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會蘭 張柳 王平 芮茜
摘 要 文章通過對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與醫師認證對接項目在管理方式、培養流程、課程教學、學位與醫師準入標準等方面進行深入剖析,并與美國先進模式進行比較,總結歸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與醫師認證實現對接的成因、方式、運行程序及關鍵要素。
關鍵詞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 執業醫師認證 對接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4 文獻標識碼:A
Comparison of the Docking Modes of Clinical Medicine Specialty and
Physician Certification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LI Huilan, ZHANG Liu, WANG Ping, RUI Qian
(Hebei United University, Tangshan, Hebei 063000)
Abstract This paper thorough analysis of master's degree in clinical medicine and physician certification docking project in management, training process, curriculum, degree and doctor admittance standard, compared with the America advanced mode, summary the causes, mode, run the program and key elements.
Key words clinical medicine specialty; physician certification; the docking modes
1 國內對接模式
1.1 上海市
在國家大力支持下,上海市2010年啟動開展了“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結合改革試驗工作”,核心是將MM教育與規范化培訓并軌。復旦大學等單位啟動開展了“5+3”項目,研究制訂了MM(住院醫師)招生、培養、學籍管理、學位授予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在經過認定的培訓醫院全面開展了規范化培訓與MM銜接的改革試點工作。
(1)臨床能力培養與規范化培訓相銜接 MM(住院醫師)進入醫院后,嚴格按衛生部培訓大綱及《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細則》要求和醫院制訂的培訓計劃,接受臨床輪轉實踐訓練和各項考核。(2)課程教學與住院醫師理論和實踐教學相契合。MM(住院醫師)課程實行學分制,分為A公共課(政治理論課、外語課等)、B基礎理論課、C專業課和D臨床實踐四個模塊。B、C、D分別與規范化培訓的公共科目、專業理論課和規范化培訓對接。(3)專業學位授予標準與臨床醫師準入標準相對接。MM學位授予標準必須達到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和考核管理辦法要求的臨床工作水平。完成規定的課程學習且成績合格,同時通過規范化培訓及其考核,并通過學位論文答辯后可申請學位。
1.2 瀘州醫學院
2013年,瀘州醫學院率先在全省開展“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養銜接”項目試點工作。考試分理論考試及技能操作考試。根據該兩項成績并參考研究生面試成績擇優錄取。錄取學員第二年必須一次性通過執業醫師考試,如第一年未通過執業醫師考試,則退出此項目,按一般專業學位研究生進行培養。項目學員經過3~4年的培養,畢業時可實現“四證合一”,臨床能力達到高年住院醫師水平。
2 美國醫學專業學位教育與醫師認證模式
美國醫生培養和我國有很大不同。在美國,之前須完成4年的大學教育才可進入醫學院學習4年,畢業直接獲得醫學博士(MD)。美國醫學類專業學位的錄取要求和學習年限見表1。
美國住院醫師培訓是獨立行醫的基本要求,其醫學院畢業生須經1~3年住院醫師培訓并通過考試獲得州政府頒發的行醫執照,可作為全科醫生。要成為專科醫師,還要進一步培訓,基本為內科3~5年,外科5~8年。
美國的醫學專業學位教育和行醫資格銜接緊密,通過專業認證制度來保證專業學位質量,通過長時段的住院醫師培訓和認證保證行醫執照的質量,其臨時醫師執業許可制度頗值得借鑒和學習。
3 對接模式比較分析
3.1 對接的成因及方式
國內對接模式中,上海市的對接項目銜接最為充分和徹底。首先,政府大力推行,出臺了一系列保障對接項目有序運行的規章制度和實施細則,從制度層面上將MM與執業醫師認證明確銜接起來,為對接體系各方起到了協調、監督、保障和指導作用。在行業協會、高校及認定醫院積極參與和配合下,對接進行順利、達到了應有效果。國內對接模式中,MM與執業醫師認證對接一般是通過互為前提條件的方式而實現(見表2)。
3.2 對接的主體及職能
縱觀歐美模式和上海市試點,在整個對接體系中,政府起到明確政策、加強協調監督的作用,教育部門負責統籌規劃專業學位教育總體發展,衛生行業協會主要起到保障、監督和指導的作用,主要承擔本行業標準設定、資格考試、繼續教育培訓及職業資格認證等職能。高校則主動適應職業資格認證的需要而改革培養模式和管理制度,按職業“需求”培養,提高專業學位人才培養質量和就業競爭力。
3.3 對接的程序及運行
首先,應成立醫學高校和規陪醫院資質認證評估委員會。其次,MM與規范化培訓并軌培養,實現在職研究生教育與規范化培訓的有機結合。第三,改革學位授予制度,使MM學位授予與規范化培訓相銜接。第四,建立統一、嚴格的考試、考核制度。政府通過定期換發行醫執照保證從業醫師的質量。第五,制訂對接對學生的優惠政策。第六,借鑒歐美模式,建立MM實習執照制度,可有效減少醫療法律糾紛。
經上述對比可以得出,建立政府、行業、高校協同創新的溝通機制是對接成功的關鍵,建立以執業醫師認證為導向的MM培養模式是對接成功的保障,建立嚴格、完善的評估機制是對接項目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醫學生實習執照制度是建立和完善與臨床醫療教學工作相關所亟需制定的法律法規。
*張柳為本文通訊作者。
本文為河北省2013年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HB13J Y030)“專業學位教育與職業資格準入對接模式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 鞠學紅等.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工作的現狀及發展方向[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8(5).
[2] 鄒菁等.臨床醫學(中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銜接的改革與實踐[J].高校醫學教學研究,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