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梅
【摘要】本文作者力圖從完善未成年人審前羈押、犯罪記錄封存、法定代理人到場制度及配套制度四方面對未成年人特別程序的完善進行探討,以期拋磚引玉。
【關鍵詞】新刑訴法;未成年人;檢察;制度
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在新增設的第五編“特別程序”中,設置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訴訟程序”專章,共11個條文,對未成年人刑事訴訟的原則,以及對辦案人員的要求、保障辯護權、社會調查、附條件不起訴、犯罪記錄封存等方面做出了規定,填補了我國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訴訟專門立法的空白,但新刑訴法有關未成年人的條文簡約,操作性有待加強[1]。
一、未成年人審前羈押審查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完善
新刑事訴訟法第93條和第269條的規定在提起公訴之前,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是否應當適用羈押性強制措施應進行評估審查,有效維護了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的利益。但目前,“構罪即捕”、“懲罰前置”、“以補代偵”等偏見使未成年人審前羈押制度審前羈押率偏高,羈押變更率較小,審前羈押時間較長,妨礙了非監禁刑的適用。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建議如下:
1、更新執法理念,確立對未成年人犯罪“不捕為原則,逮捕為特例”的刑事司法原則,對于未成年人盡可能少適用羈押強制措離,并創造條件盡可能寬緩化處理;
2、細化未成年人審前羈押審查標準,建立未成年人羈押必要性評估機制,可將反映未成年人家庭情況、成長背景的社會調查報告、心理測試報告、案件情節、罪行輕重、未成年人是否妨礙訴訟或再次犯罪、是否具監護幫教條件作為未成年人審前羈押制審查制度的多重標準進行評估,建立偵查階段控辯雙方的調查取證機制和委托司法行政機關社區矯正機構進行調查取證機制,嚴格限制對未成年人適用羈押措施[2]。
3、落實三角訴訟結構即聽取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意見制度、審查逮捕應當聽取律師意見、審查逮捕需當面聽取偵查人員(控方)和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辯護人(辯方)意見;同時,因修改后的刑訴法沒有明確規定律師參與審查逮捕的具體程序,應完善律師參與審前羈押的程序設計??梢幎▊刹闄C關應在拘留犯罪嫌疑人后24小時內通知其親屬或犯罪嫌疑人指定的人,并告知有聘請律師的權利,偵查機關在提請批捕時應將相關材料附卷一并移送檢察機關,檢察機關受案后應告知律師案件已進入審查逮捕階段及該階段律師的權限。
二、法定代理人和合適成年人到場制度的保障與救濟
新刑事訴訟法第270條使我國的法定代理人到場制度得以進一步完善。在實踐當中,如何使這項制度切實落到實處?筆者認為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問題需要進一步厘清:
1、明確界定法定代理人和合適成年人到場制度為義務性規定。新刑訴法沒有明確規定法定代理人或合適成年人是否必須到場,而是把選擇權留 給了辦案機關。從保護未成年人的角度出發,筆者認為應強制法定代理人或合適成年人到場。
2、明確法定代理人和合適成年人范圍。(1)刑事訴訟法第106條第三款規定與新刑事訴訟法第270條的規定有所差異。但刑訴法第106條的規定屬于總則的規定,而270條是分則的特殊規定。根據特殊規定優先的原則,所以應依照270條的規定對法定代理人做狹義的理解即法定代理人只包括父母、養父母、繼父母等。(2)新刑訴法沒有明確規定合適成年人的資質,司法實踐中,各地的標準不同,建立合適成年人庫勢在必行。
3、明確把通知的方式。辦案機關應該發書面通知通知法定代理人。對于路途遙遠,沒有辦法在辦案期間內送達書面通知的,可以先通過電話進行口頭通知,法定代理人到場后再進行書面備案。對同一辦案機關針對同一個未成年人需要多次訊問或者審判的,每次應當通知法定代理人到場。但是在實踐當中,可以采取第一次書面通知,其他電話通知的方式,才有效節約行政成本[3]。
三、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缺陷與完善
修改后的刑訴法第275條雖規定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犯罪記錄封存制度,但對以下幾個內容交待不明,即:
1、前科的范圍。定罪或者是判處其他的非刑罰處分的或者前科記錄,同樣對未成年人有不利的影響,因此筆者認為前科除了狹義被判處刑罰的前科,還應包括做有罪的宣告,但是免予刑事處罰的,以及單純的被檢察機關定罪做相對不訴的。
2、封存的主體和程序的啟動。現行的275條規定里沒有規定封存的主體。正是因為對封存的主體沒有加以規定,筆者認為封存的主體應該包括所有跟未成年人有關的犯罪記錄接觸的或者擁有這些記錄的任何人和單位,不僅僅司法機關,也應該包括律師事務所,也還包括看守所、監獄、管教所等等這一類擁有或者接觸到刑事判決書的這些犯罪前科記錄的相關單位。
3、查詢的主體和事由。按照275條的規定查詢的主體為“有關單位”和“司法機關”,但如何對“有關單位”“進行界定,現行法律并無具體規定;按照275條的規定查詢的事由為“根據國家規定”和“辦案需要”,但如何對“國家規定”和“辦案需要”進行界定,現行法律亦無規定
筆者認為:第一、國家規定應該限制性的解釋,所謂的國家規定只能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所規定的法律和決定,并且依據國家規定需要查詢;第二,司法機關為辦案需要筆者認為應該是限制為辦理一個具體案件的需要,而且應該出具有關立案的材料并說明有關需要的真實性書面說明向有關單位提交以后,然后由相應的機關作出決定。
4、對查詢作出決定的主體或者是程序。筆者建議決定主體應限制在是在原有案件中作出最終處分的司法機關并建立特定的批準或者決定的程序。
四、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配套工作體系的期待建立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特別程序的實行,需要建立系列的配套體系,才能更好的落實“教育、感化、挽救”方針,推進未檢工作的實踐探索和制度創新。筆者認為,應建立以下制度[4]:1、建立社區管護幫教機制。整合社會力量,吸收有愛心、有責任的社會人員如律師、青年志愿者、心理輔導老師、社區民警等組成以社區為單位的專門幫教組織,為已涉嫌犯罪但無羈押必要的未成年人創造適用非羈押措施的條件機會,并對涉罪未成年人進行考察和矯治。2、建立刑事和解與被害人救助機制,減輕非羈押訴訟的壓力。3、建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快速審理機制,通過縮短辦案時間減少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羈押時間。4、建立公檢法三方未成年人案件專辦銜接機制,加強司法配合,協調整合社會力量,促進政法機關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配套工作體系建設。5、建立專門的少年看守年或未成年人看守所,防止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犯罪的交叉感染。
參考文獻:
[1]張偉.新刑訴法下未成年人的審查逮捕機制[J].法制博覽(中旬刊),2014,01:218.
[2]張品澤.“新刑訴法”視野下偵查觀的重塑[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2:130-138.
[3]肖中華,李耀杰.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根基[J].法治研究,2014,05:40-47.
[4]岳慧青.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公訴人出庭工作中的角色定位[J].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4,05: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