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宏雙 王佳越
【文章摘要】
近年來,我國高等院校呈現招生人數不斷擴大,學校基礎設施的投資、改擴建規模不斷加大,高校建設資金的籌集渠道較多等規模化發展趨勢,其面臨的財務風險比較高,必須加強高校內部的管理。文章淺析了我國高校內部審計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從單獨設置以黨委會機構為負責人的內部審計機構、加強內部審計人員的隊伍建設和進一步強化對內部審計工作的監督三個方面提出了完善的建議。
【關鍵詞】
高校;內部審計;監督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高等院校面臨著嚴峻的考驗。高校內部審計是高校內部審計機構依法獨立檢查本部門或本單位的財務會計資料和其他有關資料的內部監督和評價活動。
1 我國高校內部審計的主要職能
目前,我國高校內部審計機構的設置主要有三種模式:獨立設置內部審計機構,與紀委、監察部門合署辦公,與財務部門合署辦公。無論哪種模式,我國高校內部審計的主要職能有以下兩個:
1.1 監督職能。內部審計最基本的職能就是對本部門或者本單位的財政財務收支及其有關的經營管理活動進行監督。作為本部門或者本單位的內部管理機構之一,高校的內部審計機構具有外部審計所沒有的優勢。同時,高校內部審計的監督形式正在從事后審計方式向事前、事中和事后審計并重發展的方式轉變,這一轉變,不僅有利于揭露高校在財政財務收支及其有關的經濟管理活動中存在的違法違規問題,而且,通過事前和事中審計,可以有效地防止或發現并糾正本單位在資金和資產的使用中出現的不合法、不合規的地方,從而進一步防止或者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和浪費。
1.2 服務職能。目前我國高校的內部審計還是以監督為主,沒有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的服務功能。內部審計的服務職能是以為本單位服務為出發點,在服務的立足點上融合管理審計、績效審計等,對高校的相關的經營管理活動進行審計,以期提高資金和資產的使用效益,用有限的資金辦盡可能多的事情。
2 我國高校內部審計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由于我國高校的內部審計工作起步較晚,高校內部審計工作的理論研究、制度建設、實踐經驗等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距離。我國高校內部審計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2.1 機構設置不盡合理。內部審計機構應該獨立于被審計單位的其他機構,單獨設置。有些高校雖然單獨設置了內部審計機構,但人員編制、職稱等級、人事晉升與任免、經費來源等沒有明確的規定,主要依賴于人事部門、財務部門和相關領導的安排,給高校領導和各部門的職責履行留下了很大的彈性;還有些高校的審計機構的領導與財務部門的領導同屬一人,使得內部審計機構在履行正常的審計監督職能時屢屢受挫。與紀委、監察部門或者財務部門合署辦公的設置模式,不利于審計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分別開展,使得內部審計機構很容易構成自我評價,或者因為過多的參與其他部門的工作而無暇顧及本職工作。這樣,審計部門的工作不僅會喪失形式上的獨立性,而且會喪失實質上的獨立性,不利于內部審計監督與服務職能的充分發揮。
2.2 內部審計人員整體素質不強。我國高校的內部審計機構很多只象征性的設置一兩個人員,不能較好地履行內部審計機構應有的職責。還有的內部審計機構的人員大多是由財務部門調任或者由其他部門的人員兼任,專業勝任能力明顯不足,而且平均年齡整體偏高,不僅專業知識單一,而且也沒有作為一名審計人員應有的職業謹慎態度和敬業精神,更是缺乏風險管理意識。另外,內部審計程序、審計方法、風險管理意識遠遠跟不上時代的要求,計算機輔助審計的應用很少。
2.3 內部審計結果的利用率不高。由于我國高校對內部審計的作用還沒有形成高度的重視,簡單的認為內部審計只是內部監督,沒有認識到內部審計的服務職能的重要性。這直接導致了內部審計結果的利用率不高。再加上我國內部審計受種種因素的限制,對單位內部控制、制度設計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不能有效的識別出來,更不能對單位的各項工作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
上述主要問題的存在,嚴重制約了我國高校內部審計事業的發展,不符合內部審計機構建設的初衷,不利于高校的健康穩定發展。為此,加強高校內部審計機構的建設,完善高校內部審計工作,以便充分發揮內部審計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3 完善我國高校內部審計工作的建議
3.1 單獨設置以黨委會機構為負責人的內部審計機構。內部審計是組織內部的一種獨立客觀的監督和評價活動,它通過審查和評價經營活動及內部控制的適當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來促進組織目標的實現。以黨委會為內部審計機構的負責人,就不會涉及自我評價的問題,能夠客觀、公正對高校的各種經濟活動的效率性、效果性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獨立地進行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審計、工程審計、績效審計、風險評估審計等工作。 建立以黨委會為內部審計機構負責人的機構設置模式,應當明確規定內部審計人員的工作內容、編制、各個層次人員的職稱、人事晉升標準以及經費來源等問題,使得內部審計機構能夠徹底地切斷與其他機構之間的利益關系,保證內部審計人員的獨立性和權威性。
3.2 加強內部審計人員的隊伍建設。首先,內部審計人員應當通過社會公開招聘,廣泛吸納社會上一些有經驗、具有足夠的專業勝任能力,并且對高校審計工作有著濃厚興趣的人員加入,經過層層篩選,從中挑選一些優秀的具備相關知識結構的人才,以便從根本上改變內部審計人員的知識結構和學緣結構,合理配置內部審計資源。其次,要對現有的內部審計人員進行后續教育,以制度的形式實實在在地鼓勵內部審計人員在職攻讀相關專業的碩士和博士,以便合理調整自身的知識結構,拓展視野,切實提升專業勝任能力。對內部審計人員普遍缺乏的新知識和新的審計程序、方法,采用集中學習的方式。大力支持業務骨干人員參加高層次的專業培訓和研討會、交流會。有條件的高校,還可以讓內部審計人員參與社會審計,積累經驗。再次,建立高校聯誼制,與其他高校的內部審計機構共享審計程序、審計方法、審計準則、質量控制等審計資源,形成優勢互補,充分利用資源。
在當今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社會環境下,高校承載著向社會輸送高素質專業人才的社會責任。作為高校“免疫系統”的內部審計能否肩負起監督本部門或者本單位資金和資產的合理合法、節約有效使用的職責,服務高校的建設,關系到我國高校能否健康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高景波,高校學校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探析,中國內部審計,2011(8)
[2]王小力,高校內部審計質量控制評價體系研究,中國內部審計,2012(5)
[3]韋小泉,淺析高校績效審計,中國內部審計,1994-2004
[4]王彤,高校內部審計轉型:目標導向與路徑選擇,中國內部審計,2011(11)
[5]李晶,高校內部審計質量控制研究,碩士,蘭州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