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尤溪根據《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路透社、BBC等綜合編輯。
2014年10月24日下午,為期四天的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閉幕,會后新華社發布公報,宣布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及幾項重大人事調整。
此次四中全會以“依法治國”作為主要議題,在中共全會歷史上尚屬首次,距離中共十五大第一次提出依法治國已經過去了17年。
也許,這份《決定》將為未來五到十年、甚至更長時間中國建設法治國家描繪出新的路線圖。尤為重要的是,用法律制度手段制約“公權力”,是中國依法治國打造良政善治的核心。
用法律制約公權力
正如眾多外媒所說,四中全會公報的最大亮點,莫過于賦予司法系統更大的權力。
中國政府正在推進的政經改革及反腐已進入攻堅階段,四中全會劍指“權大于法”這一公權力痼疾,為進一步深化改革踢開絆腳石。
盡管中央政府力推改革反腐,并大刀闊斧簡政放權,一年多來已下放逾600多項管理權限,但要打破公權濫用的習慣勢力,更需要從法律制度上安排和保障。正如中國總理李克強所言:法無禁止即可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對于私權利,法律沒有禁止的都是自由的;對于公權力來說,法沒有授權的都是禁止的。而用法律制度手段制約“公權力”,則是中國依法治國打造良政善治的核心。
但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政治學系教授張鳴說,公報全文內容有進步,但未來仍看具體落實。
“我覺得整體公報內容比預料的好,”張鳴說,“雖然還是強調了黨領導司法工作,但是公報中關于強調立法機構的作用,完善地方司法獨立,都是可喜的,尤其是關于司法人員專業化的問題,‘從符合條件的律師、法學專家中招錄立法工作者、法官、檢察官,這一點以前都是作為‘自由化批判的。”
《華盛頓郵報》對四中全會也持肯定態度,但它亦提出:盡管四中全會結束之際,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承諾進行司法改革,這些改革也將使法官辦案時免于受到地方官員的干預,提高法官的獨立性,但共產黨事實上依然凌駕于法律之上。“法治”依然只是確保中央政府權威得到尊重的一項機制,而不是限制中共權力的一種手段。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研究員李成則站在客觀的立場認為,雖然十八屆四中全會未發生里程碑式的變革,但外界也不應該對會議結果太過冷嘲熱諷,盡管自由派學者會覺得會議公報不過癮,但公眾可能會認為這次會議的結果還是好的。
總體而言,“依法治國”在中共全會上提出,首先表明中央將采取行動降低地方官員對法律體系的控制;其次,中共承諾將提高政府施政的透明度,加大對官員的問責力度;第三,強調憲法的重要性;但同時,公報也明確申明,“依法治國”并不意味著共產黨權威的下降。
同時,分析后我們不難發現,增加施政透明度和官員問責度都符合習近平加強黨和人民群眾聯系的努力。
盡管公報沒有涉及過多細節,但是中國執政黨努力以更為公正和法治的方式解決法律紛爭和案件的姿態,可能會帶來廣泛的影響力,讓中國的法律體系更為有序。
以法治替代人治,重塑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營造透明有序、公平正義的市場環境才是確保公平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佳途徑。從“摸石頭過河”,轉向基于法制和規則行事,將有助于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制度化反腐
同時,四中全會可能會宣布推進反腐敗調查制度化。
在四中全會上審議并通過了李東生、蔣潔敏、楊金山、王永春、李春城、萬慶良嚴重違紀問題審查報告,確認中央政治局之前對他們作出的開除黨籍的處分。
其中李東生、蔣潔敏、楊金山為原十八屆中央委員,李春城、王永春、萬慶良為中央候補委員。因此,按候補委員的得票排名,會議決定遞補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王作安,陜西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毛萬春為中央委員會委員。
國務院國資委主任、原中石油集團總經理蔣潔敏,中央防范和處理邪教問題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公安部黨委副書記、副部長李東生,四川省委副書記李春城,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副總經理王永春,廣東省委常委、廣州市委書記萬慶良的落馬此前已經通過中紀委向外界公布。
但此次楊金山因嚴重違紀被中央軍事委員會紀律檢查委員會審查的消息,尚屬首次對外權威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