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穎穎
摘 要 在進行跨文化交際當中,因為對于對方的民族文化缺乏一定的了解,所以很容易直接利用自己母語當中的一些文化習慣或者思維方式進行理解,這使得在交際當中會產生一定的障礙,這種現象就被稱之為母語干擾現象。針對母語干擾現象以下進行了相關方面的分析。
關鍵詞 跨文化交際 母語干擾 外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Talking about Mother Tongue Interferenc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U Yingying
(Zhe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0)
Abstract Conduct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cause for a certain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national culture, it is easy to direct use some native cultural habits or ways of thinking understanding among themselves, which makes them produce certain communicative disorders, this phenomenon it was called the mother tongue interference. For mother tongue interference analyzes related to the following aspects.
Key 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mother tongue interferenc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0 引言
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每一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都是完全不同的。在進行語言的教學當中,只注重知識而輕視對于文化的學習,在這樣的方式之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在進行跨文化交際之時,由于對相關文化的了解不足,從而直接使用自己母語當中的一些習慣或者思維去進行理解,導致交際當中受母語干擾的現象尤其嚴重。
1 母語干擾的表現
在進行跨文化活動當中,往往涉及到漢英之間語言的轉換,而這種轉換絕不僅僅是語言層面,還包括了文化層面。所謂的母語干擾就是指本民族的文化在和外來民族的文化之間發生矛盾和碰撞之時,許多人往往傾向于借助母語的一些語言規則、習慣、思維等方面,將外來語當中的和母語差異較大的部分進行一些砍削,使之適合本土文化,而這種方式又很容易造成語言錯誤、文化隔閡,對外語的學習造成極大干擾。
1.1 表層文化干擾
通常對于表層文化的理解是物質形態的標識文化,而這里所提到的表層文化的干擾具體是指語言之間的較為淺層的影響,當中包含了語言學以及語用學對于表層文化交流之間所造成的抑制現象。要了解表層文化的干擾,需要進行兩個方面的研究,語言文化形式的研究以及跨文化交際當中的語言行為。
1.1.1 詞匯內涵不同
詞匯內涵的本質正好就是其民族文化在詞匯之上的一個體現,它是在民族文化當中經過了一個長期的變化和沉淀所形成的。它的形成可能受到了其民族的價值標準、宗教信仰、文化征象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中西方人無論是在生活的環境,還是生活的經歷來說都是存在巨大的差異,因而在許多認知之上也是千差萬別。比如在詞匯之上,對于同一個詞匯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不同的人,對于這個詞匯所帶來的聯想以及文化意象之上都是非常不同的。例如dragon,即龍的意思。龍在西方和中國文化當中所存在所代表的意義是完全相反的,中國用龍代表一種至高無上,中國古來就有“九五之尊”一詞,并且用來形容古代最高統治者,而這個最高統治者又被往往稱之為“真龍天子”,由此可見,龍這個詞在中國文化當中是至高無上的并且受到眾人尊崇和敬仰。Dragon,在西方所代表的含義則恰恰相反,龍是一種非常兇險的東西,像是一些西方的神話當中就有屠龍之說,也有王子勇斗惡龍拯救公主的童話,可見在西方文化當中,龍并不是一個讓人喜愛的東西。
又比如兩種語言對于“horse”和“ox”,也就是馬和牛兩個詞的使用,通常是使用不同的動物形象代表的卻是同一個意思。漢語當中常常提到“吹牛”一詞,用英語表示則是“talk horse”;漢語當中所說的“牛飲”,用英語翻譯則是“drink like a horse”。由此可見因為文化的不同,中國幾千年文化當中使用牛耕種、拉車等眾多活動導致人們對于牛倔強脾氣體會頗深,而西方人騎馬文化和傳統導致他們對馬的倔強也是深有體會,生產方式的差別,生活方式的不同使得兩種文化對于詞匯的內涵的理解也是不同。
1.1.2 語言行為文化不同
人們言行準則之所以存在差異,最主要的還是民族文化的觀念不同所造成的。言行準則的差異性主要體現在人們的價值觀、審美情趣、民族心理等眾多方面。這就導致了即使面對同一句話,由于文化的不同最終的理解也會出現差異。因此對于人們在言行當中表現出的施為性行為的學習和認識是十分有必要的,且可以幫助理解其內涵和差異。
比如,一個外企中國雇員對于美國講師進行介紹之時,出于一種漢語習慣,雇員說:“Now, lets welcome Mr. Smith to give us an excellent and enlightening speech.”如此介紹在中國人看來應當是屬于極其尊重和熱情的,但出乎意料的是這位美國講師并沒有表現出想象當中的高興之情,反而十分生氣。真實狀況是這位美國講師對這個介紹的理解和中國人的理解正好相反,在他看來這是一種對他極其沒有信心的表現,認為他并不能出色地完成這項工作,所以才需要進行如此鼓勵。
對于中國人習以為常的謙虛,西方人也并不是十分理解。比如中國人出于謙虛的態度而對于他人的夸獎,常常直接反應就是否定,比如會說:“哪里哪里,過獎過獎。”在西方人眼中,對于這類似的夸獎應該直接表達感謝,而不是否定別人的看法。還有當中國人想要提出意見之時,習慣用“拙見”代替。西方人則會認為,既然自己認為這并不是一個好的意見和建議,那為何還要提出?很明顯這種文化的差別導致在言語行為的理解之上出現了極大的偏差。
1.2 深層文化干擾
深層文化的干擾主要表現在心理層次以及觀念文化之上,比如在人的價值觀念、民族心理、審美情趣等文化要素。由于這些要素的影響主要屬于心理層次,如果當事人對于中西兩種文化的了解并不是非常深刻和熟悉,那么這種影響往往不會太直接,而這也正是跨文化交際當中產生誤會和沖突的原因。
比如在許多的國產護膚品當中,通常會將“增白”這個詞翻譯成“whiten the skin”。對于增白這件事在東方人眼中是一種審美取向,白是一件好事,在漢語當中也有“一白遮百丑”的說法。但在西方人眼中并非越白越好,而是一定要白里透紅才是一種健康的體現和追求。在西方人看來蒼白并不代表著美,而是一種貧窮和疾病的表現。在這種審美取向不同的情況之下,也極大地影響到國產護膚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不僅是在護膚品之上,在日常交際當中也需要注意這個方面的問題,絕對不能一味地夸贊對方白皙,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誤會。
2 克服母語干擾的措施
2.1 提高對目的語的熟練度
為了減少母語的干擾,這就需要在進行語言的學習之時不斷地提高對于目的語的熟練度。只有當熟練度提高了,語用能力才會緊隨著提高,而語用能力提高自然就能減少母語的干擾。在生活當中發生母語干擾情況的往往都是些初學者,在高級階段的學習當中母語的干擾會越來越少,所以提高目的語的熟練度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2.2 縮小目的語和母語的規則差異
語言是一種會受到相應規則制約的社會行為。因為不同的文化存在差異,所以母語的言內行為往往會受到目的語的影響,從而對其賦予一種新的言外之力。比如不同文化語言的雙方在相互打招呼之時,作為母語是漢語的一方可能會說“Have you eaten?”也可能會說“Where are you going?”如果對方對于這種帶著漢語式的思維和習慣的招呼語言并不熟悉,那么很有可能將一個本意是友好的招呼變成其它含義。對方可能就會依照母語的習慣性思維和理解方式對這句話進行理解,認為對方是在邀請自己吃飯的意思,更甚者會認為對方的這種問候已經屬于一種過分的干預行為。因此為了減少母語的干擾現象,應該盡力縮小這種因為規則而帶來的差異性。
2.3 包容不同文化,熟悉交際情境
對于不同的文化應當有一個足夠包容的態度,要學會尊重不同文化,并且在進行跨文化交際當中要盡力使用對方的文化準則要求自己和解讀對方。對于不同文化語言當中的一些避忌、宗教等較為敏感的問題應當盡量避免提及,甚至對于一些和自己文化完全相反的習俗、習慣等都必須要用包容的態度視之,避免引起誤會甚至矛盾。對于各類的交際情境應當盡力提高自己的熟悉度,正式場合和非正式場合要有區別,對待不同的人使用怎樣的語氣和詞匯,這些都需要提高自己的熟悉度,保障交流順利,達到自己的交際目的。
3 結語
綜上所述針對母語干擾這種現象,還需要在學習和使用目的語之時,提高對于目的語相關文化、習慣、思維等方面的了解,熟悉各種交際情境,對于不同文化有一個高度的包容態度。
參考文獻
[1] 方麗娟,文潔娟.論跨文化交際中母語文化的負遷移[J].南昌高專學報,2011.1:78-80.
[2] 李成.跨文化交際中母語文化缺失現象及原因分析[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6:133-134.
[3] 賈輝,晉艷.跨文化視角的母語干擾現象解讀[J].語文建設,2012.4:79-80.
[4] 顧蒙蒙.中學外語教學中母語文化缺失問題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2.
[5] 汪火焰.基于跨文化交際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