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敦全 宋康 周翔飛
摘要:羌族有語言沒有文字,文化歷史悠久,不論是在倫理綱常還是歷史人文方面皆對后世有著極大的影響,而說到影響深遠,舉足輕重的便是羌族音樂了。羌族音樂與羌族人民的生產勞動、生活習俗息息相關,具有頑強的生命力。2008年“5·12”地震的發生,對羌族聚居地人口、環境、文化設施的嚴重摧毀,加速了羌族音樂文化的瀕危狀況,急需有效的措施搶救和保護,雖然災后不少有識之士對羌族音樂文化進行了一定的保護,但現狀并不是很樂觀。文章根據羌族聚居區的走訪調查研究,提出對羌族音樂文化進行多元化保護的建議。
關鍵詞:羌族;音樂文化;多元保護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172(2014)04—0115—04
中國是民族眾多的泱泱大國,而大國如大樹,枝干皆好才能穩固根基,羌族則是這棵樹中不可缺少的一個分支。滄海桑田,《說文·羊部》一書中所述的“西戎牧羊人”,就是如今羌族的縮影。遠居于西北地區的羌民族在不斷的地理遷徙中也變換著人文,在時問的洗禮下逐漸與漢族融合,而始終保留著原有風貌的就只剩下聚居于四川境內岷江上游地區的羌族人了。經過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后,羌族現有人口31.65萬,大多散落在阿壩州的茂縣、理縣、汶川以及綿陽市的北川地區,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縣等地。躋身藏彝走廊,并自稱“爾瑪”。羌族民眾,多居住在半高山地區,守護著本民族的古老文化和習俗,過著半牧半農生活,堪稱羌族歷史人文研究的“活化石”。
汶川地震的巨大災害席卷四川岷江流域的羌族聚居區。這場地震前所未有地襲擊了古老悠久的羌族文化,使羌族人民不僅失去了親人和家園,也失去了歷史久遠的名勝古跡。這樣的摧毀不僅僅摧毀著羌族本土,羌族文化和羌族歷史也受挫。所以,保護羌族所留文化遺產,也是在解國家的文化窘境的燃眉之急。
課題組成員通過走訪羌寨以及和汶川、北川等地文化旅游部門的領導、文化工作者座談,認為對于保護、傳承和發展羌族文化,應當多層次、寬領域。對此,筆者提出幾點看法。
一、政府應在羌族音樂文化保護中起主導作用
(一)中央政府部門高度重視。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黨中央和國家各部門領導都高度重視。原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特別指出,羌族同胞受損極為嚴重,在舊城改造和新城建造時,應重點保護好羌族文化。文化部也采取積極措施來保護羌族文化:1.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納入災后重建規劃,要注重保護文化遺產,注重保持民族文化特色;2.組織專家研究制定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設施重建和恢復傳承規劃,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3.研究論證設立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對羌族文化遺產尤其是音樂文化進行整體性保護。
(二)地方政府部門積極行動。2008年5月21日,四川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批準通過了《北川羌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條例的頒布對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就有了強有力的保障,并落實到各個縣和轄區,縣領導積極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并舉薦了相關負責人。地震發生后,地方各級領導都對羌族文化遺產予以了保護,這為羌族音樂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汶川、北川等民族自治縣在災后重建中,各省援建人員也高度重視羌族文化的傳承保護,保留了原生態的羌族民族元素和風格。
二、羌族聚居區應形成具有羌族特色的中小幼民族音樂教育
從專業角度出發,羌族音樂文化保護應在傳承保護原羌族音樂文化基礎上結合學校教育特色和優勢。羌區的學校積極將優秀羌族音樂文化作為講義課程,編寫濃郁羌族特色的地方教材。從幼教、小學、中學到羌族聚居區的各級學校均應傳承羌族民俗。傳承羌族民俗在羌族歷史文化教育上有著很高的價值,也是羌族勞動技能培養的重要場所。將其通過一系列活動扎根于羌族文化本身中,以實現教化作用。
羌族音樂文化要想得到傳承,還要在教育的基礎上擴大宣傳。要讓學生知道羌族文化為何珍貴,使他們以學習的心態,積極主動地傳承羌族文化,發展羌族文化。
三、高校應成為羌族音樂文化保護的中堅力量
高校是高級人才集聚的地方,也為地方發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高校是羌族音樂文化保護方面的中堅力量。地震發生后,各高等院校都投入到了對北川羌族文化的研究中,紛紛研討保護措施。在眾多學者的實地考察和研究下,編著了《羌去何處——緊急保護羌族文化遺產專家建言錄》《羌族口頭遺產集成》(四卷本)等一系列科研項目,這些豐碩的研究成果,對保護、傳承和弘揚羌文化方面起到了關鍵作用。
四川大學災后重建與管理學院加強與汶川縣的合作交流,除了在專業知識上給予無私指導外,還建立長效機制合作共建,將該院的部分學術研討會、專家會議等放到汶川縣映秀召開,提高映秀震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并希望根據汶川地震經驗,由汶川縣和四川大學聯合策劃,組織專家及汶川相關部門人員到雅安蘆山對口援建,充分發揚中華民族的大愛精神。汶川縣與西南民族大學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經濟發展、旅游規劃、科技成果轉化及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方面開展交流合作。將西南民大校方的科研成果轉化為汶川發展的生產力,讓校方的優秀文化傳統在汶川開花結果,希望校方利用自身學科優勢,將汶川建成西南民族大學的教學基地、科研基地、實習基地,把汶川與西南民大建成縣校合作的典范。四川音樂學院在汶川縣水磨鎮成立汶川羌藏文化研究院,實施完成了如《四川川北羌族與平武白馬藏族民俗藝術的綜合開發利用》等文化部課題,在音樂藝術文化的保護方面都起到了一定保護作用。阿壩師范專科學校也搬到了汶川縣的水磨鎮,并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院,加大了對羌族音樂文化的保護力度。四川音樂學院綿陽藝術學院利用其地理優勢,對北川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了更為細微的研究,得以成功收獲。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羌族音樂文化,學院開設了羌藏文化保護與開發文化產業經濟、羌藏歌舞表演等專業(方向)。中國民協主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正式在學院成立后,就開辦了災后第一家羌族文化民俗展覽館,并與北川縣政府共同成立了“羌文化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專家的有力投入,這些都為羌族文化遺產的研究錦上添花。各專業高校持續對羌族音樂文化保護的學術研究和傳承弘揚,將對羌族音樂文化保護起到重要作用。
四、羌族民眾是保護民族古老音樂文化的主體
教育和引導災區人民,提高他們保護民族音樂文化的自覺性,使災后音樂文化重建成為災區人民的自主行為;音樂文化發展中所獲利益要心系人民,以讓人們自己去有意識保護羌族音樂文化;而對音樂文化保護更要重視積極建言獻策,讓所有人置身其中,參與其中。
統一規劃、建設“羌族音樂文化旅游區”,在汶川等羌族聚集地建設鍋莊廣場等公益音樂文化活動場所,讓羌族民眾每天都有專門的地方跳舞、唱歌。合理利用“地震資源”,從利于民眾生活和長期發展出發,讓民眾自己明確目標,傳承民族音樂文化。除此之外,災后重建應該蔓延到各級地區,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積累起文化特色。
震前,民族文化是羌族地區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資源。長遠來看,民族文化旅游資源也是該地區的經濟源泉。在旅游項目重建上應該加以扶持,共同開拓資源,發揮優勢,共同取得重建突破,要挖掘各自的地方音樂、習俗特色,共同利用好大禹文化、羌族音樂文化等獨特優勢旅游資源,由震前各自為政的分裂局面改為合作互補局勢,建設“羌族音樂文化旅游區”,優選一批區位條件、可進入條件等旅游開發配套比較好的特色景區和村寨,吸引更多游客。
要由內而外地提升災區的綜合競爭力和加大重建力度。抓住羌族聚居區得天獨厚的音樂文化資源的傳承保護并發展利用,使民眾得到實惠,羌族民眾自然就會更主動地保護、傳承羌族音樂文化和傳統習俗,羌族音樂文化便不會被外來文化所侵蝕。
五、充分發揮大眾傳媒在羌族音樂文化宣傳保護中的積極作用
大眾傳媒要積極擔負起保護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任。一方面,通過媒介的報道宣傳,向民眾介紹羌族音樂文化的內容和重要性,喚起公眾對它的關注。另一方面,借助媒介的批評性報道、評論等監督手段,引起政府職能部門對音樂文化保護中存在問題的重視,以強有力地行政手段保護羌族音樂文化。此外,大眾傳媒對羌族音樂文化的傳播,將促進圍繞傳統羌族戲劇、舞蹈、民歌的文化旅游業經濟的發展,客觀上起到保護傳承的積極作用。
大眾傳媒所傳播的新技術、觀念等,會被非物質文化潛移默化的吸收,這為羌族音樂文化在新語境中的技藝創新和文化積累提供了養料。一種文化要獲得發展,就必須將文化傳承和積累相結合。通過大眾傳播媒介,羌族音樂文化在內容上得到大力傳承,在藝術上有所創新,在觀念上受到重視,在文化積累上,獲得合理吸收。為羌族音樂文化的發展提供更豐富的內容和更廣闊的創作空間。
積極通過大眾傳媒、文藝演出和展覽等途徑宣揚羌族音樂文化。聚焦重點羌族文化形成產業鏈發展,在向國外傳播,吸引外資的前提下也能增強我國的民族自信感,更好地激發羌族音樂發展的潛能,積極通過大眾傳媒,擴大羌族文化的影響力。四川音樂學院已針對羌族音樂的保護,出版發行了《古城戀歌》《一路感動一路歌——阿壩、甘孜采風實錄》和即將撰寫《羌族民族民間歌曲典藏》,通過對羌族音樂的收集、整理與發行等為羌族音樂的傳承盡綿薄之力。
六、對羌族音樂人才加大培養力度
相關政府應成立專門的音樂管理部門。部門管理人員可以采用遠程教育系統和定期調派專家教師上門指導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時也可以避免學習培訓走樣。
根據調查采訪得知,羌族雖有很多音樂文化人才但卻缺少管理和其他方面的精英。這反映出了人才缺失和就業專業不對口的弊端。建議對羌族音樂文化人才進行規范選拔,也要有針對性和公正性的根據需要再分配人員,這樣才能減緩教育和資源的浪費,才能對羌族文化遺產進行充分保護。
保護羌族音樂文化遺產,不僅要借鑒其他國家經驗,還要從羌族本土出發充分開發和利用羌族本民族的資源。依據文化規律,對羌族文化遺產進行保護,不能膚淺應對,要由表及里深入研究。通過對社會結構的評估,通過跨領域和跨學科的分析,提高羌族人民自身保護文化遺產的積極性,以更好地保護羌族傳統音樂。對此,四川音樂學院已和汶川縣達成共識,著力在培養羌族音樂文化專業人才上下功夫,已對汶川的“羊角花藝術團”的專業人才培養制定了相應的機制和措施。
七、羌民族語言的傳承對羌族音樂文化的保護至關重要
語言是民歌產生的基礎,是音樂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靈魂。“在千百年的過程中音樂曾經是(現在仍然是)與語言聯系的。”歌詞和旋律在羌族民歌組成中有著極高的重要性。演唱羌族母語歌曲可以更好地詮釋羌族的文化。“羌族旋律和自然旋律有著相輔相成的作用”。保護傳統音樂文化的同時,也要做好羌族語言的保護,羌語是拯救羌族核心音樂文化的關鍵和有效途徑。經過現代化進程的洗禮,羌族本族語言已經瀕臨消退,對其本民族語言的保護刻不容緩。
語言和文字是中華民族的情感紐帶,在教學上運用本民族語言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激發民族歸屬感;有利于促進民族經濟和文化發展。國家對于羌族災后重建投入了很多的財力物力,羌族文化的保護也得到了國內外的重視。有關教育管理部門應考慮盡快在大專院校創建羌語系,加大對羌族語言文化的教育,發掘這方面的人才;推進編寫關于羌族母語的教科書;在茂縣、汶川、黑水、松潘、北川等羌族母語區的幼兒園、中小學繼續實施羌語文教學;在科研機構和高校進一步設置羌族母語課程,提高羌族母語的影響力。
結語
羌族文化博大精深,與國家文化發展和非物質遺產開發息息相關。目前,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藝、羌族瓦爾俄足節、卡斯達溫舞、羌族多聲部民歌、羌族羊皮鼓舞、羌年、羌族刺繡,七項羌族文化被納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保護羌族音樂文化就是保護我國文化遺產瑰寶。羌族有語言無文字,“釋比”文化就是羌族傳統文化的一個良好體現,延續著羌族古老文化的釋比文化,生生不息地呵護著羌族文化的尊嚴。所以,音樂是羌族文化的核心力量,集中民族歷史、文化、信仰、倫理、道德、情感等于一身。因此,對羌族音樂文化的采集整理和保護,皆在音樂文學范疇之上。人類無法想象在短時間內有多少種音樂無聲無息在消失。調動全體民眾對羌族音樂文化展開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的多元化保護是羌族音樂文化保護的必要手段,只有每個相關部門和每一個人在羌族音樂文化保護方面,都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羌族音樂文化才能夠得到最好的保護。
責任編輯:朱婷
參考文獻:
[1]北川羌族自治縣概況編寫組.北川羌族自治縣概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2]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概況編寫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概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3]北川縣志編纂委員會.北川縣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
[4]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
[5]羌族簡史編寫組.羌族簡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
[6]阿壩州文化局.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文化藝術志[M].成都:巴蜀出版社,1992.
[7]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志編撰凄員會.汶川縣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
[8]馬長壽.氐與羌[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9]賈銀忠主編.瀕危羌文化——5·12災后羌族村寨傳統文化與文化傳承人生存現狀調查研究[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9.
[11]賈銀忠主編.中國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12]趙學義,關凱.政策視野中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13]顧軍,苑利.文化遺產報告[M].北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14]李祥林,亟待搶救保護的羌族戲劇文化遺產[EB/OL].http:∥www.studa.net/Music/080701/11280355.html,2008-07-01.
[15]瑪采爾.論旋律[M].孫靜云,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
[16]江明憞.漢族民歌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