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在世界范圍內引發了意識形態的新變化,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提供了機遇。全力推進金融危機背景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要搶抓機遇,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弘揚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鞏固社會主義的思想基礎,要突出重點,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凝聚社會主義建設力量,要創新方法,在堅持原則、拓寬渠道、鞏固陣地等方面下功夫。
【關鍵詞】
金融危機;高職學生;意識形態
在中國,“只有社會主義中國才能救世界”這句口號我們常常聽到,西方和中國的左派知識分子認為馬克思主義又活躍起來,是因為美國的這次金融危機宣告了新自由主義理論和實踐的破產。一時之間,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給人的感覺是負面的。我們可以看到從前的經濟危機是由于傳統產品的生產過剩導致的,而這次的金融危機是由于金融產品的過度生產而造成的。這次金融危機的發生原因在表象上有所不同,其實質卻是完全一致的,它們只是馬克思所論述的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在不同場合下的不同表現。美國的這次金融危機證明了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理論的生命力。
1 金融危機給高職學生意識形態教育帶來的挑戰
美國的這次金融危機并不代表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破產和社會主義的勝利,就像上世紀80年代末的“東歐劇變”不等于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的破產一樣。首先,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制度是一種資本主義與人自私自利的本性連接得十分緊密的制度,所以在健全的法制背景下,資本主義仍然能夠在周期性經濟危機的壓力下實現較為有效的資源配置,并把個人自利導向社會創造。而傳統馬克思主義理論雖然成功地指出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卻沒有在理論和實踐上找出一個不同于資本主義社會的、具有生命力的發展方向。新左派雖然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卻是解構有余、建構不足。因此,它的信眾和影響只限于左派知識分子和他們的學生。西方左派理論家Alec Nove在絞盡腦汁地設計了各種“可能的社會主義”后,感慨“資本主義是非理性的,社會主義是不可能的”。因為與資本主義相比,其他任何制度都必須或多或少地壓抑人的自利本性,結果使人的自利本性以更畸形的方式表現出來。“文革”時,人們在“狠斗私字一閃念”的口號下一面吃社會主義大鍋飯,一面勾心斗角爭權奪利,就是一個極端的例子。在蘇聯和東歐共產黨政權倒臺后,我們其實很需要左派在世界范圍對資本主義經濟和新自由主義思想起到限制作用,但是我們也必須正視左派的限制作用可能會比較弱這一事實。
隨著世界金融危機趨勢的加快和國內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帶來的一系列復雜深刻的社會變化,高職學生意識形態不可避免的會遇到許多新問題、新變化。
1.1 網絡不良信息傳播侵蝕我國高職學生意識形態
目前,網絡已經成為西方文化價值觀念推行“文化霸權主義”和“文化殖民”的重要工具。在西方文化的侵襲下,有的學生對黨的執政理念和執政地位的認同度在減弱,盲目崇拜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少數學生對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產生懷疑,認同意識形態多元化的主張,忽視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個別學生不問政治,或者把政治非學術化,不能正確區分學術民主與資產階級自由化的界限,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缺乏政治敏銳性和鑒別力。
1.2 西方價值觀強勢植入消解意識形態影響力
如果把傳統文化比作“筷子”,西方文化比作“刀叉”,我們應重視這樣一種現象:近年來一些青少年放下“筷子”拿起了“刀叉”,良莠不分地吸收了西方文化。在中國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麥當勞、肯德基、比薩餅的生意越來越火,可口可樂成為飲料市場的“大哥大”,美國好萊塢電影越來越得到年輕人的青睞,這些載體所攜帶的價值觀念也在被“無判斷”地接受。其背后則是西方國家憑借其經濟強勢,謀求在經濟全球化之后,進一步實現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從而實現一邊倒的文化植入,使我國維系國家、民族生存發展的價值觀念或主流意識形態受到了來自外部潛移默化的影響而發生著扭曲、變形,進而影響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確立
1.3 西方流行文化沖擊高職學生意識形態的培育
流行文化是一種以青年為主要對象的流通文化,其主要功能是娛樂。流行文化之所以能在校園流行,是因為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較高壓力和緊張的心理,豐富了他們的課余生活。但是如果這種文化過分地強化和突出感官刺激功能,誤解了文化的意蘊和藝術價值,缺乏現代人文精神和民族優秀文化的底蘊,缺少道德理性、審美價值、思想深度,就會使青年學生在淡忘自我意識和自我判斷的狀態下,不問其內容的價值和意義,單純地接受某種浪漫、奇異、刺激的文化信息,在是非辨別、價值判斷等方面陷入混亂。
2 文化滲透的現狀與分類
2.1 語言文化的滲透
語言是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而發展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社會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歷史、習慣和風土人情,而各民族的文化和社會習俗又都在該民族的語言中得到了體現。文化意識,是人們在學習語言的同時,領悟該語言文化的內涵,接受該語言文化的熏陶,并潛移默化地內化為一種追求文化的情感,它是人們對于文化的一種自覺的能動的認識活動。培養跨文化意識,就是要培養學生對于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2.2 網絡文化的滲透
我們現在正在成長的年輕一代,他們的防御能力最弱,接受能力最強、也是最容易受到蠱惑的一群人,他們身處一個開放而多元的社會,在依賴網絡獲取信息的同時,各種新鮮的中外文化思潮潛移默化影響著他們,在西方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信息大規模地向他們滲透和入侵的影響下,他們對西方文化特別是美國文化逐漸產生向往和羨慕,對美國式生活、思維方式頂禮膜拜。這樣一來,在先進文化及其精粹還沒來得及在其思想上扎根之際,他們就被外來的這些信息所淹沒影響了,免疫力和識別力日益喪失。西方媒體特別是別有用心的國家或組織趁機在互聯網上通過網站、郵件、新聞評論、博客大肆進行宣傳與顛覆,極力丑化我們黨和國家的形象并傳播庸俗、低俗和媚俗三俗文化,企圖破壞高校大學生的政治信仰,削弱對黨的政治信任,改變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些年來高校大學生出現的信仰危機、道德虛無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利己主義等現象正是最充分的體現,對我國的文化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
2.3 消費主義文化滲透
消費主義的生活方式其根源在于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在以消費為動力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消費主義文化借助大眾傳媒成為優勢話語系統已經建立起了文化主導權。按照葛蘭西的文化霸權理論,消費主義文化通過大眾傳媒構建社會意義系統,并且以話語權力的形式向社會各個領域滲透使得對符號象征意義的消費成為人們自我表達與認同的主要形式。正是在全球化的過程中資產階級借助于跨國公司這樣的經濟主體推行消費主義文化,通過互聯網、廣告、電視等大眾傳播媒介建構一種社會意義系統,對人們的價值觀念起到控制和重塑作用。在西方取得文化主導權的消費主義文化向第三世界國家的擴張使中國深受消費主義文化的影響。
3 金融危機進程中加強和改進高職學生意識形態教育的對策
金融危機對世界近期走向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首先,雖然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想不可能退出歷史舞臺,但世界各國學者已經開始對新自由主義進行聲討,它在世界上的影響在一段時間內會大大下降。同時,為了應對金融危機,美國和西方許多國家的政府也不得不出臺各種干涉經濟的救市方案和建立相應的政府機構,通過加強對經濟的管理來應對危機。危機過后,我們會發現,世界各國(也包括美國)都在其經濟和政治體制中或多或少地注入了“社會主義”因素,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國家原有的性質。今后,由意識形態主導的極端的社會主義經濟或自由主義經濟模式可能都不會成為主流,主導的將是混合性經濟模式。在這樣一種趨勢下,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家一定是一個能夠拋棄“市場經濟代表資本主義、自由主義和高效率,計劃經濟代表社會主義、專制和低效率”這種意識形態束縛的國家,一個能夠非常務實地把市場和計劃看作各有優劣的兩大資源配置杠桿,并根據國內外經濟需要而及時調整這兩大杠桿在經濟運行中的重要性的國家。中國曾經深受意識形態主導經濟之害,幸而在鄧小平的領導下,在上世紀90年代就計劃和市場的關系問題達成了非意識形態化的共識。只要中國在今后的經濟工作中能夠堅持這一共識,這次金融危機對中國很可能就是一次機會。
3.1 進一步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中的指導地位
150多年來,馬克思主義經歷了各種考驗,始終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在新形勢下,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尤為重要。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我們堅持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使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不斷得到鞏固。只有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才能統一思想、振奮精神、凝聚力量。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必須高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偉大旗幟。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絕不允許搞指導思想多元化。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必須勇于和善于回答一系列重大的理論和實際問題。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必須采取正確的政策和方法。只有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才能保持我國的社會政治穩定。
3.2 積極構建高職院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高校,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是教育的重要場所。高校校園文化具有整合高校資源、引導價值觀念、促進高等教育發展等重要功能和作用,是既與社會文化緊密相連而又具有校園特點的一種區域性文化現象。高校要堅持正確的理論導向,確立主旋律意識與陣地意識,增強社會主義主流輿論的引導力,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條件。構建高校核心價值觀,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校園文化思潮。提高高校校園文化品位需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整合高校文化資源。進行高校文化的交流與宣傳,需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數字媒體建設。抵制低俗、腐朽、落后的校園文化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非主流文化建設。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發揮校園文化的重要作用,始終貫穿價值觀教育。
3.3 強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引導作用
堅持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就要堅持按科學規律辦事,增強學習能力,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深入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續發展,就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規律,按科學規律辦事。當前我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各高校都在積極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機制,努力提高其針對性和實效性。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環境,營造良好的氛圍,大力開展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校風;就要創新載體,優化工作內容、工作方法,把道德教育與實踐教育、團隊教育、心理教育、網絡教育相結合;就要優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
3.4 積極營造高校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
和諧的校園文化應有以下典型特征:一、濃郁健康的學風。學生學習風氣良好,健康向上,目標明確,理想遠大;二、嚴謹治學的教風。教師安心從教,嚴謹治學,為人師表,以校為家;三、濃郁的學術氛圍。針對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情況,經常在校園舉辦學術報告會、研討會,學術講座;四、健康的文化氛圍。定期舉辦各種藝術展演、文藝演出、歌詠比賽、演講比賽、攝影或書法的特色比賽,組建各類學生喜聞樂見、健康向上的文學、藝術沙龍;五、和諧的環境氛圍。花草綠樹,林間小路,相得益彰,相互映照,在時間和空間上達到完美的和諧與統一。使師生居于其中,賞心悅目,心曠神怡,使學生在不經意間獲得人格的感化、道德的升華,真正實現了“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三位一體的有機結合,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德育效果。六、催人奮進的校風。良好的校風由學校傳統,校園文化,學校規章制度,校訓、校歌、教風、學風、班風及教職員工的工作作風等共同組成。
3.5 加強網絡陣地的意識形態建設和管理
當今時代,信息網絡在經濟社會和校園領域的運用越來越廣泛,對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的影響越來越深刻,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適應時代發展要求、運用信息網絡開展的理論武裝和思想引導工作,是加強網絡宣傳教育的重要內容,是發高職校園文化的重要任務,也是推進思想政治建設創新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對高職院校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互聯網已經成為各種社會思潮、各種利益訴求的集散地,網上意識形態斗爭尖銳復雜,需要更加積極主動地占領網上思想文化陣地;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適應信息網絡發展和高職院校實際,著眼積極發展運用、服務保證中心、注重實用實效、有利長期堅持的要求,加強網絡教育基礎建設,豐富拓展網絡教育功能,努力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水平。要進一步加大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為學生上網用網創造條件。要下功夫搞好校園網內容建設,增強網絡的吸引力感染力。要大力發揚思想政治工作優良傳統,堅持把運用網絡開展教育與堅持傳統教育方式有機結合起來,做到優勢互補,相得益彰。要積極發掘信息網絡優勢,把握網絡教育特點規律,改進創新形式方法,真正使信息網絡成為先進思想傳播新陣地、學習成才新平臺、精神文化新空間、工作指導新渠道。
4 總結
后金融危機時代來臨,我們教育工作者必須耍鞏固和加強馬克思主義在高職學生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當前,高職教育正處在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關鍵時期,能否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真正使發展成果惠及數百萬高職學生,關鍵是要看我們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工作做得如何。具體而言,就是要看意識形態領域的工作能否充分調動最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就是要看意識形態領域的工作能否繼續保證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正確方向;就是要看意識形態領域的工作能否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一個安定團結的和諧社會環境;就是要看意識形態領域的工作能否在多元文化體系中抵制各種錯誤思想觀念的影響,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參考文獻】
[1]馬風強.高校抵御“三股勢力”勢力滲透維護安全穩定的思考[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09,(9).
[2]中共中央關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若干意見.2006—08—26.
[3][德]馬克斯?韋伯.經濟與社會[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239.
【作者簡介】
趙志強 (1972),男,湖南長沙人,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系講師,研究方向:工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