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芳
【文章摘要】
海洋是人類共有的生態資源,海洋石油污染一旦發生不僅會制約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還會對生態環境造成長久性的破壞。隨著人類經濟活動越來越頻繁,油輪溢油、海上鉆井平臺泄露等事件時有發生,構建海洋石油污染防治的法律體系勢在必行。本文就將對我國海洋石油污染防治法律現狀進行分析,并針對如何完善我國的立法與執法體系提出了意見。
【關鍵詞】
海洋石油污染防治;法律體系
1 我國海洋石油污染防治法律問題
1.1 海洋石油污染的特點與危害
海洋石油污染是指人來在石油的開采、運輸等過程中使得石油流入海洋,從而破壞海洋生態、危害海洋生物的行為。眾所周知,海洋自身有一定的自凈能力,但是大量的石油在短時間內流入海洋就超出了海洋的環境容量,對海洋來說就是一場災難。
海洋石油污染發生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海底石油管道的破損、石油運輸溢油、鉆井所產生的廢棄物、海上開采時的井噴都會造成海洋石油污染。而一旦出現石油污染對周圍的海洋生物、海洋環境、特殊海洋棲息地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若在沿海地區發生石油污染還會危及人類的經濟財產和生命安全。同時,海水具有流動性,這種污染一旦擴散到其他國家還容易引起國際爭端。并且,對海洋生態的這種破壞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恢復的,嚴重的還可能導致連鎖效應。
1.2 海洋石油污染防治法律現狀
目前我國還沒有專門的海洋污染防治法,但是有一系列的中央法律法規和地方法規對海洋污染的防治做出了相應的規定。《憲法》規定國家要保護生態環境防治污染,雖然沒有明確提及海洋石油污染的防治,但是為其他法律法規的制定提供了基石。我國涉及海洋石油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規還有《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境保護管理條例》、《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管理條例》以及一些地方性法規。《環境保護法》在第7條第三款、第21條、第五章分別對海洋污染防治的監督、污染防治具體內容以及法律責任作出了規定。《海洋環境保護法》作為海洋環境保護的基本法主要在海洋石油運輸、海洋石油勘探、船舶航行、海洋建設等方面作出了詳細的規定。《勘探條例》則對海洋石油的勘探污染防治作出了具體的規范并制定了相應的污染應急處理措施。《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管理條例》是與國際接軌程度最高的條例,對于船舶民事強制責任保險、污染賠償等都作出了規定。此外,天津、江蘇、山東、福建等沿海省份也都制定了自己的海洋石油污染地方性法規,如《天津市海洋環境保護條例》等。
1.3 海洋石油污染防治的立法缺陷
從上文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發現,我國關于海洋石油污染防治還沒有出臺專門的法律,都是在《環境保護法》等法律中對海洋污染防治作出相應的規定。雖然已經有《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境保護管理條例》、《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管理條例》出臺,但是條例的規范作用遠遠沒有法律條文效果來的好,且二者都是進行原則上的規范,并沒有實施的細則,在具體的操作中還要很多的問題。我國海岸線綿長,石油運輸量巨大,多個海上石油開發平臺也在建設開采中,海洋所面臨的石油污染風險很大,現有的法律法規根本無法滿足需求。2011年康菲公司在渤海灣發生嚴重的溢油事件,雖然迫于社會的壓力建立賠償基金,但是具體的細節、標準并沒有公布。該事件也說明了我國在污染賠償立法方面的落后。此外,我國現行的法律大多在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制定,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發展的需求,具有很強的滯后性。
1.4 海洋石油污染防治執法力度不足
從橫向上看,我國從事海洋管理的有中國海警、海監、漁政、海事以及海關五個部門,從縱向上看,各個省分管自己轄區內的海域,這種橫向與縱向的交錯使得權利交叉執行,常常出現相互間的推諉,海洋執法力度嚴重不足。2011年康菲溢油事故公眾在事發一個月后才知曉真相,兩個月后國家才對事故的原因后果展開調查。該事件只是我國執法落后的一個直觀體現,我國海洋石油污染防治執法在油污的預防、污染應急處理等方面都還存在一定的不足。各個省份都將經濟建設放在第一位,而國家又沒有建立統一的石油污染治理隊伍,各省份、各部門在污染的防治上都是自成體系,在整體的執行上效果自然就大打折扣。
1.5 對于海洋石油污染的賠償制度比較模糊
損害賠償是我國海洋石油污染防治法律建設最為缺失的一塊,雖然在防船舶污染條例中對于污染賠償已經做出了原則性的規定,但是對于強制責任保險、民事訴訟、污染索賠的具體方案都沒有出臺,這就給予了肇事者很大的伸縮空間。對于有民事訴訟資格的主體、索賠的程序等都沒有法律規范,一旦出現海洋石油污染事故,那些被牽連的旅游公司、沿海漁民、石油工作者的利益難以得到保障。同時,中國沒有加入《設立國際油污損害賠償基金公約》,一旦發生涉外的石油污染事件就難以得到充分的補償。
2 完善我國海洋石油污染防治法律的建議
2.1出臺專門的海洋石油污染防治法律
中國目前只有海洋石油污染防治的相關條例,并沒有更高位階的專項法律。因此,完善我國海洋石油污染防治工作的首要任務就是出臺專門的法律,對海洋石油污染進行統一的規制。在法律的制定過程中可以借鑒國外的立法,目前美國、日本、加拿大都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石油污染防治法律體系。筆者認為可以制定一部專門的《海洋石油污染防治法》對從事海洋石油相關的企業責任、防治標準、事故賠償措施、應急措施、船舶溢油、海上石油勘探等不同的方面都作出系統性的規定。針對不同的部分再出臺專門的條例作出細節性的規范。通過系統的法律規范讓石油污染防治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讓企業明白出事后的賠償和治污成本要遠遠高于防治成本。
2.2建立強制保險責任制
我國法律已經有明文規定,除非一千噸以下的非油類物質船舶,其他在我國海域范圍活動或隸屬我國的船舶都要進行投保。那么我們需要完善的就是對投保金額、賠付方式、保險責任等做出詳細的規定,運輸不同油類的船舶、不同的航線等要采取不同的保險標準。沿海油輪參照國內的規定進行投保,而涉及到國際航線的則要參考國際上的規范標準進行投保。保險責任要涵蓋海上可能發生石油污染的所有情形,為了提高保險的質量可以由幾家保險公司進行共同承保,這樣一旦出現污染事故能夠更好地維護受損方的利益。
2.3對于污染索賠做出系統化的規定
目前我國對于污染索賠只做出了一些原則性的規定,并沒有制定細化的標準。《海洋環境保護法》和《海商法》已經制定了初步的歸責原則,規定由于船舶碰撞引起的石油污染適用過錯原則,第三者行為引起的、不可抗力導致的、由受損方行為引起的屬于免責范疇。但是這些原則都是散落在不同的法律條例之中,我們可以借鑒這些法律法規現有的規定,制定一套完整的歸責原則。對事故責任的認定、責任范圍等做出明確的規定,不僅是船舶的租賃人員和所有者要對污染事故負責,船舶的建造人員、修理人員、銷售人員對于船舶都有不同程度的責任,也要納入污染事故的責任人范圍。可以由海監部門成立專門的索賠委員會,對于索賠主體的資格認定、賠償的范圍等進行確定。
2.4完善公益訴訟制度
公益訴訟在我國還處于剛剛被認知的階段,在國際上的案例也比較少,對于公益訴訟的法律構建要從頭開始。首先是公益訴訟主體資格的認定,不僅要給予政府部門以及環境保護組織公益訴訟的權利,也要賦予致力于環境保護的個人以公益訴訟的資格。同時,對于不同的訴訟主體進行排位,避免具體實施時出現沖突。對于海洋石油污染公益訴訟的時間限制、立案范圍、具體管轄法院、訴訟程序等都要做出明確的規范。最后,要建立專門的公益訴訟基金,為公益訴訟行為提供資金上的保障,讓海洋環境保護的行為都能夠得到弘揚。
2.5加強執法力度和應急制度建設
執法效率低的問題已經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2013年我國已經成立了國家海洋局,將海關之外的四支海洋管理隊伍進行統一調度,開展海上執法活動。筆者認為,在海洋石油污染防治方面也可以采取類似的管理制度,由國家對海洋石油污染進行統一的管理。建立海洋石油污染防治指揮中心,對于石油污染的防治進行統一調度,構建石油污染的應急措施,由重點港口和大型的石油公司共同承擔石油污染的防治任務。建立一支由防治中心直接調度的石油清污隊伍,在發生溢油事故時第一時間進行石油的清污,由中心先行墊付清污費用,對環境進行及時搶救處理后再走索賠程序解決經濟問題。這樣不僅能夠保證各方的利益,還能夠在第一時間將海洋污染程度降到最低。最后,污染防治中心還要承擔信息發布的任務,定期對社會公布防治工作的現狀與進展。出現溢油事故時要及時披露原因、現狀、后果以及清污措施等,避免因為信息不透明而出現其他后果。
3 總結
隨著海洋運輸和石油開發越來越頻繁,海洋所遭受石油污染的威脅也越來越大,海洋石油污染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污染事件。為了保護海洋生態,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我們必須要提高海洋意識,構建完善的污染防治法律體系,出臺專門的污染防治法律,對防治工作、應急制度、索賠機制等都作出詳細的規范,從法律的高度來維護我國的海洋生態。
【參考文獻】
[1]王逸川.海洋石油污染防治的法律問題研究[碩士學位論文].中國海洋大學.2013
[2]瞿雅寧.我國海上油污防治問題法律研究[J].戰略決策研究.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