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婷茹
摘 要 本文闡述了赫德與同文館的密切聯系,分析了赫德對中國近代教育所起的積極和消極意義,肯定了他對中國近代教育發展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 赫德 京師同文館 中國近代教育
中圖分類號:G40-09 文獻標識碼:A
Har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Education
YIN Tingru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Abstract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Robert Hart and School of Combined Learning. It analyzes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fluence that Hart played on modern Chinese education. The contribution of Hart to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a is affirmed.
Key words Hart; School of Combined Learning; modern Chinese education
英國人路賓·赫德(Robert Hart)是十九世紀的“中國通”。1854年,他被英國外交部選派來華工作。1863年,赫德被清政府任命為海關總稅務司,一直工作到1908年。長達45年的總司生涯使他在當時的中國海關和外交業務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他的影響還滲透到了清政府的其他許多部門,正如他自己所說:“我領導的這個機構雖然名為海關,但其范圍極為廣泛”。事實上,赫德也介入了中國的教育機構,他最主要的舉措是在京師同文館的設立和發展過程中給予了大力的支持。
1 赫德與京師同文館的關系
海關總稅務司的機構中設有一個教育股,所主管的業務即京師同文館的運營管理。“教育股者,即同文館是也”。探究赫德對中國近代教育發展的影響,首先必須梳理清楚赫德與京師同文館的關系。
1861年,恭親王奕訢等上奏開設同文館,得到了清帝的批準。赫德就任海關總稅務司時,就已經注意到了京師同文館的發展,正如曾經擔任同文館總教習的丁韙良《同文館記》中所記載的:“這個嬰兒是如此孱弱,要使它活來”“他把它置于自己的保護之下,并且替它的發展訂下了遠大計劃。”可見赫德對同文館的關注與重視。在赫德的親筆信中,他也毫不避諱稱奕訢只是同文館的支持者,即名義上總理衙門的領導者,而實際控制者是赫德。
同文館的經費、人事和課程都受赫德的控制和影響。在經費問題上,京師同文館的經費從開辦的第一天起,就是來自赫德把持下的海關船鈔(噸稅)的提成。1866年同文館首次派遣學生出國學習,經費就來自赫德的籌集。甚至學生們的來往川資也“均由該總稅務司先行墊用”。同文館的運作其實正是在赫德強大的資金支持下才得以順利進行的。丁韙良主持館務時對赫德說:“擦擦油燈,我是愿意的,但是你得給燈油。”赫德為此從海關撥付固定款項用于同文館日常運營。
在人事問題上,赫德也給予了京師同文館很大的幫助。赫德主動提出在他回國之際代為聘請洋教習,總教習丁韙良就是由他聘請來的。1866年,他還聘請了天文和化學教習,包括當時非常著名的化學家畢利干。1869年丁韙良擔任總教習以后建立了一套嚴密的規章制度,被人們稱為“在中國嘗試西方教育的先驅”。而丁匙良在《同文館記》中稱畢利干為“中國的化學祖師”,對于中國近代化學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教職人員缺少的情況下,“海關成員不時被挑選將其全部或部分時間用于教學,如外語和海關實踐及手續”。可見,赫德對京師同文館師資力量提供了很大的支持,這對于京師同文館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可以說,西方教員的聘請有利于改變我們傳統的教育模式,更新教育理念,使近代科學人才的培養更接近國際水平。
在課程問題上,赫德也起到了推動改革的作用。在赫德的據理力爭下,同文館才設置了傳授天文、算學、醫學等內容的科學館。課程設置的多樣性,對于京師同文館的發展極為有利,為近代科學技術在中國的持續成長提供了硬件設施。
2 赫德對中國近代教育的影響
在赫德與同文館關系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赫德對當時京師同文館作了很多改革性舉措,推動了京師同文館的發展。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赫德對于中國近代教育的發展起到了許多積極的影響,當然,他也帶有自己的不良動機。
在當時,中國不僅是國力的衰弱,經濟上軍事上處于落后地位。不少人清醒地認識到了學習西方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同文館提倡將國外的先進科學技術引入了中國,為中國培養了大量近代人才。同時,同文館提供了科學的外語培訓科目,這對中國與世界進一步接軌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這一定程度上都淵源于赫德的辦學理念和實際作為。
同文館培養的人才主要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翻譯人才,從事相關的外交工作,這在當時是十分緊缺的人才。第二類是技術骨干,他們在機器、船政、軍械等產業部門任職,為中國近代的工業發展默默耕耘。第三類是教育人才,這批畢業生進入新式學堂從事教育工作,為中國的教育事業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這些人才的出現都與西方教員的聘請和課程設置的改變有直接的聯系,一定程度上,這必須歸功于赫德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雖然這些人才并沒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落后腐朽的局面,但是,他們為當時的社會帶來了新鮮的氣息,使得中國的近代事業中有了懂得先進科學知識的中國人的身影,是中國重新走向繁榮富強的基礎力量。
另一方面,京師同文館的成立帶動了諸多新式學堂紛紛成立。其中就包括了京師大學堂。這些新式學堂在學校管理、課程設置等方面往往是以同文館為楷模的。而赫德在京師同文館這些方面的整體建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我們不能抹殺其在推動中國近代教育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不可否認的是,赫德對于京師同文館的大力支持有其特定的目的,有為英國謀取長遠在華利益、培植個人勢力、提高他在清廷地位的動機;“同文館(包括自然科學)課程的設置統一在西方侵略勢力入侵中國的這一整體結構中。它和西方侵略者的其他入侵活動,有著共同的目的和一致性。”赫德是懷抱著實現資本主義殖民事業成功的理想來到中國的,在中國,他仍然是一個局外的英國人,在中國執行外國的任務,赫德曾明確說過其為清政府效力的宗旨:“對該政府的指望應當是它將致力于忠實地履行它所締結的條約。” 同時,我們從赫德對課程設置的選擇進行總體分析,我們發現,不管是天文、算學,還是翻譯,這些都不能為當時的中國提供變革的良方。為什么課程中不涉及中國落后根本問題的探討,為什么不告訴中國學子如何真正使得國家獨立自強?這些都源于赫德侵略者的本質,他畢竟是英國人,畢竟代表著英國的在華利益。
赫德支持京師同文館,并不是為了推動中國近代教育的發展,他的很多措施是利于西方侵略者的。然而,他對同文館的支持和改革對中國近代教育的發展有著積極作用。我們不能完全基于赫德的不良動機去狹隘地理解赫德的行為,畢竟赫德處在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時代中,不能突破那個時代西方人的普遍認識。赫德對于京師同文館的支持和幫助,推動了近代教育的發展,促進了近代科學知識在中國的傳播,為中國培養了大量的近代科學人才,為近代中國的改革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力量。赫德對中國近代教育發展的推動,正是近代中國逐步融入世界的重要一步。
參考文獻
[1] 汪敬虞.赫德與近代中西關系.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 [美]費正清(J.K.Fairbank).總稅務司在北京(The I.G.in Peking).美國:哈佛大學出版社,1975.
[3] [英]威爾特.赫德與中國海關.陳才,陳琢成,譯.廈門大學出版社,1993.
[4] 趙旻.京師同文館的發展歷史及其貢獻.中國文化研究,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