樂和輕聲細語,是彼此保持距離,提高個人安全感的最好方式。每個人臉上都保持著得體的微笑,長桌就餐也意味著人與人之間要保持合理的距離。西方人之間的友情其實才真正貫徹了中國的那句古話“君子之交淡如水”,他們的交往,始終都是有禮而不過分地親近,保持著淡淡的疏離和適當的距離。西方人也認為親情、友情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其重要性不建立在肢體和距離的親密,而是在于對彼此隱私的尊重。
2.從餐費問題中反映出來的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
在餐費問題上,中國人并不認為該付額外的費用,他們認為支付的費用里已經包含了服務以及其他附加費用。這其實就是一種集體主義的體現,中國人會將就餐服務最為一個整體,將菜式和人工服務視為一個整體,而不是凸顯某一個環節。
在西方餐飲文化中,“給小費”的舉動就充分表示了他們很強調“個體”的存在和對“個體”的尊重。他們不會將就餐最為一個整體看,會將菜式的好壞與服務質量的好壞分開看。所以,“給小費”是服務生勞動付出的所得。
四、結論
文化是思想內容,禮儀是表現形式。中西方的餐桌文化既是互相對立,亦有共通之處。如今社會并不是一成不變,在中國,許多年輕人接受了西式教育及西方價值觀念的影響。在西方,越來越多的外國人熱衷于學習中國文化。中西方的價值觀都有可取之處,也都有難以避免的弊端。分析和研究對中西方的不同餐桌文化,我們可以在求同存異中找到各自應繼承和改進的文化思維因素。中西方兩方文化的差異可以更好地促進跨國文化的交流和合作關系的達成,在中西方共同努力攜手共進的情況下,使中西方國家在如今經濟飛速發展取得更大的成就。同時我們亦應當學會包容、尊重理解與我方不同的文化、價值觀,總結出西方個人主義中可取的部分來進行學習。
參考文獻:
[1]白薇;;中文菜單英譯之我見[J];考試周刊;2007年10期.
[2]付國偉;;目的論關照下的中文菜單翻譯[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3]郭清松;;目的論在中餐菜單翻譯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0年35期.
[4]黎健;;中外游客的旅游文化觀對比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