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承淵
●凍瘡非凍傷,挑人挑環境 在醫學上,凍瘡和凍傷并不是一回事。低溫對人體造成的傷害統稱冷傷(cold injury),冰點(0℃)以下的低溫對人體造成的冷傷才是凍傷(frostbite),而0℃~10℃的低溫對人體造成的則是非凍結性冷傷。凍瘡就屬于非凍結性冷傷。氣溫驟變的換季時節是凍瘡最愛出擊的時間,潮濕的環境是它的幫兇。冬春季時,雖然南方氣溫高于北方,但南方相對潮濕且缺乏室內供暖,故凍瘡也不少見。
除了寒冷與潮濕,血液循環不好也是導致凍瘡發生的另一重要因素,女性肢體末梢循環常較男性差,兒童末梢循環的調節能力較成人差,糖尿病、植物神經紊亂、營養不良、貧血等人群的末梢循環較健康人群差,因此,這些群體更容易被凍瘡“盯”住不放。而局部衣物過緊造成血液循環不暢的話,也會誘發凍瘡。不過,在相同環境下,并非每個人都會生凍瘡。近些年的研究表明,凍瘡患病與否與遺傳也有關系。基因使得個體對寒冷和潮濕的反應存在差異,讓某些人天生易患凍瘡。
●溫暖的環境里凍瘡讓你更難受 雖說凍瘡是常見小病,但要趕走它卻并不容易。凍瘡有反復發作的惱人特性,往往連續幾年都會在同一部位發作。更惱人的是,冷時還好,一旦進入溫暖的環境,凍瘡部位會變得紅腫、刺癢無比,嚴重時刺癢變為疼痛、局部出現青紫團塊甚至潰爛,久久不愈。如果低溫作用時間較久,細胞長時間缺血缺氧會逐漸壞死。恢復常溫后,血液重新進入缺血缺氧的區域,也會導致原有受損細胞凋亡,這種現象被稱為缺血-再灌注損傷。凍瘡嚴重時,凍瘡部位的小血管內甚至會形成血栓,加重組織壞死。反應較大的人在凍瘡局部甚至會形成水皰、潰爛,此時很容易并發感染。
●凍瘡的防與治 1.防 對于凍瘡而言,預防遠比治療更重要。改善末梢血液循環則是防治凍瘡的重要環節。當進行長時間戶外活動時,要特別注意手、腳、臉、耳部的保暖,防寒、防水都要做到。易生凍瘡或者曾生過凍瘡的部位,可預防性地涂抹凡士林等保護劑,千萬不要以自己是否感覺到冷為依據。穿衣宜寬松,不可過緊,避免末梢循環不良。平日應加強鍛煉,增強體質,提高耐寒能力。有人在手腳感到冷時有烤火、用熱水燙等習慣,這并不利于凍瘡的預防。冬日用搓雪、捶打等方式御寒也不可取。雖然少量飲酒可擴張血管,但在寒冷環境中不可飲酒,因其會加速熱量的散失。患有糖尿病等基礎疾病的,平時應注意控制血糖。糖尿病易并發周圍血管病變,冬天要特別留意手足,防止因疏忽造成嚴重后果。2.治 對凍瘡的治療主要是舒張血管、促進愈合、防止感染。舒張血管的藥物有很多種,醫生會視情況選擇口服或者靜脈給藥。促進愈合方面以外敷藥膏、加強保暖為主。如果凍瘡處的表皮完整,可以擦凍瘡膏,每日溫敷數次(不要熱敷,熱敷可能加重炎癥反應)。如果凍瘡局部有感染的跡象,可外擦百多邦或服用抗菌藥物。凍瘡較重并產生水皰時,處理方法與燒傷水皰類似,保留水皰外皮有利于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