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粟 高橋金等
(本文為2013年貴州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高職院校學生學習能力與學習特點研究》的研究成果。)
【文章摘要】
民族地區高職教育高職學生中少數民族比例50%以上。基于民族地區高職學生學習特點,研究和構建民族地區高職學生學習能力培養方案,剖析職業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能力培養方案的實施要點,旨在為貴州省內高職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中培養民族學生的學習能力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
學習能力;高職學生;培養方案
1 學習能力
1.1 學習能力的定義
學習能指學習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它決定著學習的效率。學習能力一般包括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思維力等。提高學習能力,應在掌握知識過程中激發認識的興趣,形成學習的內在誘因,采用科學的學習方法,總結學習經驗,提高學習效率,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學會獨立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解決問題。所謂高職學生的學習能力可理解為獲取知識、提升職業技術的能力;高職教育要強化學生學習意識,讓學生做到想學、真學、能學;引導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切實做到會學、學好;重視知識的更新和強化技能的訓練,引導學生走專業技術知識應用創新的成才之路;注重強化繼續學習的理念,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自覺地增長知識與技能,創新地開展個人的學習活動。
1.2 提高學習能力的意義
對于高職學生來說,學習的目的在于技術的運用。提高專業技術能力,重要的在于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和用中學習。提高學習能力同時可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每個人的成功與否取決于在實際的工作和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習能力可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解決問題的效率高,工作效率高;提高學習能力可提高工作質量,可將工作成本降到到最低。
1.3 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高職學生要具備讀有字之書的能力,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本上記載著人類豐富的歷史經驗,認真學習書本知識,可以使我們少走彎路。要在閱讀有字之書的過程中,了解其內涵,把握其真諦、精髓、實質,這是提高學習能力的前提;要具備讀無字之書的能力,要自覺地向實踐學習,自覺了解實踐,尊重實踐,總結實踐,從實踐中獲得真知,要自覺地學習他人的經驗;要善于理論創新,運用所學知識不是照抄照搬,須靈活運用,并從中不斷總結新鮮經驗,形成新的理論,從而不斷使工作能力得以提高和升華。
2 貴州省高職學生的學習特點
2.1 思想政治特點
長期以來,通過貴州省思政教育教學長期不懈的改革和努力,高職畢業生總體素質較好,普遍具有踏實肯干、吃苦耐勞、可塑性強的優點,但也存在很多問題。部分高職學生中還存在一些消極思想。具體表現在:對愛國主義的內涵和表現方式還缺乏正確的理解,只局限在相對膚淺的水平;由于受到現實社會中各種不良現象的影響和侵蝕,部分學生信奉合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自由主義、實用主義、利己主義,還沒能真正樹立起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沒有明確的政治方向和堅定的理想信仰。
2.2 學習特點
2.2.1 絕大部分高職生的學習習慣較差。近些年大學的擴招,高職生源素質明顯下降,大多數高職學生自小學、初中、或高中時起就不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興趣不濃,缺乏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如高職院校學生課堂學習和實操練習過程中對教師的依懶性很強,當教師對學生的管理認真時,學生的學習和練習表現認真,當教師對學生的管理松懈時,學生的學習表現松散。許多高職學生的學習目標不能定位在個人能力的培養上,受長期的應試教育影響,這些高職學生采取的是以考試及格為簡單的學習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還發現少數高職學生存有放棄學習的消極表現。如上課時玩手機、打瞌睡、聽音樂、不認真聽課和做筆記,這部分學生在放棄個人學習的同時極壞影響學習風氣。
2.2.2高職學生普遍存在學習方法簡單的特點,主動學習的意識不強,學習自律性差,自學能力不強,缺乏刻苦鉆研、深入學習的精神。如大部分高職學生想學習但不知道該怎樣學,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他們學習表現很認真,但學習的效果總是達不到預期的目標。一些高職學生對專業的學習已產生較大的興趣,但由于受基礎影響,在高職的學習環節中表現吃力;還有一些高職學生由于在過去的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學習表現不好,不具備學習毅力,在遇到較難的學習問題時表現放棄。在實際教學中,不難發現高職學生曠課率不高但聽課率很低,高職學生流失率不高,但專業技能學習合格率不高,說明高職學生存有主動學習的意識不強、學習自律性差、自學能力不強、缺乏刻苦鉆研和深入學習的精神等特點。同時說明高職學生是一群想學習的學生;高職學生需要認真負責、專業技術強悍的教學團隊;高職學生的教育教學需要采取適合高職學生學習特點的教育教學方法。
2.2.3 高職學生課堂學習持久力不強,記憶能力、思維能力較弱,課堂學習效率不高,在學習上難于找到學習成就動機,以致課堂紀律較差,對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要求高,對知識性要求相對較低。高職學生普遍存在記憶能力、思維能力較弱的表現,這些表現一方面由學生的智力決定,而更多的是由于長期接受松散的學習安排,在思維和記憶方面的訓練不足造成的記憶能力和思維能力達不到專業學習的要求;高職學生出現學習倦怠的主要因素是在課堂上聽不懂課、而聽不懂課的主要原因是學生的學習基礎差,思維能力和記憶能力較弱,跟不上課堂的節奏。在實踐教學活動中我們經常發現,部分高職學生在課堂學習上表現較差,但在實操訓練時表現較積極,這類學生適合在實踐操作中學習和成長。
2.3 心理特點
2.3.1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動機不強。很多高職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甚至不了解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很多高職學生在中學階段就未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成績較差,動力不足,失敗的學習很大程度上影響他們在高職階段的學習動機,學習動機的不強會使他們的學習低于心理預期,使這些學生很容易產生厭學心理。
2.3.2存有自卑心理。高職學生與普通本科學生相比,他們認為低人一等,在父母和他人面前抬不起頭,他們經常對自已的能力產生懷疑,缺乏自信,覺得自己的前途無望,從而產生較強的自卑心理。
2.3.3較大的心理壓力。高職學生的心理壓力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學習壓力。高職學生的普遍存在學習動機不強,學習能力、學習基礎和學習自主性較差的問題,他們在學習和考試方面有較大的壓力。在學習壓力面前,有些學生自暴自棄;有些學生為了通過考試,不惜用抄襲的手段。二是就業壓力。就業壓力是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壓力,高職學生尤其如此。
3 提升高職院校學生學習能力的對策
3.1 加強高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人在思維中通過對已有經驗和知識的加工消化,提出新概念、新知識、新見解的技能和本領,這種報能和本領就是創新能力。創新能力具有決策性、綜合性、獨創性、探究性等特點,創新能力對各類不同的決策都有現實的意義。結合省內高職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現狀,加強高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措施如下:
3.1.1 加強學生思想教育,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創新是一種高度復雜的腦力思維活動,只有在輕松、自由的氛圍中,學生才會產生好奇心、萌生求知欲,進而繼續探索、不斷學習,創造出新的思想、新的理論、新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思想教育,通過有效的課堂獎勵、適當的課外溝通,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和自信心,增強學生受挫能力。引導學生假設想象,鼓勵學生發問質疑,肯定學生創造,從思想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3.1.2 設置合理教學計劃,加強項目實操訓練激發學生創新興趣
高職院校應對原有教學計劃進行合理調整,精簡課程門類,突出職業和崗位的特點,加強基礎和實踐性教學環節,注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培訓。通過構建合理的教學計劃,目的在于鞏固學生學習基礎,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計劃應設置創新課程的教學環節,有的放矢地培養高職學生的創新意識。高職院校應通過改變傳統教學方式,實施教學內容項目化,著重學生整體實操訓練。在項目完成的過程中,實行探究式、討論式、互動式,運用現場教學、案例教學、車間現場教學的方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改變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教學模式,切實將學生置于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3.1.3制定多元化考評機制
高職院校應改變傳統的考核方式,制定新的考評機制,將原有傳統單一的考核方式多元化。在命題方式上,結合高職院校教學特點,改變傳統的學校教師命題的考核辦法,由學校的專業教師和企業的技術骨干共同商討命題,結合教學內容和企業需求創新試卷。在考試方式上,可針對某些課程進行開卷考試,不制定標準的答案,允許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在評價方式上,取消百分之百按卷面給成績的方法,結合實際情況,增加平時表現情況考評。在考試時間上,可適當放寬時間限制,使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對有關問題做較深入的思考。在考試地點上,以往都是局限在教室,我們可以安排在實訓車間、實訓室、實訓機房等多地,也可與企業共同協商安排考試地點。
3.1.4 提高教師業務素質
高職院校應培養教師對學生充滿愛心的基本職業情感和職業情操,通過活動激勵、政策引導和制度約束,將教師的興奮點集中到對學生創新能力啟發和培養上來。貴州省內高職院校的教師有著年齡結構年輕化、知識層次兩級化的特點。青年教師教學經驗不足、實操技能欠缺,中老年教師學歷水平較低、思想思維傳統,造成總體教師隊伍創新能力不足,制約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我們可以通過安排教師進修、支持教師提升學歷的方式提高知識結構水平,指派教師外出學習培訓、企業頂崗的方式增強實際操作能力,選送教師到高校、科研單位培養科研創新能力。
3.2 加強高職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人們運用知識、運用思維類型、形式和方法進行思維活動,獲取某種思維成果的本領。思維能力包括形式化能力、抽象能力、直觀能力、歸納能力、演繹能力、分析、綜合、想象能力、辯證能力等等。其中辯證能力是最高層次的思維能力。辯證思維能力具有整體化、開放性、主體能動性等特點。人在改造世界的活動中,通過訓練和培養,形成了相應的思維能力。結合省內高職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現狀,加強高職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措施如下:
3.2.1 高職院校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每一個教學環節教應讓學生帶著問題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進行去思考,通過對問題分類、發散、聯想和收斂性思維活動,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與收斂思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應著重因才施教的教學理論,在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教學環節中應遵循學生思維的規律和特點。如學生的思維依賴性強,較多處于被動思維狀態。因此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要因勢利導,循序漸進,為學生提供獨立活動、自我表現的機會和條件,充分地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教師授課過程中,不要照本宣科,而是有意創造一些動人的情境和誘人的懸念,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
3.2.2高職院校應注重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和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培養學生自信心。教師要積極和學生溝通,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自身不足和存在的困難。生活上,引導他們積極參加集體活動,接受新事物,拓展他們的視野,啟發他們的思維能力。學習上,教師要積極鼓勵、啟發、引導、點撥、解疑,使學生變學為思,善于在學生的學習困難中誘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高職學生不僅僅為了就業而讀書,除了就業更多的是如何適應社會和服務社會,實現個人的社會價值。高職學生應對自己的學業有信心,完成這樣的學業同樣是為社會發展服務準備職業素養。首先,糾正高職學生心理自卑的不足應實施以關愛式教育引導為主,課堂說教為輔的育人策略。其次,應從新生入學開始關注高職學生的心理問題,及時地對高職學生進行心理引導和心理梳通。
3.2.3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維方式和構建合理的知識框架。高職學生應通過反復的思維訓練,樹立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在信仰優勢下推動思維能力的發展。當今社會的一些不良風氣讓高職學生變得思維迷茫,對社會沒有信心,以至缺失積極進取的精神,不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維方式,積極引導他們對當今社會存在的現象進行正確的判斷,引導學生自強自立,著重培養他們的辯證思維能力。引導高職學生不能只了解本專業的知識。知識淵博有助于知識的融會貫通,可提高思維的寬廣性和靈活性。“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講的就是好的思維需要淵博的知識。及時掌握本專業的發展前沿,了解本專業的最新動態,不僅能加深高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對將來的工作大有幫助。
3.3 加強高職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
動手能力是一種重要的綜合能力,是動手操作、運用工具解決實際問題或制作的能力。它包括若干基本要素:動手操作的愿望和態度;動手操作的知識與技能;發現、規劃、解決問題的智力;動手習慣。社會和學習都要求人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社會的物質財富主要是用勞動人民的雙手創造的,各行各業都離不開動手操作,社會生活也要求人有動手能力;學習是一個手腦并用的活動,知識掌握和能力發展需要有觀察、實驗、操作的過程,腦的發展和動手關系密切,而且,有些學習任務只能通過動手來完成,比如實驗、制作、勞動等。結合省內高職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現狀,加強高職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措施如下:
3.3.1引導高職學生積極參與實踐練習。正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正確引導高職學生健康地學習和生活是貴州省高職教育的當務之急。職業教育教學過程中,動手能力的訓練是重要的教學環節,高職學生只有充分認識到動手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才能主動地參加各種實際操作訓練。
3.3.2學習國內外的先進的教學方法。應引進國內外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因才施教,把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例:項目式教學、多元化教學等。這些新興的教學方法更容易讓現代的高職學生接受,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應用知識的能力、表達知識能力、表現能力等等
3.3.3改革考核方式促進高職學生動手能力的提高。把一些實驗、實踐課程環節的成績進行獨立考核與計算,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作為一門課程進行考核。在過程考核中實驗實訓教師應嚴格把關,公平公正地評價每一位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例:金工實習、數控操作、CAD軟件的應用實訓等,把每次的實習實訓劃分為若干個環節,對每個學生在每個環節的表現進行客觀公正的考核,最后拆算學習的實踐課程總成績。高職院校應采用這樣的學習考核制度引導學生對動手能力的重視。
3.3.4 實行“多證制”畢業制。高職院校大多實行“雙證制”畢業制度,即:除完成相關的學業外,還必須持有所學專業的相關的技能證才能順利畢業。為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把動手能力真正的作為職業院校的一大特點,可以在現有基礎上,要求學生持有與所學專業相關的技能證;持有兩個以上的多證考核畢業制度。高職院校應嚴格按考證制度開展技能鑒定活動,嚴格考試紀律,提高技能考證的真實性和有效性。
3.4 加強高職學生記憶能力的培養
記憶能力是指人們對過去的經驗和信息的識記、保持能力和再現能力。識記、保持能力是記憶的前提和關鍵;再現能力是記憶要達到的目的,也是檢驗記憶能力的指標。將收到的信息和材料,一層不變地保留和貯存下來,稱為記憶。衡量人的記憶能力好壞主要有記憶的敏捷性、記憶的持久性、記憶的正確性、記憶的備用性等四個指標。記憶力強大的人其創造性活動也越多,記憶力在各種人才的成長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加記性能力培養有利于提高省內高職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加強高職學生記憶能力的培養措施如下:
3.4.1 在課堂教學中應注意訓練學生的記憶力。完整的課堂教學應包括復習舊知識、講授新知識、鞏固新知識、布置與批改作業等環節,但在實際教學中,有的教師往往只顧新知識的講授,而忽視其他環節,特別是忽視鞏固新知識這一環節。從記憶的心理特征來看,鞏固知識的過程,是從識記逐步向牢固地保持直至能及時重現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基本知識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理解、消化并記憶,忌急于求成,使學生疲憊不堪。教師應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記憶,并采取不同的記憶方法讓學生在記住知識中形成成就動機。
3.4.2 著重培養學生掌握記憶的有效方法。每個人對理解的知識,反映到大腦是富有條理的,易和大腦中已有的經驗結成信息鏈,有助于記憶鞏固。而且,經過理解記憶的事物,即或一時忘了,也還可以經過分析回憶出來。在高職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和增強記憶是非常重要的教學環節。為了讓學生獲得良好的記憶,教師在講課時,應把煩瑣的內容條理化,把深奧的內容淺顯化。在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邏輯記憶法、選擇記憶法、比較記憶法、聯想記憶法、改錯記憶法、比喻記憶法、口訣記憶方法、諧音記憶法等是提高學生記憶力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好方法。
3.4.3 防止和克服遺忘。根據遺忘先快后慢的規律,提醒是防止和克服遺忘的最有效方法。組織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及時的復習,使大腦皮層留下的痕跡不斷強化。事實也如此,當大腦識記痕跡尚未消失的時候,趁熱打鐵,進行復習,會收到事半功倍的記憶效果。在復習中,這種已知與未知之間的矛盾,能夠引導學習者去探索,去發現,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能使大腦的活動始終處于最佳狀態。另外,教師還可以采用靈活多樣的練習、講有趣的故事、作生動形象的比喻、猜謎語、做學習游戲等等,讓學生留下深刻的課堂印象,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謝新觀 主編.遠距離開放教育詞典.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9.第240頁.
[2]蕭浩輝 主編.決策科學辭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41-42頁.
[3]孫錢章 主編.實用領導科學大詞典.山東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
[4]裴娣娜 主編.中國女性百科全書(文化教育卷).東北大學出版社.1995年6月
[5]袁世全 主編.公共關系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3年9月
[6]向洪 編著.人才學辭典.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87.第448-449頁.
【作者簡介】
王粟,(1970-),男,漢族,貴州電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機械工程師,大學本科;研究方向:機械類專業基礎課程教學方法。
高橋金,(1962-),男,侗族,貴州電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大學本科;研究方向:機械類專業基礎課程教學方法 。
裘敏浩,(1981-),男,漢族,貴州電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講師、大學本科;研究方向:數控加工技術教學方法。
曾德芝,(1986-),女,侗族,貴州電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講師、大學本科;研究方向:CAD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