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難免會發生資金不足,為了生產經營活動能夠正常進行,企業會經常發生借款行為,企業的借款可能向銀行等金融機構借款,也可能向其他企業借款,甚至向自然人借款,這部分的借款利息是否可以全額在稅前列支,這部分借款利息需要繳納什么稅,不同借款方是否會有不同的規定,本人根據稅法規定闡述了企業借款行為在實務中應注意的事項及帳務處理。
【關鍵詞】
自然人;借款;利息;籌劃
1 利息支出稅前扣除相關規定
利息支出在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是常見的行為,如何進行帳務處理,利息支出如何在稅前列支,無論是《企業會計準則》還是《稅法》對此都有明確的規定。
《企業會計準則第17號—借款費用》第四條規定:“企業發生的借款費用,可直接歸屬于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的購建或者生產的,應當資本化,計入相關資產成本;其他借款費用,應當在發生時根據其發生額確認為費用,計入當期損益。”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三十八條規定,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下列利息支出,準予扣除:(一)非金融企業向金融企業借款的利息支出,金融企業的各項存款利息支出和同業拆借息支出;(二)非金融企業向非金融企業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過按照金融企業同期同類貸款利率計算的數額的部分。
根據上述規定,企業向銀行等金融企業的借款利息支出可以全額在稅前扣除,而企業向其他企業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過同期同類銀行的最高利率也可以全額稅前扣除,但是根據《發票管理辦法》第二十一條規定:所有單位和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個人在購買商品、接受服務以及從事其他經營活動支付款項,應當向收款方取得發票。同時,第二十二條規定:不符合規定的發票,不得作為財務報銷憑證,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拒收。企業向其他企業的借款而支付的利息,收到利息的企業沒有這樣的經營業務,不能夠提供利息發票,因此,這部分利息不能夠直接在稅前扣除,要想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必須到當地地稅局去開統一地稅發票才可以稅前扣除,而地稅局如果開據發票,必須同時負責代扣代繳相關稅費。根據國稅法規定:貸款是將資金借給他人使用的行為,無論是金融機構還是其他單位,只要是發生將資金貸與他人使用的行為,均應視為發生貸款行為,均應按“金融保險業”稅目,按5%征收營業稅,再加上0.5%的城建稅及教育費附加,綜合稅負為5.5%。
2 政策解讀及注意事項
2.1 關聯方利息支出
企業可以向銀行等金融機構借款,也可以向其他企業借款,但如果兩個企業之間沒有任何關聯,沒有擔保,企業在相互不了解的情況下,通常不會發生借款行為,擔心風險太大,本金回不來。企業向其他企業借款,通常企業之間存在某種直接或間接的關聯方關系,存在關聯方關系又容易使交易活動缺乏獨立交易性,人為在調增企業的費用,導致企業所得稅的流失。因此,《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關聯方利息支出稅前扣除標準有關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2008】121號規定:“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企業實際支付給關聯方的利息支出,不超過以下規定比例和稅法及實施條例有關規定計算的部分,準予扣除,超過的部分不得在發生當期和以后年度扣除。企業實際支付給關聯方的利息支出,其接授關聯方債權性投資與其權益性投資比例為:(一)金融企業為5:1;(二)其他企業,為2:1。”
根據上述規定,如果企業與企業之間支付借款利息想要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首先要證明企業之間交易的獨立性,如果不能證明其獨立性,其支付的借款利息的費用想要在稅前列支不僅對借款的利息有利率上的限制,對借款的數額也有限制。非金融企業,利率上不能超過同期同類銀行的最高利率,數額上其債權性投資數額不能超過其權益性投資數額的2:1。舉例說明,假設甲、乙兩個公司于2013年1月共同投資成立丙公司,甲公司投資200萬,乙公司投資300萬元。丙公司于2013年5月向甲公司借款500萬,借款的利率10%,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為8%,甲、乙、丙三個公司均為非金融企業,且丙公司無法提供資料證明其借款活動符合獨立性原則。因為甲公司向丙公司投資,因此雙方是關聯方關系,丙公司又不能提供材料證明其借款活動具有獨立性,按照稅法規定,丙公司向甲公司借款的利息在利率上不能超過銀行同期同類貸款的利率8%,數額上不能超過其股權投資的2倍,即2×200=400萬元,允許稅前扣除的利息為400×8%=32萬,而丙企業實際向甲公司支付的利息為500×10%=50萬,多支付利息50-32=18萬,需要在企業匯算清繳期納稅調增。丙企業需要到地稅局去開統一的地稅發票,并上繳相關稅費320000×5.5%=17600元。
2.2 自然人利息支出
企業不僅會向銀行借款,也會向其他企業借款,甚至向自然人借款。那么企業向個人借款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第一、企業通常不會和沒有關系的自然人借款,在實際工作中會發現該自然人往往都是企業的投資者,或者利益關聯者等。因此,企業與該自然人當然屬于關聯方關系。既然屬于關聯方關系,那么按照關聯方借款利息支出規定,向自然人借款的利息想要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不僅要有數額的限制,還要有利率上的限制。
第二、自然人不是金融機構或企業,因此沒有貸款業務,當借款企業向其支付利息時,自然人沒有辦法給借款人開據正規發票,企業向自然人借款的利息是否可以在企業所得稅前列支?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向自然人借款的利息支出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9〕777號)文件,借款企業如果可以提供與個人簽訂的借款合同,而且企業與個人的借款是真實、有效并且合法的,借款企業可以憑借款合同到當地地稅局去開某省統一的地稅發票,憑利息發票可以在企業所得稅前列支,但是不能超過關聯方企業借款數額上的規定和利率上的規定,超過的部分需要納稅調增。
第三,借款企業按照稅法規定可以憑借與自然人的借款合同到稅務部門去開發票,稅務局自然要代扣代繳相關稅費,根據利息發票數額繳納5.5%的營業稅、城建稅及教育費附加,還上代扣20%的個人所得稅。
2.3 企業不向自然人支付利息的風險
在現實業務中,企業如果向自然人借款需要到當地地稅局去開利息發票,根據前面的說明我們可以得知,這部分利息不僅需要繳納營業稅、城建稅及教育費附加5.5%以外,因為是自然人得到的利息,根據個人所得稅法的“利息、股息、紅利所得”還得繳納20%的個人所得稅,那么這部分利息的綜合稅負為25.5%,去開發票時,地稅局會代扣代繳25.5%的稅。而企業的所得稅的基本稅率才為25%,因此,很多企業寧愿這部分利息在匯算清繳時納稅調增,也不會到地稅局去開發票。無論企業去不去開發票,都存在的問題是企業在帳面上已經體現了向自然人支付利息的事實,還是存在需要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的問題。企業為了避開這部分個人所得稅,在帳面上并不體現向個人借款支付利息的帳目,合同上簽訂的是無息借款。這樣以來,是不是就避開了繳納個人所得稅的問題了?事實證明,企業這樣的操作會隱藏著巨大的風險,稅務機關當發現計稅依所偏低,又沒有恰當的理由說明時,根據征管法的規定,稅務機關有權核定其應納稅所得額,補繳個人所得稅,營業稅、城建設稅及附加,還需要繳納稅收滯納金,情節嚴重時,甚至會當做偷稅、漏稅行為,給予相應的罰款。
3 企業借款稅收籌劃
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經常會出現資金不足,作為投資人給企業墊款周轉的情況不在少數,通常企業的財務會計會作為其他應付款掛在往來帳項上,但如果長期墊款,數額又比較大,有的企業有幾十萬,甚至幾百萬長期掛帳,那么即使企業沒有和投資人簽訂借款合同,稅務機關也會根據情況核定應納所得額繳納相關的稅收。那么是不是企業的借款的利息沒有辦法規避了呢?有些生產銷售企業為了規避企業所得稅,可以采用預收賬款的方法,比如說生產企業可以先預收一部分帳款,然后企業再組織生產,按合同規定的時間提供一定數量和規格的產品,企業可以免費占用這部分款項,而且沒有支付任何費用,在會計核算上也不算是借款,無須繳納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的問題。這是一種很有效的借款利息的避稅方法。有些企業向股東借款,但卻是以預付帳款的名義供企業所用,待企業資金周轉充裕時再沖回,這樣以來又能成功的避開借款利息代扣代繳的相關稅收;即使企業想支付給股東借款的利息,也可以以違約金,或商品折扣的名義支付出去的,以此來減少個人所得稅的支出問題。
國家稅務總局頒布的國稅函【2009】777號文件雖然規定,企業向自然人借款允許在企業所得稅稅前列支,但是經過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得知,如果借款利息想要在稅前列支,必須要到當地的地稅局開統一的發票,同時地稅局要代扣代繳發票數額的25.5%的稅,這個稅負比企業的25%企業所得稅還要高,幾乎沒有企業愿意去這么做,那么是不是這個文件就沒有真正的現實意義了呢?在現實業務中,總有很多企業利潤比較高,長期以來未分配利潤長年累積很多,為了避免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20%,一直沒有給股東分配紅利,但這樣做終究不是解決的辦法,所以,很多企業想辦法增加企業的費用支出,減少企業的利潤,雖然某種程度上解決一定的問題,但還是沒有使用777號文件那么明目張膽。國稅函【2009】777號文件頒布以來,有些企業向自然人大量借款,然后到地稅局開利息發票,并上繳營業稅、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5.5%,再上繳個人所得稅20%,綜合稅負為25.5%。雖然稅負很高,但是和分配股息、紅利比起來還是省了很多。企業向股東分配紅利,綜合稅負有45%,也就是說如果企業向股東分配100萬,到股東手里只有55萬元,其中有25萬需要繳納企業所得稅,還有20萬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但企業如果向股東借款,再以借款利息的方式支付股東的紅利,就會節省19.5%*100=19.5萬元。這是國稅函【2009】777號文件給企業帶來的紅利。實際上是用支付利息的方式來減少對企業股東分配紅利的個人所得稅,根據777號文件,這部分利息是可以在企業所得稅前列支的。
【參考文獻】
[1]全國注冊稅務師執業資格考試教材編寫組.稅務代理實務[M].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14
[2] 肖太壽, 肖太福. 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政策解析及實務技巧[M]. 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
陳桂梅(1974-),女(漢族),遼寧省沈陽市。碩士研究生。